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看盗版去别买
等那五千份卷子分出朱卷和墨卷,勘验无误之后,本次会试的总裁官徐阶,和监考官陆炳,才来到了大堂之上,那里早已有十八房同考官等候。
“本官就不多说什么了,”徐阶木室他们,缓慢而又不失威严道:“愿大家同心协力,为国取士,摒私情而就公议,使天下英才,无所遗漏。”
“是。”众人躬身道。
“陆大人,”徐阶就转向陆炳道:“你有何训诫?”
“总裁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陆炳言简意赅道,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只是监督阅卷。
待进行完这套公事后,十八房同考官开始掣签,他们从瓶中抽出号码,每人分配到一卷试卷,回到座位上正襟危坐,准备阅卷。
就在此时,主桌上的总裁徐阶却忽然道:“等一等。”
待众人看向他,徐阶才道:“本官忘了嘱咐,本次考试,以时务策一道为重……策问写得好,四书五经差一些也无妨,荐到我这里来;策问写得不好,书经题答得再好也不取。”
众人面面相觑,一名同考官问道:“这和历年会考不一样,是为什么?”
徐阶看了他一眼,道:“策问一道,乃是陛下亲自拟定的题目,至关重要。尔等要仔细睁大眼睛,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清楚,看清楚那卷子里有没有该写的、不该写的,有没有犯忌的、不犯忌的,再往我这里推荐。”
就算众人当时不明白,等到卷子一打开,他们也就差不多都明白了。
只见一位李姓同考官拿着手中的卷子倒吸一口气:“……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闻追崇其所生父瞽瞍也。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未闻追崇其所生父南顿君也。惟皇上追崇所生者,不合典礼,则圣德有累,圣孝无光矣。前代入继之君,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
这李姓同考官头上不知不觉冒出了豆大的冷汗来:“大礼议?”
汗水滴到了卷子上,将卷子上的墨迹洇开,但他茫然无所觉,抬头一看,只见其他若干同考官或惊或怒,神色都十分异常。
他还没说话,就见另一名刘姓同考官拍案而起:“这等诞妄不经之言,岂有此理?!”
原来他手上那份卷子是说奸臣的,榜名就是严嵩、张孚敬,而这位刘姓考官正是依附严党的人,不由得大怒。
“岂有此理?”这刘姓考官怒道:“依我看,直接将这卷子的封条拆掉,将这胆大包天之人下狱,严加拷问!”
“稍安,稍安,”其他几位同考官就安慰道:“国家伦才,取才而黜不肖,卷子既然不中用,黜落就行了,不要以官员的要求来看待。”
这卷子光是策问一道,做得是五花八门,有那种迂腐的,真以为是臧否帝王之政,什么大礼、大狱,没有不敢说的,这样的卷子被所有考官心照不宣地黜落,一分余地都没有。
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十分圆滑的,不肯说半句不好的话,反而极尽夸赞,把嘉靖帝夸成是前所未有之英明帝王,把嘉靖三十五年说成是超越贞观,远迈汉唐的政治,这样的卷子被李姓考官拿在手里,斟酌再三,不知道主考徐阶的意思,就试探着荐了上去。
他双手呈给徐阶道:“阁老请看,这篇文章如何?”
徐阶拿过来翻阅,笑了一下:“你觉得如何?”
李姓考官道:“并无犯禁,看着……和气,似是可取。”
徐阶心里早有成见,搁下卷子摇摇头:“确实可取,我看第三百零一名正合适。”
会试一共取三百人,三百零一人不就是落榜的意思吗?李姓考官一怔:“敢请阁老示下,究竟何种文章,可以取定?”
徐阶就从手边的卷子里抽出一张道:“这一篇,就做得不错。”
众人纷纷凑过去看,只见这张卷子上,为首就有四句话“祖宗之法不可坏,权幸之渐不可长,大臣不可辱,奸贼不可赦。”
只见这卷子并不提嘉靖三十五年的具体政治,而是中正平和地提出这四个为政之道,并加以阐述。通篇不说一句政治得失,但每一句话却都切中时弊,所谓“权幸之渐不可长”,“权”就是权奸,“幸”就是“佞幸”,这一看就知道对应着朝中的大臣,对应着修玄的道士。而“大臣不可辱”就是在说皇帝杖责大臣;至于“奸贼”,说的就是仇鸾还是另有其人,就看嘉靖帝怎么想了。
“妙啊,”同考官看完之后只觉得言之有物,令人神清气爽,不由得纷纷赞道:“这真是字字珠玑,又有见地,又有风骨,还曲为隐匿,不以直取祸。”
要让这群考官们违心取中那些大放谀词的考生,他们也不愿意,但要让他们取中那些敢说真话的考生,他们也不敢,害怕担干系。所以两难之下,还真是十分煎熬,如今看到了这种类似标准答案一样的范文,纷纷大赞,通过这份卷子他们不仅摸清楚了徐阶的意思,也摸清楚了皇帝的意思,因为徐阶就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所取,这份卷子等于宣布了取卷的要求,同考官们才开始以此为参照放心大胆地阅评,若是见到中意的卷子,就用青色墨笔加以圈点并作评定,然后移交副主考。
不一会儿这样的卷子陆续被挑了出来,其中有一份被众位考官传阅,得到了一致的夸赞,只见上面写着“帝王之政有资于后世者,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
这一份卷子和徐阶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是要考生不追究帝王以前的功过,而放眼于帝王将来的为政举措,他建议皇帝从古代帝王那里学到治理天下同时警戒自身的道理。
“如果没有能胜出的,”众人都道:“就取这一篇做魁首。”
“且慢,谁说没有更胜一筹的?”张居正举起手中的卷子:“我这里就有一份,请诸位阅看。”
众人接过来,一看之下不由得被深深打动,“好文章,好文章!”
只见这文章开头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这一句话便有百川归海的大气象,因为他提出帝王之政,最后都要落在实处,就是所谓的“实政”,这就和其他人的文章区别开了,因为其他考生说的再好,都像是在天边漂浮的云朵,空泛得很,就像每天那些御史言官们的上疏一样。
然而妙处还在后头,这位考生笔锋一转,赞美起了当今圣上:“至于今上,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他说嘉靖帝看到委靡不振的人,就用英明的决断振奋他们;看到被废弃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励他们,制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振兴礼乐,议定法律。道德所覆盖的,与河海一般深;威力所达到的,像雷霆一般快。
接下来,这位考生道:“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这句话让徐阶一震,因为他说,皇帝是任人图谋治国,日日实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是将希望寄托在群臣身上。
所以他的论点,就是帝王之道,在于用人!
徐阶揉了揉眼睛,又取出水晶镜子,接着往下读。
“……设置官吏,各司其职。对超越职权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来讥讽他。因为愿做超越职权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于职权之内的事。按照职权去考核官吏,就是让他们做其职权以内负责的事,再根据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绩,使春天的官不得参与冬天的公事,管军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这就是现在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耻于言谈而敏于行动,这是自古就有的训导。对那些竞相奢靡撒谎吹牛的,就让他们得到舆论的羞辱。”
张居正推荐的卷子,他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因为这文章提出尧舜垂拱而治,而天下太平的原因,是在于用人,这个“用人之道”大有深意,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与张居正的主张不谋而合。
张居正心中又默默回想了一遍,这文章条理明晰,中心思想有四个:第一,要明辨贤臣君子和奸佞小人。第二,必须设置和选拔好各级官吏,严格官吏的举荐条件,全面了解每个官吏的基本情况,分清优劣,真正做到优胜劣汰,而且对这些官吏要有明确分工,让他们按照职权各负其责,不允许任何人做超越职权的事。
第三,奖罚分明,对不称职的官吏或贪官污吏予以罢免或贬斥,可以对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对有功之臣给予奖赏,可以为其他官吏树立榜样。第四,培养和教育官吏,就要从基础开始,抓好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规范道德水平,以维护和振兴好的社会风气。国家必须下决心培养和磨砺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对他们寄于重托,放手让他们工作,在全国形成认真读书的风气。
层层立论,犹如涓滴之水汇于东海,让众人连连点头,就像是大冬天饮下一碗热辣滚烫的姜汤,让人四肢百骸无不暖意融融。
然而张居正还看到一点,那就是这文章提到“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天下的贤才那么多,就是没有去任用他们,他说如果陛下能“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睨之微,敝袴之贱,亦勿轻予”,说到了张居正的心里。
在他看来,如今名爵泛滥,都是因为皇帝滥给恩典,伺候他修玄得当,他就给这些道士、方士超过一品大员的恩典,让这些人位列尚书之上,那天下还有谁兢兢业业为国任事,那还不如都陪着皇帝修玄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