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茅塞顿开 - 大明开荒团 - 燕市酒徒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大明开荒团 >

一二四茅塞顿开

八月初,李易接到雷索请求和谈函,时间定在九月初。地点鉴于双方互信度太低,选择了第三方大明的山东。至于大明同意与否,双方都选择了忽视。就是借用几天又不是长期征用,你个打酱油的有什么权利拒绝?当然例行通知还是要做的。毕竟具体地点还需要大明安排,不然有些太让大明这个老大帝国伤心了。

按理万历帝把包袱甩给山东巡抚杜克功,杜克功随便指定一个岛屿,比如长山岛一类,应付一下差事也就可以了。这个事需要低调,做得热情洋溢了不但无功,很可能还落下把柄,成为日后的麻烦。

可官场中人,哪个智商情商就差了?杜克功成为一方巡抚,自然看到了这里的机会。什么机会?当然是搭上李易这条线的机会。

不要看杜克功封疆大吏有多牛,面子在李易面前也就是麻袋片子。你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有块地盘还不是你家的。这样的人不要说在李易面前,就是在崔秀面前也不够看。海军是天天在你山东地界过不假,你还敢有什么意见咋滴?

今天杜克功有了机会,当然要把握住。他给李易写了一封长信,确定北长山岛作为和谈地点。

北长山岛古称登州,汉武帝赐名蓬莱,属于海上有仙山,山在缥缈间,很有仙境气象。杜克功把谈判地点选在这里是有说道的。

第一,北长山岛是县治,蓬莱阁名传天下,据说是汉武帝所修。接待交战双方的等级不低。

第二,北长山岛有天然良港,可停泊大船。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北长山岛是一代名将戚继光

故里。戚继光是抗倭名将,这里谈判显然是有暗喻意义的。

信中杜克功盛情邀请李易光临山东。说山东曲阜是黄帝家乡,民族起源。当然河南新郑、甘肃天水,甚至陕西也这样说。反正黄帝这个半神有些仙气,多建几个陵寝也没什么。曲阜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读书人祖庭,孔庙就在这里。

山东还有四渎之一济水,五岳之一泰山。济南虽小,但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孕育出了李清照等才子佳人无数。

尤其这半城湖的大明湖有四大奇:蛙不鸣,蛇不见,大雨不涨,大旱不涸。杜甫都流连忘返,多次光临,留下了“济南名士多”的名句。说得李易不去山东转一圈,就终身遗憾一样。

其实,杜克功说了一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核心还

是在泰山和济水。

泰山是什么地方?古代皇帝觉得自己有了大功,就要封禅泰山,祭告天地的所在。济水也是一样,不过是后来被黄河夺了水道,才没了名声。

杜克功话里话外,是说李易一代天骄,就算不封禅,也当登泰山小天下,这是劝进的节奏,最高级的溜须拍马术。

李易好歹也算读书人,对泰山的含义也明白。虽然没有什么封禅的心思,但是山东、辽东一水之隔,关系必须搞好。尤其是暂时解决了蒙古和五国联军两大心腹之患,也松了一口气。

李易后世是个地地道道旅游爱好者,后世虽然去过山东,但是这个时代大自然景色还没被人为破坏,明显比后世好看得多,觉得应邀到山东看看也好。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李易不想宣之于口的是山东有孔家,他想得到孔家的认可。

天下学问掌握在各大书院,几大书院的山长和学生也纷纷投入上海的怀抱。问题是这些读书人每天要参拜的圣人是孔夫子,孔夫子是孔家的孔夫子。

这话听起来拗口,事实很简单。只有得到孔家的认可,李易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才名正言顺。

李易曾经慧眼识人,在工地上挖掘出孔家的孔凡。孔凡现在已经是上海市四品大员,得了李易亲笔签署的委任状。眼看再进一步,那就进入开荒团高层行列了。孔家给孔凡面子,其实也是给李易面子,让孔凡回到曲阜,带了上千的读书人走。现在开荒团南到安南,北到辽东,到处都有孔家的人做官。孔凡就是开荒团和孔家的一条友谊纽带。

李易想借这个机会,和孔家结个善缘。开荒团打下的

地盘,治理离不开知识分子。更何况孔家族长孔胤植还和李易中间有孔凡一份善缘呢。

八月末,李易带着一班随从到了山东利津县。这里就是济水入海口,济南就是因为在济水之南而得名。

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出名,后世黄河夺济水入海,这里成为黄河入海口,才得到飞速发展。当然发展还是比别的大河入海口差的多了。这是因为黄河泥沙俱下,实在是一条不逊的虐龙,淤积淹没周边那是常态。

这个时代的济水,还是一条纤细秀美的河流,沿河修了官道直达济南。杜克功态度很端正,率济南官员在此届迎。迎接者中,李易万万没想到的,居然有孔家族长孔胤植。

要不说人家杜克功情商高呢,不要说孔胤植,就连泰山地主泰安府知府也在迎宾行列。这些人都是他的治

下,让谁来还不是一句话。更何况能来迎接李易,也是身份地位到了,一般人想这个差事还抢不到呢。

山东军方大佬一个也不在场。倒不是说这些人刚直不阿,不愿意理李易,实在因为这次是地方政府主持,军队不便参与。更何况没有派遣擅离防地,也是重罪。

杜克功在利津为李易接风洗尘,也算是见面会。都互相熟识了,第二天就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浩浩荡荡奔了济南。

孔胤植时年27岁,并不是文弱书生,和他的老祖先孔子一样,也是骑得马射得箭的。从利津起,就陪李易骑马而行,相比山东这般坐车的文官,就强上许多。

这个时代的马车是木头轮子,哪有什么减震,坐车就是遭罪。不过坐轿子要走这二百里路,那就跟不上大

部队了。逼得不会骑马的只能坐车遭罪。亏得路程不算太远,很快就到了。

济南气候宜人,历朝历代名人辈出,不然杜甫也不会感叹“济南名士多”了。李易盘桓两日,孔胤植领路,一行人启程去曲阜。

一路上山东官员不但不见少,反倒因为曲阜数十官员到济南届迎,规模更加庞大。

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的寿丘,李易当然要先到寿丘拜祭一番,然后才到曲阜。

曲阜的建筑很新,没有历史的沧桑感。经过当地官员解释,李易才知道明正德六年,也就是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曲阜,把县城焚烧一空。现在的建筑都是重建的。

这让李易又是一番感叹。自古农民起义循环往复,就

是一个对社会破坏的过程,没有什么建树。就算朱元璋这样成功上位的,也不过是一个皇帝取代另一个皇帝,谈不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些农民大字不识几个,自然蔑视礼教,蔑视知识,烧杀抢掠是他们的本性。就算后世被讴歌的李自成洪秀全之流,也比黄巢张献忠这些恶魔强不到哪去,刘六刘七看名字也就知道本质,除了疯狂破坏,实在乏善可陈。

李易在曲阜孔庙祭拜了孔夫子,山东官员没人觉得不妥。李易的军队一直纵横海外,对大明百姓有功无过。而且李易有童生身份,虽然低微些,毕竟算是标准儒生阵营。孔胤植主持了李易参拜孔子的仪式,就正式宣告了李易是儒家传人。

李易对这个修订六经,留下《论语》的圣人并无反感。孔子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思想对后世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等人

都影响颇深。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然而就算王阳明,也不过是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进行阐述和发挥。

后世曾经有一段时间完全抛弃了孔子学说,不讲仁义,辱骂父母不敬师长,结局是道德沦丧几十年都挽救不回来。

这个时代,许多读书人对李易有所抵触是因为“利”。李易一直在逐利,甚至不择手段,灭国败家。

今天在孔府,孔胤植给李易讲了两个故事:孔子学生子路曾经救过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不但没唱高调批评子路,还高兴地说:“你做得对,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由此可见,孔子的“义”不反对“利”,甚至一生多次教导学生,用金钱回报好人好事是没错的。

后世常常讲奉献,不提金钱,实际上严重打击了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