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我大概是真遇到真鬼了 - 神仙朋友圈 - 不吃猫的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神仙朋友圈 >

第217章我大概是真遇到真鬼了

“九点五十了啊?”叶知秋伸手,直接盖在了表盘上,便把手表拿了过来:“那10点应该能到医院。”正好,绿灯亮,叶知秋一个加速,车便驶了出去。

堪堪十点,车到了医院,叶知秋刚把车停下,崔传明便迫不及待的抱着唐果,从副驾驶位置上走了下来。

几乎没差两分钟,文淑珍的车也到了医院。

然后就是急诊、安排住院……

一直折腾到了将近十二点,医生甚至给唐果开了特效的退烧药,再加上擦酒精、敷冰块等手段,才算是把唐果的体温,控制到了三十八度以下。

虽然还没有退烧,但是比起刚才全身滚烫,要好不少,至少不用担心唐果把脑子给烧坏了。

“爸,你们先回去吧。”崔慕秋坐在病床边,拍了拍因为来回奔波有些酸疼的腿,对着崔传明他们说道。

这都快十二点了,两位老人待在医院里,也不是个事儿。

“对啊,崔叔,你们先回去吧。”文淑珍站了起来,摆出一副送客的模样,拍了拍旁边的陪护床:“我在这里陪着慕秋,我们俩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顺便聊聊天。”

医院开的是特级病房,病房里面除了唐果的病床外,没有别的病床,配备了相应的陪护床。

有人在这里作陪,再加上年纪大了,崔传明也没有再坚持,心疼的看了唐果一眼,才抬头道:“那我们先回去,明天早上就过来,有事随时联系。”

说完,想了下,崔传明还是特意叮嘱了一句:“晚上你们也别睡的太死,多注意点。”

“知道了爸,我会注意唐果的。”很明显,崔慕秋误解了。

叶知秋微微叹了口气,便摘下腰上一直挂着的一块玉佩,递给了文淑珍:“你拿着。”

“我……”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文淑珍本想拒绝,不过接触到叶知秋打的眼色后,想起来晚上叶知秋讲的东西,便收了下来:“那你们早点回去吧,时间也不早了。”

“嗯。”应了一声,叶知秋就率先走出病房,孟老太和崔传明自然是在后面跟上。

等他们的身影离开,文淑珍犹豫了一下,还是讲玉佩挂在了唐果的身上。

崔慕秋坐在旁边的陪护床上,看到了文淑珍的动作,便问道:“那是什么?”

“那是知秋的玉佩,特意找老和尚开的光,可以当平安符,护佑平安。”文淑珍临时编了个谎言,其实她也不是太清楚,叶知秋这块玉佩的来历。

但是,大致的作用,文淑珍还是能猜到的。

不管有没有用,终归能起个心理安慰不是?

至于为什么不说出原因,其实很简单,文淑珍心中有忌讳,夜不谈鬼,尤其是,房间里面没准还真有鬼。

“珍姐,谢谢你了。”崔慕秋真诚的道了声谢,至少文淑珍这份情谊,她是领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外一边,叶知秋倒是安安稳稳的把两位老人送回了崔家,然后……就在崔家院子里坐了下来,没有马上离开。

不出意料的,把孟老太送去休息后,崔传明便出来,请了叶知秋去屋子里小坐。

向来铁骨铮铮的崔传明,再坐到客厅里,腰也显出些许的佝偻,没了下午那种精气神,显然是被唐果这事,折腾的不轻。

将今天的事情一一道来后,崔传明一双浑浊的老眼便看向叶知秋:“小叶,真的是被上身了?”

大半夜的,又涉及到自己外孙女,崔传明也有些忌讳“鬼”这个词。

“八成是了。”叶知秋的眉头皱着,如果说原来只是五六成把握,那么听了崔传明的叙述,再联想到唐果奇怪的高烧,现在的可能性至少有八成了。

至于说为什么唐果会突发高烧,叶知秋估摸着,这大概是跟孟老太在院子里面的宣扬有关。

“能解决吗?”想起叶知秋手表表盘上乱转的指针,崔传明一脸期待的看着叶知秋,面前这可是特管所分局的局长,想来处理点这种事,应该是小事吧?

出乎崔传明的意料,叶知秋眉头皱了皱,最后摇了摇头:“很棘手。”

鬼也是有级别的。

刚死没多久,机缘巧合下没有立马消散,成为一团无意识的阴气,这是最低级的鬼,甚至连鬼都称不上,被叫做游魂。

游魂浑浑噩噩,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凡事按照本能行事,若是附身的话,多半就是本能行事,若是附身的话,大抵是人身上有什么东西吸引到了游魂。

大多数的游魂在过段时间后,便会灰飞烟灭;只有极少数的游魂,赶上机缘,吸收了足够多的阴气,才会像种子破土发芽一般,意识重新觉醒。

觉醒了意识的鬼,才配称之为鬼。

这样的鬼,知晓趋利避害,自然不像游魂那样好对付。

对于鬼为什么会上身到人身上,这个课题,其实特管局一直在研究,只不过可研究的样本太少,一直以来,只能在理论上进行猜测。

局里,叶知秋倒是有几个下属,专门研究这方面的。

特管局既然负责特殊事务,肯定少不了和一些道士啊、神婆啊打交道,甚至刚建国的时候,还收编了其中的一些人,形成了属于国家统属的特殊事务处理人员。

艺卖帝王家、背靠大树好乘凉以及政策的严控,是这些人加入特管局的三个主要的原因。

后来,政策放松,便没有再强制这些人加入特管局了。

现在,从渊源上来看,这种特殊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便是特管所自己培养的,属于官方统辖人士;另外一类,便是或门派、或势力自己培养的,统属于江湖人士。

两者一对比,前者就像是袁天罡、李淳风这样官方管辖的人员;后者就像是龙虎山这样的势力。

建国初期的政策,是半强制性的让所有的江湖人士,都或多或少的带上些官方属性。

国家和江湖势力之间,天生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毕竟利益着重点不一样;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

在信息的搜集、资源的调动上,国家远甩这些势力几十条街;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领域,国家还未必能够比得上这些势力。

当然,随着这些年的偷师、借鉴,国家在各个方面几乎都赶上各大势力了,甚至有些方面,有了国家投入资源进行研究,进展远超江湖势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