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4节重返校园
第二天早晨醒来,醉酒后的无力和空虚感将林新牢牢包围住。
实际上在进入中有集团不到三个月的时候,林新就已经确认获得了研究生推免的资格,并且他也确认了前往江浦市的一所985高校继续深造,林新并未对外张扬。但在中有实习的这段时间,无论是何总还是身边的同事乃至hrbp都多次邀请林新毕业后就正式加入中有,林新得确也动摇过。
中有集团的工作机会对于林新来说至少有三点非常强的吸引力。
其一,对于非理工科背景的林新来说,能够进入中有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十分不易,中有为林新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行业新世界的大门,科技行业的整体势能不言而喻,所以林新也不确定如果自己错失了在中有长期工作的机会,还能不能找到比当前更好的去处。
其二,中有集团的薪资福利水平处于市场高位,正式入职后预计年收入可以超过30万,这对于一个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林新的家庭条件只能算是一般,他一直希望有更高的经济收入来提高生活质量。
其三,何总等一些同事们对林新还算认可和照顾,除了心怀感恩,林新也幻想如果有部门老大的垂青,或许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会更加顺利,“又有谁不想走一些捷径呢”。而且在中有的确能接触到不少上层圈子的人,有时候虚荣和欲望也会在林新的心里发芽。
但同样的,林新也逐渐意识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他无论短期或将来都无法回避的。
林新不想轻易放弃宝贵的研究生保送机会。他们一个专业班的保研比例只有5%,为了保送研究生,除了需要专业课成绩保持门门领先,还需要各种奖项加持。大三一学年的时间,林新大大小小参加了十几个比赛,成为当年度唯一一个包揽全部单项奖学金和学习奖学金的本科生,还同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优秀三好学生的荣誉。为了获得推免的机会,林新大三这一年的确很辛苦。再者,江浦市作为全国超一线的国际化大都市,能够在江浦的知名高校里深造,也许会给林新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林新心中一直也还有些疑惑。同事们对自己的友好和赞许是不是因为何总的评价呢?何总对自己的赞赏真的就意味着自己十分优秀了吗?如果拥有硕士学历,又有在中有的实习经历,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吧?
……
但其实,始终缠绕林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自已又可以持续的创造价值和惊喜吗?林新曾怀疑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大家更看重林新的,是他头脑聪明、办事靠谱、不怕吃苦,还是他做事周到、为人体面、善于和人打交道呢,总归不能是因为酒量好吧。在中有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满腹才华、更优秀的人,林新也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有限,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有局限。林新对自己的判断是——自己不可能一直去创造惊喜和价值,那么时间长了也许就会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直到被淘汰。这才是林新无法接受的根本问题。
林新当时所考虑更多的也只是自己个人价值问题,那时候他压根没读过什么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也不知道张磊是谁,更不知道“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这在他经历职场后反复会在大脑中出现的一句话。
林新并没有选择很快离职,恰逢春节假期,林新回家过了春节。这时的林新已经攒了几万块钱,他给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买了一些新年礼物。也就是从那时候,林新相信自己应该有能力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的人生应该也会有更广阔的选择。
春节后,林新返回了龙田继续实习,直到快临近大四毕业才回去参加毕业答辩和典礼。毕业设计,林新也是趁着一个个周末完成的,他提着单反相机扛着三脚架穿过附近城中村的大街小巷,在自行车和三轮车上拍摄完成了一部反映社会底层打工人生活的记录片。摄影是那时候林新的必备技能也是爱好,直到后来在硕士阶段创业开过一家摄影工作室后,林新连这份唯一的爱好也丢了。
临近实习结束离开前,王彬等几个朋友给林新饯行。王彬问林新为什么非得回去读书。林新说,“其实也不是非得回去读书。但就是突然意识到,如果放弃了这一次的回到校园的机会,那么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但工作嘛,总归是有很多年可以用来工作的,大家总是会有机会再相聚的。”山水总相逢,的确在江浦读研时,几乎每次何总来江浦出差或落脚都会叫上林新出来聚一聚。最近一次见面时,是林新陪着后来所在单位的一把手江总与中有集团的董事长见面,可能令何总和林新都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家会以这样的方式坐在一起谈合作。
结束了在龙田大半年的工作和生活,参加完本科毕业典礼。林新迎来了两个月的假期,这也是他本科四年唯一一个如此完整惬意的一个暑假……
相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林欣更喜欢江浦这座沿海城市,生活节奏快但并不单调,秩序井然却也不失自由惬意。
林新硕士主修法学,同时还辅修了一门产业经济学。
篮球场、足球草地和绿荫道,处处都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和迷人芬芳。初秋的晨光洒在脸上,这一切都让林新觉得美好且内心安宁。这也是林新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老师们口中常常说的——大学校园的日子是人生中最后一段可以静下心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