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层层算计
世人公论的诸子百家是指大越初期到中期这六百年间诞生的儒、墨、法、道、名、农六家,到大越末期,道家分裂出一支分支,自号阴阳家,同样名列其中。
请注意,这是民间说法,而且是直接与神话挂钩的说法。历史上从未有过诸子百家一称,对于这七家学说的研究也是分散开来的,因为它们的诞生时期不可考,只是在大越被发现、被重视,辉煌了一朝之后又迅速湮灭,留下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
时至今日,关于这七家学说是否存在的争论还未止歇,虽然道教体现出一部分道家的思想可以作为佐证,但道教与道家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存在,两套体系下的东西,因此依然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七家学说只是后人对大越朝思潮的总结并杜撰其名。
民间的诸子百家是神话概念,同样是这七家,但其弟子并非普通的文化人,而是有大神通的大能。
儒家以文入道,墨家机关术以死转生,法家直达天理,阴阳家悟道两仪生灭……
诸子百家就像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恢宏壮阔、有大无畏的磅礴气势,早已和历史无关。
只是诸子百家之神秘,就连与他们相关的神话的由来也让学者们无从研究。这个词语就像凭空出现,如云山雾罩,无始无终,甚至没有任何史料提及过,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这是不是网络小说作者们现造的词。
程初华初看安利,以为《诸子百家》是根据史实和研究合理杜撰,讲述七家学说的辉煌与落幕的历史巨作。结果看下来才知道,巨作的确是巨作,剧情也比他想象中更加精彩,但不是讲历史,而是讲神话。
讲神话中诸子百家的起源和覆灭。
诸子百家起于太古年间,当时局势混乱,天道式微,于是道法七分分属七家,从不同层面阐释天理奥秘,由此复兴天、人、妖三道,重建世间秩序。
因七家之下又多有分支流派,各派理念汇聚成泱泱思潮,故以虚数称百家,定名诸子百家,那一个时代就叫百家争鸣,是华夏神话中的奠基时期。
此后万载,百家内仙人频出,而思潮兴起、繁盛之地曾是太古的古天庭遗址,后更名为稷下学宫,成为天地大气运汇聚之地。
这部电影完整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发展,从诞生到落幕,史诗一样宏伟苍凉。然而在宏伟之下,隐藏着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比如,诸子百家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百家思潮最终都传承于一人,从百家争鸣变成一人独大?
什么是古天庭?和太古时期的天庭有关吗?
稷下学宫哪里去了?怎么只出现一次就不再出现?
那个传承者自号无名氏,他对应神话中的哪个人?
观影过程中,程初华一边被剧情和画面震撼得心潮澎湃,一边不断生出各种问题,并努力在电影里寻找答案。
编剧当然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最后二十分钟一一解开了他的疑惑,这也是让他冷汗直流、毛骨悚然的二十分钟。
这二十分钟没有旁白解说,只有一个老人的回忆。
他是在古天庭遗址内化灵的桃妖,看着稷下学宫秉承气运建立。
他跟随百家弟子行过万年,受时代思潮影响,博学而多闻。
他将前来求学的无名氏接进学宫,看他勤学苦读、杂百家之学,从一介草根走到仙人之位。然后……
无名氏以百家学说成道那一日,苍天泣血、万道俱震,稷下学宫轰然崩塌,诸子一夜羽化,诸子百家的天地大气运顿去九成。
他以百家众仙的仙位做登天阶梯,成为这个时代唯一的成道者。
之后,无名氏立天庭、建地府、筑轮回、分三界,重定人间秩序。
又数十万年,天庭、地府沉寂,轮回不显,曾与人族分庭抗礼的妖族销声匿迹,神话文明悄无声息地断绝传承,不再被人提起。世俗王朝兴起,以大越为始,安平为终,时至今日。
电影的最后,借老桃妖之口说出全剧主旨:诸子百家的诞生是个阴谋。
诸子百家万年积累只为无名氏铺路,在神话时代那几十万年的平静里,埋藏着稷下学宫中无数的白骨和怨仇,即使三界定鼎,人族兴盛,这份怨仇也从未有人发现、有人化解。
后来神话时代的结束,未尝没有诸子百家的因果在,天道挣脱了藩篱,却也逃不过自身运转的规则,一饮一啄,皆有定数。天是天,挣不出去,万载布局,也不过是个笑话。
不得不说,编剧的脑洞和笔力都相当强大,导演对剧本的阐述也非常精彩。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新奇,平摊开来更没有悬念可言,但整部电影看完就是令人寒毛直竖,再恢宏的场景和立意也无法抵消内心的惊悚感,仿佛世上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个布局深远的阴谋,曾经无人知晓,如今揭开来,便是图穷匕见,杀机淋漓。
电影已经开始播放片尾曲,程初华却不急着离开,而是登上了自己的“观影天地”账号,查了一下《诸子百家》的评分和解析。
“观影天地”是国内最大的电影评分平台,只有看过电影的人才能评分,而且一个IP只可评论一次,水分不大。
更重要的是,这里几乎汇聚了全世界的知名影评人,每一部七分以上的电影都有大量精彩影评。有人曾调侃说“观影天地”的影评比电影好看,虽然夸张了点,不过也不算说错。
程初华很少看小说,也不是所有好电影都会看,但榜上前百知名影片的影评他都看完了,自己也写了不少影评,热度很高,还帮他挣了点平台的奖励金。
言归正传。《诸子百家》的分数是9.1分,排在总榜第一百二十三,因为是重映,分数有所下降,但随着播放时间的增加在慢慢上涨,预计再过几天就能回到原本的分数,甚至更高。
程初华翻开影评区,热度第一的是知名影评人“六安瓜片”的长篇解析,从片头曲开始一路剖析到结局,辞藻简练,文采风流,点出了不少程初华看电影时没有注意的细节和暗喻,看完之后即使没看过电影的人也会为之折服。
程初华自认文采不比“六安瓜片”,不过他有更独特的解读视角――他可以将自己代入桃妖的角色,用玄学界成员,或者说修行者的身份,从纯神话角度分析电影的情节。
他本就是半个修行者……哦不,用特部的定义,这叫特殊能力者,又活了三千多年,亲眼看着神话体系一步步建立。也许他不如专门的神话研究者研究得那么深刻,但他目睹了神话建立的全过程,知道不少无史记载的东西。
比如电影里无名氏的名字。
特部称他大能,编剧以无名氏代称,神话故事中也从未提及过他的姓名,程初华却知道,他叫姜陆安。
再比如那个桃妖,程初华也认得,他以“稷”为名,是稷门山神,神话体系的封神一脉里最古老的山神之一。
程初华在腹内打好草稿,正准备填充好了撰写评论,忽然一阵寒风从耳后轻轻舔过,好像什么东西一触即离,冷不防激起他一身冷汗。
屏幕上,片尾曲播放完毕,灯光本应该亮起,却迟迟没有动静。画面定格在“诸子百家”四个大字上,深红的古篆体字衬着纯黑底色,看久了竟有一种冷沉肃杀之感。
程初华抬手蹭了蹭后颈,摸到一片小疙瘩。不仅后颈,他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莫名的阴冷在极端寂静的观影厅内悄然弥漫,仿佛四面八方的黑暗中隐藏着莫大的恐怖。
他丝毫不慌。
把手机按灭了放回口袋以免又被波及,程初华慢慢站起,扶着前面的椅背,循记忆一点一点挪出座位,朝门口走去。
蓦地,又有阴冷寒风从四周倾轧过来,仿佛冰天雪地里吹来的凛冽霜风,夹杂着锋利的冰凌,还未靠近就已杀意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