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寒露01 - 半斛夫郎 - 梅若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半斛夫郎 >

第32章寒露01

第32章寒露01

程明月的意思是,多找点人一起把周家的地买下来。吴村正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咱们村哪有人有这么多闲钱?”

吴村正不是没幻想过自己家把周家的地全部买下。

周家之前在桥头村虽然有地,但她家不住在桥头村,只在这里雇了一些佃农长工干活,派管事娘子帮忙打理土地。管事娘子虽然是周家自己人,可佃农长工一般都是桥头村的人啊。

周家的佃农大多是在桥头村土地贫瘠的穷苦人,她们靠自己家的土地活不下去,便租周家的土地来种,年末交完租子,好歹能剩点粮食糊口,不至于饿死在家中。

现在周家要卖地了,也不知道买地的人会是谁。

万一买地的人自家有大批仆从,不需要用桥头村的人,那原本给周家当佃农的人怎么办?她们岂不是就要流离失所!那这些人可就没有能糊口的土地了,连老家都待不下去了,只能去城里干苦力为生。

万一买地的人亲自住进来呢?这个人一家占了三十多亩地,在户均七八亩地的桥头村岂不是一家独大,那她这个村正说话还有话语权吗?

自家加上程明月能把周家的地买下来当然是最好的。

把周家人赶出去了,自己家有了大片土地,桥头村原本那些过得急的人家,也能有地可种。

这样当然好。

可想象是想象,现实是现实。

现实是一百二十两雪花白银。

哪有人能出得起这个钱。

程明月:“一个人出不去,十个人呢?大家凑一凑,能凑得齐这一百二十两吗?”

吴村正无奈地看着她,说:“哪有人有这样多的闲钱,如今村里过得好点的也就我家,李大夫家,你家,还有村口张家,我家能拿个二十两,张李两家最多拿个十两,这加一起也才三十两,剩的九十两怎么办?”

程明月说道:“还有我啊,我可以添一点。”

“你?”

“你上次买了老杨头的地之后,最多还剩个七八两吧,加上卖棉花的也就最多十多两,跟七十两差远了。就算加上你的十两,也还缺八十两。”

“你可千万别想着出去借,借不到!现在临江缺银子的很,不然周家也不会要卖田。正常的借钱根本借不到,你也没什么可以正经抵押出去的东西,除非是去借高利贷,那是毁家的根本。”

借不到就借不到,程明月还不想把这样的好事留给村外人呢。

她说:“干娘,你别光想着这四家啊,其他家呢?咱们村总共五十七户人家,不算张李两家,咱们两家出掉五十两,剩下八十两平分到五十七户,每家不过一二两。”

乡下农民艰难,但也不是说一分钱家私都没有,尤其是年轻的单身娘子,手里还是会攒一点娶男人的钱。

程明月之前在巡逻队天天跟她们混在一起,对她们手头积蓄还是有点了解的。

吴村正哦了一声。

“你是把银子打到村里所有人的头上了,不行,你不知道,那是她们的夫郎本,不会白白拿出来借给你的。”

不到万不得已,大家都不会动家里的最后这笔钱。

程明月:“我不是凭白的借,我出利息。”

“你能出多少息,能让人家把夫郎本借给你?”

吴村正摇摇头:“你是不懂那些庄稼娘子,她们那点夫郎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买不了一亩薄田,在荒年的时候也买不了几车粮食,却是她们娶夫生女的保本钱。前阵子眼瞅就要闹饥荒了,她们都不肯拿出钱来买粮……唉,不过那时候粮价贵上天了也是真的……总之,你出点利息就想借出来,难!”

“不光她们不借,张家和李家也未必会拿这个钱出来呀,张家到有可能愿意买点地,李家主要是在城里行医,多少年都不种田了。”

“再说了,你借了这样多的钱,回头怎么还?你能保证一年就能赚回来吗?”

程明月用手指轻轻摸了摸下巴:“倘若我不是借呢?我给他们分红呢?”

“他们借我一两银子,算是土地出资,之后我赚了钱,就给他们分红,赚到的钱粮每年抽一成每年拿出来大家平分……这么个玩法她们会不会心动呢?”

吴村正被程明月说的这个玩法惊得张大了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村民借钱给程明月,程明月赚了钱还给他们,这是什么个玩法?

这不就是收租子吗?

这不就跟周家和她家佃农一样嘛,周家佃农每年都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给周家。

可,可按程明月的说法,是她给村民拿钱,那……程明月不就成佃农,借钱给程明月的村民不就成地主了吗?

是她糊涂了还是程明月糊涂了。

每个字她都能听懂,合在一起她就不明白了啊。

程明月看上去神采奕奕的,也不像发烧的样子啊,什么就说胡话了呢?

吴村正惊讶的表情全写在脸上了,让一个朴实的古代农民理解土地入股分红确实有点难,程明月觉得这种模式古代肯定有,不然也不会有分红这个词,但经营合作分红应该在商贾之间比较流行,临江县桥头村这么个百来人的小村子,怕是很难有人听说过。

程明月清了清嗓子:“干娘,我种地的本事你是知道的。我的棉花你也见过,这三十亩地我不打算种别的,就种棉花。”

“棉花靠自然降雨就行,只要不是天旱的连河里的水都干了,大雨倾盆把整个村都淹了。我有信心每年每亩地产五百斤棉花。”

“先不说我的棉花比这儿的棉花都要好,咱就按这里一般棉花价格算,二十文一斤对吧,也就是说,一亩地一年十两银子,抽一成就是一两,一亩地的出资价是四两,也就是说只要出一两银子,一年后就能收回来两百五十文,四年回本。”

“这是保守估计!干娘,我的棉花你知道的,上次卖棉布时干爹也在,干爹带去的棉布买二百文一匹,我家的四百二十文一匹,番了两倍还多。固然我家云峥织布手艺是不错,棉花本身品质也确实好吧,怎么也能卖个三四十文一斤吧,那都不要四年,两三年就能回本。之后便能躺着赚钱,一年到头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银子入手。”

程明月眼睛眯起,嘴角上扬,看上去就像一只小狐狸:“这么好的事,还会有人不同意吗?依着我说,想入股的人不是咱们村的咱还不让呢!就算是咱们村的,干娘你要是觉得品行不好,也不让她入!”

这个方案程明月构思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她来到这里之后,她就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快速扩大规模,在自己不掌握这里的权利机构的前提下,完成原始资本累积,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她种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永远瞒着世人,终有一天需要面世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