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瓦学弟和麻袋 - 1978合成系文豪 - 好想吃薯片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69章瓦学弟和麻袋

第569章瓦学弟和麻袋

“哥啊,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这是剧里张国立的一个名场面。

别看后世葛尤长得跟张国立他大爷似得,其实葛尤比张国立年纪小。

葛尤是57年的,张国立55年的。

可惜有些人长得就显老,所以在剧里,张国立得叫葛尤一句哥。

嗯,说起来,葛尤今年刚刚结婚,人张国立家那位宝贝儿子,嗯,就是《让子弹飞》里的“六子”,开膛破肚的那位,都已经四五岁了。

说来也巧了,他儿子是典型的妈宝直男癌,张国立在剧里演的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的头号妈宝直男癌外加瓦学弟。

他来客串的这两集叫“娶个什么好”,讲的是介绍对象的事,饰演的是个大龄剩男,因为他家里四个姐姐,从小在女孩堆里长大,所以他性格跟贾宝玉似得,特软,一说话媚眼如丝的。

但是张国立心比天高:

“只要她家囤里有粮,桌上有肉,穿金的戴银的,你让我倒插门进去,我也干!”

“我们家条件一般,想找女方家条件比较好的。”

“女方怎么也得有事业编制吧。”

完事儿,除了要求高,这还是个极其典型的关系未成年人。

啥意思呢?

遇事没主意,在家依赖老妈,出门喜欢管所有人叫哥叫姐,身边只要没一个权威的人,他就无法独立行动。

这人就像是寄生草、凌霄花,看见一棵橡树“嗖嗖嗖”就攀上去了。

最后编辑部都说张国立这是吊大小姐,批判了他,扭头张国立就委屈的要跳楼,不活了。

所有人这下又回过头来哄他。

这也是关系未成年人常使的一招。

卖惨也好,装可怜也好,如果能激发出你的保护欲,我就赚大了。

嗯,反正这种人社会上还贼多,自己混得一团糟,但每次去求助别人,都要哭得梨花带雨、菊花带霜,最后偏偏还总会有人出来帮他。

最后编辑部也是厉害,真给张国立找了一位“如意郎君”。

这是有个姑娘想收留个孩子,李冬宝灵机一动:

“年纪大点儿行嘛?可能比您还大几岁.另外,国家不许收养成年人,所以手续会非常麻烦,要不就办成结婚手续。”

结果就是姑娘一口答应下来,让张国立这么个瓦学弟碰着了瓦学姐,拉着就开始散发母爱:

“每天晚上,darling来给你讲故事,你爱听什么?”

嗯,纯奇葩。

张国立这个角色演的那叫一个让人头皮发炸,甚至很多观众都怒斥这个角色:

“怎么回事,不男不女的!”

说起来,张国立这演员还是江弦从米家山那儿借过来的,他是川省人艺的演员,已经参演过一些电视剧和电影,其中《弯弯的石径》还拿了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

总体来说,有点儿名气,但也只是有点儿名气。

米家山都很困惑,自己刚选了他演于观,但是江弦从哪儿听说这么一演员,特地找他来借。

对此,江弦的解释是,觉得于观和《编辑部的故事》里需要的这个角色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像之处,具体相像在哪儿,这就要留给米家山自己个儿琢磨了。

不过此次京城之行,倒是给了张国立很大程度上的震撼,心里渐渐萌生出一些到京城发展的想法。

另外呢,这句“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也是这年代的一个社会热点。

那是《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一封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里面写满青年人的困惑,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从这封信开始,全国很快爆发了一场持续将近一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据统计,大概当时有6万多人写信参与了讨论,这个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说起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潘晓”其实不存在,就是《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自己弄了这么一封信。

这倒也没错,因为“潘晓”其实是两个人。

一个叫潘祎,京城人,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全家在支援三线建设时迁往青海,潘祎则在京城寄居亲戚家,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孤僻乖张,后来他考上京城经济学院数学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

另外一个叫黄晓菊,这是京城第五羊毛衫厂工人,做过记者、家政、销售员等。

这俩人当时都受邀为《中国青年》杂志写稿,都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执笔人,正是潘祎和黄晓菊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了潘晓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个一代青年的代言人。

昆仑饭店。

“江老师。”依旧西装革履的海岩冲着江弦微微颔首。

“哎呀,海岩。”

江弦冲他招招手,“你怎么过来了?”

海岩微笑着凑过去,“我听说你们过来吃饭,特地过来打个招呼.”

“不用不用。”

江弦摆摆手,“你忙你的,不用在意,不给你添麻烦。”

“瞧您说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