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秦国 - 成王 - 清明鬼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成王 >

第12章秦国

直到五天后的又一次朝会,大臣们才从自己的陛下口中得知了她派兵前往安、顺两地“剿匪”的事情。

朝堂之上没有任何声音,秦萌萌坐在龙椅上,仗着自己良好的视力看着站在下面的群臣那迅速的变脸。

先是惊讶,然后恍然,再然后犹豫,最后归为沉寂。

惊讶,是惊讶她居然一道密旨将董贤调去了安、顺两地。要知道当初他们刚接到消息得知董贤带了兵马和皇上的手谕出京的时候,还以为他是要去西门关顶替如今西门关的老将统领与蛮族对抗,却不想原来他们居然是去封地的。

恍然,是知晓所谓的“剿匪”究竟剿的是什么匪。

安、顺两地是太上皇还在位时,给他最宠爱的两位皇子精心选出来的封地,从秦国存在以来,这两处地方从未听说有爆发过旱灾、洪灾,百姓富庶,安居乐业。而自古以来,出现匪患的地方无不是闹出了灾害使得百姓们生活无以为继了,这才进山为匪……说句不好听的,哪怕京城周围出现了匪患,安、顺两处地方都不一定会有山匪。

所以,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剿匪行动究竟是针对谁的,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而之后的犹豫,则是他们在犹豫是否要反对这件事。

德太妃和齐太妃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断过给他们的年节贺礼,虽然他们立场坚定不会去掺和这两位与那两位皇子之间的阴谋,但他们既害怕目前膝下还空虚的皇帝杀完她的兄弟导致皇家血脉断绝,又害怕会出现一个弑兄的皇帝,要知道,历史上这一类的皇帝名声都不会太好,下场也不会太好,于是,大家也都默许了若是皇上打算对两位兄长动手,他们一定会拦上一拦。

若是大军还未出发,他们说什么也会站出来阻止皇上这么做的。毕竟,两位王爷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要谋夺皇位,既然没有证明,便师出无名。可是现在,大军已经开拔,五天时间,足够一支速度快的军队穿过两座城,就算是派人去追赶,怕是也赶不上了。

显然,他们的皇帝已经摆明了自己要把她两位兄长的势力全部拔除的决心。

于是,到了最后,所有的犹豫都变为了沉寂。

大臣们并不认可他们这位皇上这师出无名的手段,却也对此无可奈何,不如不发表意见来得好。

而这一切也正是秦萌萌希望看到的。

早在当初她刚登基没多久的时候,她就从她的师父,也就是卫人美的口中得知了两位太妃花重金买通高官,让他们对安、顺两地的事情避而不谈。那个时候她就知道,若想要这些朝中大臣想她之所想,去对付两位王爷,除非这两位先跳起来站在桌子上和她打,不然所有人都只会无视,不仅是无视这两位王爷的言行,还有安顺两处封地所有的事情——

据说,这是历代对于封地管理的惯例。

秦萌萌是无法接受这种惯例的,不仅她不能接受,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兄弟在自己的地盘上用自己的钱自己的人最后发展自己的势力,抢走自己的皇位。

她阅读过秦国历代皇帝先祖对此的处理方法,基本都是留下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暗中弄死关系差的,或是做好充足准备然后逼他们造反,再痛心疾首派人去攻打,或是干脆点派人暗杀,又或是来个长远的计划,断绝对方的后嗣,然后直接将自己的孩子过继过去,让这片封地变成自己儿子的封地。

秦萌萌考虑良久,还是觉得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自己,琢磨了许久,终于在如今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定好了计划,对自己的两位兄长下了手。

她觉得自己这一招格外的厉害,以剿匪为名,既能够斩断两位兄长的念想,将他们这些年来积累起来的势力一网打尽,对外还可以展现她作为妹妹对兄长的爱护之情,简直完美到不能再完美!

然而很显然……

看破了她想法、接替了其父宰辅之位的先生卫人美并不是这么想的。

下朝之后,这位行事风格越来越有当年卫老大人风范的小卫大人并没有和众人一起离开皇宫大殿,而是表情严肃地留在了大殿之上,在众人屏退之后,问道:

“陛下如今可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秦萌萌收敛了脸上的表情,重新审视自己这段日子以来的言行,却依旧没能理解她这位老师更深层次的含义。

老师接着道:

“微臣曾教过陛下,多读史书,以史为鉴,为此还用了整整两年为陛下梳理这近千年的历史,陛下可还记得?”

秦萌萌颔首:

“记忆犹新。”

面前的卫人美站直了身体,神情严肃地问道:

“那□□皇帝罢相而仁宗皇帝立相之事,陛下可还记得?”

□□皇帝,是指秦国的开国皇帝,仁宗皇帝则是这位皇帝的孙子,秦国的第三代继承人。

秦萌萌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个人的身份,和卫人美口中所提到的这件事。

这也算是在秦国历史上极为有趣的一件事了。

秦国的开国皇帝根据史书的记载,曾经是边关一员武将,虽是武将,却也书读兵法,读书识字。据传秦国的前身是明国,明国当年灾难不断,官员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且徭役极重,最终逼得明国百姓揭竿而起,依地势将整个明国分割成一块块统治势力,各自为政,相互吞并。

官方记载,□□皇帝不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便带兵端了各地的起义军,统一了明国,在此地建立了新的国家,秦。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总是很厉害的,秦国的这位皇帝也是如此。

他任用贤德之人作为官,并制定一连串的方案去解决从明国开始就积累起来的民怨。

他提高官员的俸禄以安定百官之心,又下令建立严刑酷法去惩治贪官污吏以恫吓,他减少了农民与工匠的交税金额,却增加了商人的税赋以弥补财政上的缺失……

当然,也包括后来传下来的秦氏皇族子弟读书须百遍的规矩。

一桩桩一件件,让当时上着历史课的秦萌萌直呼哪怕自己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干得怕是也比不上她这位祖先呢。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与当时的丞相意见产生了分歧,便一气之下废除了丞相之位,将这个最接近皇权的位置撤掉,从而得到了更为强大的皇权。直到他临终,对于裁撤丞相一事,都丝毫不认为自己做错,反而将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功绩之一。

可有趣的是,当他的孙子仁宗当政之后,却立刻又将丞相之位设了起来,并将他自己的权力加以限制,要求丞相对于皇帝的每一项旨意都要有明确的表态,若是丞相反对皇帝的意见,并且朝臣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臣都秉持这个意见,那么皇帝的这一项旨意就不能够传达出去。

秦萌萌曾经就此事和卫人美讨论过,为什么一位皇帝会撤掉丞相,而另一位皇帝却会重新设立这个位置?而这二人,又究竟谁对谁错?

“□□废相,是为集权。”

卫人美站在大殿上侃侃而谈,在窗户纸中透过的太阳光线下,整个人都像泛着光。

“仁宗立相,是为分权。”

“□□皇帝在世的最后三年,封禅建庙,大兴土木,甚至求仙问道,导致贪官污吏又现,百姓生活再一次困苦。”

“仁宗皇帝晚年,诏书极少出午门,出来更多的,是当时的丞相劝谏仁宗的种种巧妙对话。”

秦萌萌读过那本主角为仁宗和他的丞相的对话,或者说是丞相对仁宗的谏言。当时,仁宗的丞相运用各种类比、比喻甚至通感的手法去澄清利弊,让仁宗多次最后决定作罢。这些交谈还被史官们记录在案,并最后修订成册,让后世之人,包括像秦萌萌这样的人,都对这些丞相的妙语连珠感到叹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