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直播出征
于是乎,丁野和钟元的需求单开始大量占据整个星系的生产力了。
在何煜的设置下,军事物资的生产被列为第一梯队,之前一直是发展为第一梯队,为期是70年,现在不过是过了7年不到,就把军事列为第一梯队了。
军事物资的需求体系也是为了更好的拖延时间,如果能让军事力量对对面造成极大的伤害,那么对面就会考虑他们是过来送死还是过来作战的了。
能不和对面对战,并且逼迫对面和平离开,这就是何煜想做的,对比战争,何煜更想要的是和平。和平自然不是谈判得来的,只有强者才有资格主动谈和平,弱者指挥面对黑暗罢了。
强者和弱者谈和平,那才是真的和平,自然有可能是不见血的刀子。
所有的发展高层都收到了最新的科技报告,自然之道现在的活性金属的大量开采,让文明的军事力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升了一个阶梯了,下面就是让这个携带者科技的舰队去走一趟。
无论这趟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至少会让对面的战斗力出现大量的削弱,如果可以把对面逼迫到和平,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在这个局面下,所有的高层都默默的支持军事物资的生产,没有任何的阴奉阳违。
百年政策虽然是先发展,后期战争物资生产,可是现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么高层们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这样,在这种所有人都默认的局面下,大量的战争物资被生产出来,无数的生产力开始向第七行星转移,第七行星的肢解计划在这一刻被加速了。
在这个拥有大量能源的星球上,加上一个星城直接和这个星球进行链接,一个小型的星环开始出现在这个重点照顾的星球周边,这个星环相对于之前的星环来说,更为巨大。
何煜给这个星环的定位自然不单单是一个小型的星环,它未来会变成这个星球的刽子手,会在完全吞噬这个星球后,变成一个巨大的生存据点,或者是星际堡垒。
星城也开始自我复制,在星球的赤道位置进行发展,在这个星球的赤道上会出现12个星城,这些星城组建成最为庞大的星环,物资基本全都来自于小行星。
杨懿是把这个星球准备完全化成能量,来提供整个星系的,更何况这个星球除了提取活性金属和能量外,别的开采成本远远大过小行星带的开采。
更何况,除了这个小行星带,还有更遥远的柯伊伯带拥有大量的小行星,现在折越技术在这百年的发展也开始小型化了,小型化带来的最优的好处就是,原来只能作为军事用途的折越技术,开始向民用技术发展了。
折越技术除了小型化,还有巨型化的研究,巨型化的发展是为了未来运输超大质量的物体,如果发展到能运送星球级别的时候,到时候整个星系的物质就能依靠周边星系进行运输,那么发展起来会更加的简单。
超量人力物力的聚集带来的改变可不是单单的经济增长,在科技这块也会加速增长,城市化这种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是文明增长的主力力量。在目前社会学的发展下,城市化的影响力更加的重要。
对比分散的资源,集中的资源利用会让文明得到更好的利用率,比如城市生产的产品,如果没有对应的消耗者,那么生产出来就是无用的,也没办法拉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大量的人口来消耗,则会增加经济体系的规模。
人口的不同分工,让经济运行的效率更高,在边缘区域缺少整个生产体系的供应链,只能提供能量和物质,如果在边缘区域生产农业产品,那么光是运输整块就是非常的不划算,更别提用来和主星交换物资什么的了。
所以现在何煜做的就是一个城市集中化,现在科技的发展主要还是在新地球进行的,其他的区域主要是发展星城,这些星城在不断的吸收物资,并且能依靠现有的生产链条直接进行军事物资的生产。
后续的时候借助运输力量直接运输就够了,成本也是非常的划算的,可是在生产更为精细的产品的时候,各个星城的生产力就有点尴尬了,光是折越发动机就够星城喝一壶了,只有一个星城的生产力在面对如此高科技技术的产品的时候,自给自足的供应体系完全不够用。
现在何煜这边采用的就是在新地球进行精细工业的生产,并且不断的发展科技,在其他的星城则生产部件,比如巨大化的戴森云,维京战机的生产和飞船的外壳生产。
与此同时,反物质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升级,原本在星城就能够生产的反物质转化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变得捉襟见肘,之前星城所有物资都能得到,也认为自己可以生产出来。
可是后面发现人才和精细器材的不足,让星城生产起来非常的吃力,这种吃力导致的结果自然是整个星城的生活水平和发展速度降低。
星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完全没有星环给力,星环的物资运输只要依靠行星的引力就能轻松的飘到指定位置,自然不会纠结运输力量的问题,加上星环上面的不断分工,以及星球上的巨大研发和生产基地,让星环对任何产品的生产都变得非常的简单。
最主要的是,主星聚集着大量的高质量人才,这些人才也是科技发展的主力,所有的bug能在这个星球上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生产链的完善让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和科研力,是周边所有星球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