第25章机缘品(1)
第25章机缘品(1)
本品记叙了六祖惠能大师听到比丘尼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后为之解说,并提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表明了南宗禅“不立文字”的思想。接着记叙了惠能得法后,各方学者前往请益的事由,通过惠能大师对僧法海、僧法达、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以及行思禅师、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智隍禅者和僧方辩等一系列弟子的机缘对话、教化开示,侧面阐扬了南宗禅的诸多思想旨趣:如“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说似一物即不中”等。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1: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2,延师居之,俄成宝坊3。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注释
1耆德:年高德重者。
2梵宇:佛寺的别称,即佛寺。
3宝坊:寺院的美称。
译文
惠能大师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受衣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的事。当时有个儒士叫刘志略,礼敬待遇惠能大师非常殷勤。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槃经》。惠能大师稍微一听就知道经中所说的玄妙义理,就给无尽藏解说经义。无尽藏于是手拿经卷请教惠能经中的文字。
惠能说:“说到字我是不认识的,如果有义理方面的疑问尽可以问。”
尼姑无尽藏说:“字尚且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惠能大师说:“一切佛法的微言大义,都是与文字无关的。”
尼姑无尽藏听后十分惊讶。告诉了乡里全部的年高德重的长者,说:“这是个有道行的人,应该请来好好供养。”
有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争相涌来瞻仰礼敬惠能大师。当时,有一个古老的宝林寺,自从隋朝末年遭遇兵火战乱,已经毁废很久了。于是便在旧地址上重新建盖寺庙,请惠能大师居寺住持,顷刻之间,那里便成了佛法圣地。
惠能大师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们寻找追踪,惠能大师于是就隐藏在前山,又遭遇恶党们放火烧山加害,大师将身体隐藏在石头中间才幸免于难。今天石头上还有惠能大师结跏趺坐时膝盖的印痕和衣服上的布纹,因此给石头命名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叮嘱,便到怀集、四会两个县的境内隐藏了起来。
原文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1,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2,离一切相即佛3。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4;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5。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6,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注释
1前念不生:念,指意念,又指刹那的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前念、后念指心在瞬间的变化。前念不生即指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不要再留恋它的再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执著。下文的“后念不灭”,指将要出现的念头任其出现,不必故意限制压抑自己的认识活动。
2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说外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的派生物。相,形相或状态的意思;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
3离一切相即佛:自心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干扰就达到了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