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重建家园
疫病过后,清河县满目疮痍。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萧条的气息,原本繁华热闹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店铺门窗紧闭,有的甚至已经破败不堪。街道上堆积着杂物,无人清理。许多农田荒芜,杂草丛生,曾经绿油油的庄稼地如今一片枯黄。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和无助。
我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忧虑。那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清河县,如今变得如此萧条,让我心痛不已。“我们必须尽快让清河县恢复往日的繁荣。”我在县衙召集众人,坚定地说道。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首先是重振商业。我深知商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复苏的重要性,于是下令减免商户们的赋税,希望能减轻他们的负担,鼓励他们重新开业。为了让这一政策深入人心,我亲自带着衙役们走街串巷,向每一位商户宣传解释。
“王掌柜,如今县衙减免赋税,正是您重新开张的好时机啊!”我走进一家曾经生意兴隆的绸缎庄,对愁眉苦脸的王掌柜说道。
王掌柜抬起头,眼中满是犹豫:“大人,小的这店在疫病中损失惨重,实在是没有资金重新进货啊。”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您不必担心,县衙可以为您提供一些低息的贷款,助您渡过难关。”
王掌柜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大人,若真能如此,小的愿意一试。”
同时,我组织了集市活动,派人到周边地区宣传,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交易。为了增加集市的吸引力,我还安排了杂耍表演和戏曲演出。
集市开张的那一天,我早早地来到现场。虽然一开始来的人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渐渐多了起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的心中有了一丝欣慰。
然而,一些商户们起初还有所犹豫,担心再次遭受损失。我亲自走访,与他们促膝长谈,讲述清河县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前景。
在一家杂货店前,我停下脚步。店主李大哥正坐在门口,望着冷清的街道发呆。
我走上前,说道:“李大哥,为何还不开张?”
李大哥叹了口气:“大人,这疫病刚过,生意难做啊,我怕进了货卖不出去。”
我在他身边坐下,耐心地说道:“李大哥,您看这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都在恢复正常。只要我们的货质量好,价格公道,还怕没有生意?而且,县衙会一直支持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李大哥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大人,您说得对,我不能一直这么消沉下去。”
第二天,李大哥的杂货店就重新开张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街道上的店铺渐渐重新开张,货物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绸缎庄里,色彩鲜艳的绸缎吸引着顾客的目光;杂货店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小吃摊前,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农业方面,我深知土地是百姓的根本,于是组织百姓们开垦荒地。我带着县衙的官吏们,亲自来到田间地头,和百姓们一起劳作。
“大家加把劲,今年我们要把失去的都补回来!”我挥舞着锄头,大声鼓励着百姓们。
百姓们看着我这个县丞都如此卖力,也都鼓足了干劲。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分发种子和农具,并请来有经验的老农指导耕种。在田间,老农们耐心地向年轻的农民传授着种植技巧。
“这播种啊,要注意间距,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一位老农手把手地教着。
年轻人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
为了让清河县的孩子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我重建了学堂。曾经在疫病中受损的学堂,经过修缮焕然一新。我聘请了几位优秀的先生,他们有的是从京城退休归来的老学究,有的是周边郡县有名的才子。
开学的那一天,孩子们穿着整洁的衣服,背着书包,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咱们清河县的发展做贡献。”我看着他们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希望。
柳瑶也没闲着,她带领妇女们组织了各种手工艺作坊。在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手中忙碌地制作着精美的手工艺品。
柳瑶穿梭其中,不时地给予指导和鼓励。
“张大姐,您这刺绣的针法可以再细腻一些。”
“李妹子,这个图案的颜色搭配可以再鲜艳一点。”
在她的带领下,制作的精美物品远销他乡,为清河县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河县的经济逐渐复苏。曾经冷清的街道再次热闹起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百姓们的脸上重新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的笑声在学堂里回荡,田间的庄稼茁壮成长。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清河县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天傍晚,我站在城楼上,望着夕阳下的清河县,心中感慨万千。
“夫君,你在想什么?”柳瑶来到我身边,轻轻地问道。
我握住她的手:“我在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清河县一定会越来越好。”
柳瑶微笑着点头:“是啊,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温暖而美好,仿佛预示着清河县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