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行由品(4) - 金刚经·心经·坛经 - 袁堂欣 谢志强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行由品(4)

第15章行由品(4)

一个僧人俗姓陈,叫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正极力地追踪寻找,他跑到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惠能。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件袈裟象征着佛法,难道是可以武力来争夺的吗?”惠能于是隐藏在草丛中。惠明追来后,石头上的袈裟却怎么也拿不起来,袈裟纹丝不动,于是就大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

于是惠能便出来了,盘腿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行礼并说:“恳望行者为我宣讲佛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了佛法而来,可以去除止息心中一切想法,不要生一点杂念,我为你讲说佛法。”

惠明进行了长时间的静默。惠能说:“不要有意识地思量善,不要有意识地思量恶,在这种状态下,惠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惠明听了立刻大悟,又问:“除了刚才所说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什么密意吗?”

原文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1。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2,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3。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4,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5,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6。时有风吹幡动7,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8。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9,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10。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b11。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b12:犯四重禁b13,作五逆罪b14,及一阐提等b15,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b16,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注释

1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指示惠明遇到地名中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地名中有“蒙”字的地方则可以居住下来。袁指袁州,蒙指袁州蒙山,今天的江西宜春,惠明后来居住在这里。

2曹溪: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婆罗门三藏智药到曹溪口,饮其水而知此源为胜地,乃劝村人建寺,复因其地似西国之宝林山,故称宝林寺。智药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六祖惠能在此弘法,故也称“曹溪大师”,后来也成为禅宗南宗的代称。

3随宜说法:顺应众生不同能力、根器,顺应不同时间、地点各施以适当之教法,进行宣说佛法,以达完全效果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4弘法:弘通正法。

5广州法性寺: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位于广州西北部。东晋时,罽宾僧始造立寺宇,号王园寺。南朝时,真谛住此翻译经典,慧恺、僧宗等亦跟随来此,一时译经风盛。唐贞观年间,称为乾明法性寺。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惠能至本寺,开东山法门。宋以后改为广孝寺。

6印宗法师:唐代僧(627—713),吴郡人。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槃经》,遇六祖惠能大师,始悟玄理,而以惠能为传法师,八十七岁示寂。涅槃经:全称《大般涅槃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涅槃经》主要宣扬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

7幡: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制,然亦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8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9付嘱:原为付托、寄托之意。在佛经中,被引申为佛陀付托弘法布教的使命。禅宗常用以指嘱托袈裟等物,并转而表示师父以佛法的奥义授予弟子,故“付嘱”乃成禅宗的传统用语。

10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静虑。定,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解脱: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妄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佛教以涅槃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

b11不二之法:独一无二之法门。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

b12高贵德王菩萨:具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涅槃经疏》十九曰:“光明遍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b13四重禁: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略作四重,又作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

b14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者。大乘五逆(复五逆)即: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b15一阐提:是不信佛法之义,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成佛之性、无法成佛者。

b16蕴之与界:即指五蕴与十八界。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十八界,即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为种类、种族之义。

译文

惠能说:“和你说了的,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够凭借智慧返观本心,妙法就在你那一边。”

惠明说:“惠明虽然一直在黄梅修行,其实从未醒悟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指示,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自己知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惠能说:“你如果是这么想,那我和你都共同以五祖弘忍为师吧,今后好好护念修持。”

惠明又问:“惠明我今后应该往哪里去?”

惠能说:“碰到带‘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带‘蒙’的地方就可以住下来。”

惠明于是行礼并辞行。

惠能后来来到了曹溪山,又被恶人追赶。于是在四会这个地方,不得不混迹于猎人的队伍里,一晃就是十五年。这段时间里,他常常根据猎人们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他们讲佛法。猎人们经常让他在扑兽的网边看守,每当看到有动物落入网中,惠能都将它们放生。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惠能总是把蔬菜放在肉锅里煮熟了吃。有时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惠能就回答:我只吃肉锅里的菜。

终于有一天,惠能思虑:该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一直这样隐遁下去。于是惠能离开四会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一阵风吹着旌旗开始飘动,有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在动,一个僧人说这是旗在动,于是争论不休。

惠能这时进来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