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回心太软(上)
“叮铃铃铃…………“
教室门口的老式电铃,发出一阵刺耳的铃声。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明天,我们讲匀速圆周运动。”
石老师吭吭地干咳几声,拍了拍粘在身上粉笔沫,走下讲台说道,“下课!
“欧耶,下课啦,打饭去喽!”,教室里重新恢复了热闹的生机。
听到下课铃声,沉睡了一上午的麦克,被电击般的满血复活。
他揉了揉懵惺的睡眼,重新带好眼镜,又用手背抹了一把嘴角的哈喇子。
趁老师还没走出门,我跟上去问,“老师,今天作业是啥?”
“课本第86页练习题,重点是开普朗三定律。让同学们都抄到大演草上,明天交到我办公室。”石便老师说完,垫着脚走出教室。
麦克不依不饶的质问,“小鸡,就你事多,问啥作业啊。老石说话大舌头啷叽的,听不清楚说啥,捣鼓的我一上课就打盹。”
“你特么是不是傻,我是物理课代表。明天上午收不齐作业,石老师不熊我啊?”
听我这么说,麦克不再言语,“作业,你替我抄抄吧,我回家吃晌午饭了。”
麦克是走读生,家离六中不远,住在魏镇中心医院家属楼,骑自行车不过五分钟路程。
当时,学校管理氛围还算宽松,离家近的走读生一般早、中、晚都回家吃饭。几个住的远的,比如孟常,中午偶尔也会跑到宿舍,和我们一起吃饭。
中午放学后,传达室大爷熟练地打开大铁门上的链子锁,学生们就涌出学校,各自回家。
有时住校生也跟着跑出去溜达,只要赶在下午上课前回来,老师就不会过多干涉。
晓哥走过来拉住我,“中午,咱俩去魏镇大集吧。你不知道,大集上的拉面一块钱一碗,太香了!”
农历逢三逢八是魏镇的大集,十里八乡的小贩,会从不约而同地聚集而来。
在魏镇村委院子前一大片空地上,抢占地盘,撑起竹竿,拉上遮阳篷布,露天贩卖着各式各样的商品。
大集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且价格便宜,是周边村民采购生活物资的主要场所。
魏镇大集,我向往已久。只听学子哥说过,大集上服装如何时髦,包子如何好吃。
学子所说的,我大抵不信。因为据同样去过录像厅,同样见多识广的云哥讲,《力王》没学子吹的那么邪乎。
云哥对《力王》轻描淡写,语焉不详。甚至没有讲过,力王如何用牙齿将断掉的手筋接好。
完全不像学子一般,讲到激动时唾液纷飞,云哥只是习惯性甩动他飘逸的长发。
因此,我一度怀疑云哥在录像厅看过比《力王》还要刺激的东西。
到六中一个多月,天天水煮白菜,我早就吃够了,便爽快答应和晓哥一起赶魏镇大集。
没一会功夫,负责打饭的值日生将盛馒头的竹筐放在了讲台上。大家围了上来,争抢自己订好的馒头。
馒头,是由生活委员提前一周统计好的。
对于每顿饭馒头的数量,男生一般默认233。即早餐2个,午餐、晚餐各3个。
那时,饭菜油水少,半大小子就着疙瘩咸菜也能吃三个馒头。
我俩每人举着3个馒头,出学校一路向南,朝大集的方向走去。
从北向南,大集上的木头市、骡马市、肉市、菜市依次排开,望不到边。
再往里走,是服装摊位。本就不宽的公路两侧,摆满临时搭起的货架,中间只留了窄窄的过道。长龙一般的货架上,挂满了各种时髦的服饰,不时有顾客挤到摊位前,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服装,与摊主讨价还价,声音嘈杂,热闹非凡。
这喧闹的场景,堪比梁州县城春节前后的物资交流大会,反映出当年魏镇经济的鼎盛、繁荣。
挤出服装摊位时,我手里的馒头已经扁了。走到公园门口,才找到卖水煎包、大碗拉面的地方。
一排长条的预制板,被红砖垫起当做餐桌,水泥凳上坐满了食客,大口享受着面前的美食。
一座临时垒砌的土灶,炉塘里柴火烧的通红,老板抻长手中的拉面,扔进蒸汽氤氲的大锅内,引得我俩驻足停下。
被熏得漆黑的老风箱,周身浸淫了厚厚的油脂,呼哒呼哒作响,诉说着人间烟火。
我对世上美食的执念,大抵在那时埋下了种子。
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下肚,捎带消灭了学校的馒头,浑身上下无一处不顺畅。
面足饭饱,正要回去,不远处飘来的一阵音乐声。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
你无怨无悔的爱着那个人
我知道你根本没那么坚强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