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下1个规划
秋去冬来,天气一天天渐渐寒冷,人心却一天天火热起来。
到了十一月下旬,山萸肉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五十块钱一斤,这时候人们已经反应过来了,觉得还会继续涨价,便都把自己手里的货存起来,拒不再买,坐等继续涨。
果然如同人们所料,那些药材商采购不到货物,只能继续涨“”价,涨到八十的时候,人们还是无动于衷,他们觉得能涨到一百,甚至更高。
这时候人心已经疯狂,好多人夜里拿着麻袋偷偷跑到别人家的地里去偷窃,而家里比较多的,晚上都不敢睡觉,只能在地里搭个帐篷,点一堆火时时看守。
要知道在93年时,钱还是很值钱的,六十块钱都够农村人一家四口一个月的生活花销了,而这年头人们出去打零工一天也就只能赚个十块八块的。
当然,这里属于北方边远地区的一个偏僻的乡镇,自然无法跟南方那些处在改革发展前沿的沿海城市相比,所以这里的年轻人一不上学就会跑到广州深圳等一些地方去打工。
这时候霍野知道山萸肉的价格已经攀登到了顶峰,不可能再涨了,也不能再等了,因为机会稍纵即逝。
父亲知道霍野打算卖山萸肉时,劝说霍野再等等,霍野哪里敢等,当即将电话打给了长江制药厂采购科科长李留中的电话上。
霍野当初是在去卖蝎子时与李留中互相认识的,毕竟霍野一直算是大客户,他便给霍野留了名片。
李留中接到霍野的电话喜出望外,他正发愁今年的山萸肉收购困难,价格一涨再涨就是收不到,导致药厂的很多订单因为药材的缺失很难按时完成任务。
霍野的这一通电话犹如雪中送炭,李留中二话不说,当即便派车前往。
谈判时,霍野给出的价格是一百块钱一斤,李留中还到九十块钱一斤。
霍野最终答应了李留中的价格,前提是要货物自提,必须货到付款,不得拖欠。
毕竟这是一笔大数目的资金,霍野也怕夜长梦多,万一药厂一直拖欠着不给结算那就抓瞎了,这种事霍野以前听说过很多次,比如工程款之类的,遇到老赖能把人活活拖死,所以不得不谨慎。
最终这单生意霍野赚了一百二十四万左右。
到了这个时候,村里人才反应过来,霍野家靠倒卖山萸肉发了财,具体发了多少财他们不清楚。于是,亲戚朋友邻居们纷纷上门探听消息。
霍野当然不能说实话,含含糊糊的说自己赚了几万块钱,就这已经让人眼红不已,要知道村里以前的首富,家里也就几万块钱而已,而这个首富已经在邻县的金矿当工头好几年了。
大伯还笑呵呵说:“你家这下估计要成村里首富了。”
这期间家里只要来了人,父亲母亲就好酒好肉,好吃好喝的尽心招待,香烟水果供应不断。这是霍野特意交代的,他可不愿给人留下为富不仁的坏印象。
如今父亲母亲已经被霍野的赚钱能力彻底的征服了,对于他的一些交代自然言听计从。
只要家里来了人,霍野就劝他们把家里的山萸肉赶快出手,有听的也有不听的。
结果到了年底,山萸肉价格从八十跌到了四十,那些已经卖了的暗自庆幸不已,那些没卖的自然捶胸顿足。
霍野大伯家与舅舅家的山萸肉就是一直压着没有卖,到了这时候自然更不愿意卖了,打算留到明年涨价了再卖。
霍野亲自上门劝说了几次,他们也没有听,只能无奈苦笑着走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自然不愿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反正他们家里也没剩多少,都是十斤八斤的,赔也赔不到哪里去,大不了到时候伸手帮一下。
山萸肉生意做完,霍野的收购站却没有停,这时候开始大量收购猪茯苓。
到了冬天以后,山里人地里的活都没什么可干了,这时候为了生存不可能闲着,便都开始上山采挖野生药材来卖。
这里属于八百里伏牛山的范围之内,山上山高林密,山势连绵不绝,物产极为丰富,各种野生药材应有尽有。
诸如山药、山姜、桔梗、柴胡、连翘、茼蒿、黄精、麦冬、血参、桑皮、葛根、苍术、五味子、金银花、冬凌草、木灵芝、鸡头根、猪茯苓、桑黄等等。
这些诸多野生药物中,除了桑黄十分稀少名贵外,剩下最名贵最值钱最独特的药物当属猪茯苓。
其他野生药物大部分都有枝干叶子,能开花结果,或根茎可为药,或枝干可为药,或叶子可为药,或果子可为药,唯独猪茯苓与众不同。
猪茯苓无茎叶,不开花,属于菌生类药材,在地下生长,生长阶段分为孢子、菌丝体、菌核与子实体四个阶段,长成后样子如同生姜一样的块茎状,通体漆黑如碳,内部为黄白色。
猪茯苓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只有在温度适中,阴暗潮湿的腐殖土中才能生存生长,如果温度低于八度以下就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期。
因为猪茯苓无茎叶的特性,所以很难分辨寻找。那些上山采挖猪茯苓的人要想挖到它,就要完全凭运气了。
他们会在深山老林里先找到适宜猪茯苓生存的环境,随机选一个地方,然后拿着锄头就开始在地上挖。
运气好的下锄挖一阵就能挖到,一窝最少都能挖数十斤,甚至数百斤不等,遇到就算是发了财了。运气不好的,经常挖一天都毫无所获,甚至好几天都空手而归。
所以上山挖猪茯苓的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采药人,他们会组成团伙结伴分工,一天下来能翻好几亩的地,挖到了就平分,挖不到也都无怨言。
没经验的想跟团都没人要,遇到不懂得,即使无意中挖到了猪茯苓,他们通常还以为是烂树根呢,往往弃而不理,从而错过。
前世时,霍野记得父亲也经常上山挖猪茯苓,他就因为没经验跟团没人要,便独自上山去碰运气,去了半个多月,就挖到了一次,还是一窝小的,有个十几斤重。
93年猪茯苓晒干后的价格,在当地是十三块钱一斤,这在当时已经属于是很高的价格了,除开今年的山萸肉,那是个意外。就因为它稀缺,往后的价格连年都在涨。
山上刚挖出来新鲜的猪茯苓大概两斤能嗮一斤干的,药材收购商通常只收嗮干的,但是这一次霍野偏偏不要嗮干的,他只收购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