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自从申时行做首辅以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挑战过他的权威了。
申时行不算一个性格特别强势的人,但是他极有政治上的谋略和手段,内阁之中几位阁臣要么是他的自己人,要么就是不得不依附他们而生存的人,江南文风独秀,每年科举录取的人都是最多的,同乡、同年是天然的盟友,在朝堂中集结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而申时行本身就出自南直隶苏州府人,如今又坐到了内阁首辅这样的位置,背后又有一股极大的支持他的势力,自然是一呼百应,权盛一时。
申时行一向奉行的是中庸之道,说好听点是不偏不倚,说难听点就是喜欢和稀泥,只要是不涉及到他的根本利益的事情,他认为墨守陈规总比胡乱变动要来的好,不看之前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前例在吗?最后该废的废,死后还要牵连家人,辛苦数十年,几乎没落下什么,那改来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
就像是对待国本之争中一样,在群臣面前他赞同群臣的说法,要立长,但是在万历面前,他又会将责任推脱出去,折取让万历徐徐图之的打太极的办法,让万历也无可奈何,就算知道他的蛇鼠两端,可是还是需要申时行这样的人来平衡朝堂,弄到最后,只能万历自己避入深宫,消极抵抗。
而这次,秦修文的折子是真正触到了他的核心利益了,如何能不跳脚,秦修文在折子中,居然提出了修建其他官道的时候,采取官民合办的方式,先借用民间力量,筹集出银两,然后再在未来的过税中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抽调出来给到这些愿意出资的商人。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凭心而论,在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银子进行修建道路的时候,这是一个办法,但是过税,是申时行绝对不愿意被其他人染指的。
过税简而言之就是不同府之间流通的时候,对商品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税收,也就是俗称的“过路钱”。
但凡做生意,自然是需要让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而不管流通到何处,朝廷都可以直接在里面闭着眼睛抽税,这过税也是朝廷非常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江南地区不仅仅文风极盛,商人也极多,商业贸易也是最为繁华的,每年从江南地区运送往全国各地的商品数不胜数,而有些江南大商人,虽然人不在朝堂上,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在朝堂上的发言人。
别人尚且不说,就是申时行自己,也是出自富商之家,有他在朝堂上庇佑申家,申家的生意那自然是做的顺风顺水,丝毫没有磕碰的。
这些商人赚到钱,自然会更加支持自己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每年都会拿出不少银两供应到京城官员手中,这已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了。
而成了自己人后,对有些江南大商人的过税,自然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关键钞关位置的官员又是江南一派亲自指派过去的,如此一来,才能损公肥私,商人们将利让出来也才让的心甘情愿。
而如今不管秦修文的计策是好是坏,动了他们江南一派上下利益了,那么就算申时行答应,他背后的支持者,朝堂上的同盟者,也不会答应的。
到时候一切大变动,利益重新分派,这么多年的汲汲营营就要毁于一旦,就算江南商人愿意参与道路的修建,但是能阻挡得了其他地区商人的侵入?已经将一样东西牢牢攥在手中了,哪里舍得让渡出去,让别人一起共享?就是有一丝一毫的意外,都是不允许的。
这是人天性中的贪婪,在危险来临之际,必然要奋起反抗。
这一日早朝,不再像是之前第一次一般,大家毫无准备,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大概,也知道在朝堂之上应该如何应对。
这天,照旧是天不亮就要早朝,如今天气渐暖,没有了寒风瑟瑟,纵使天光还未放亮,也比之前好受许多。大家等在午门前,因为最近修好了路,路面好走了许多,习惯了按照原来时间出发的人,发现到了的时候时间都有所提早,干脆三三两两围在一起,悄声讨论今日的早朝。
秦修文官职低,跟在宋尚书、唐侍郎和焦侍郎后面,一言不发,焦侍郎是早就离他远远的,生怕被秦修文牵扯到,就连宋尚书也是长叹一声,和秦修文没有什么言语。
宋尚书也是有心无力,按照他的想法来说,此事若是能成,必然会是大功一件,但是这里面牵扯如此之深,以秦修文一人之力如何可以抗衡?
不看就是坐到张居正的位置上,当时想要丈量个天下土地,就得罪了多少人,损了多少人的利益?当时又在明处暗处仗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才将这事给办成了?
而秦修文所要做的事情,居然是和张居正做的大差不差,可是当时张居正是什么地位?在朝堂上蛰伏了数十载,等到幼年万历登基了,大权独揽,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的,那时侯的张居正有皇帝和太后的支持,有朋党的相帮,有绝无仅有的号召力。
可是秦修文有什么?他几乎一无所有。
这是一个必败的局面,宋纁不是没有劝过,但是秦修文一意孤行,当时宋纁也是被秦修文的一身反骨弄的下不来台了,只能怒声让他出去,等秦修文出去之后,暴脾气的宋纁还砸了一个自己之前极为珍爱的镇纸,让外面等候传唤的典史吓得大气不敢喘。
后来宋纁甚至想,就让这个年轻人去做吧,等到碰到头破血流了,撞了南墙了,就知道以后要学着韬光养晦、积聚力量了。
秦修文身边似乎呈现了一个真空地带,没有人会上前与他攀谈一句话,但是每个人在经过秦修文的时候,都会若有似无地看上他一眼,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人是这场朝会的主角。
周景康和周邦彦同样也从秦修文身边走过,但是这次两人的姿态也和旁人一般无二,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欠奉。
原本周家都牵线搭桥到这里了,已经准备找人探一探秦修文的口风,若是秦修文应下,那就结成两姓之好。可是谁知道秦修文这么能折腾,刚把京城内外道路修建好,名声扭转了一些,接着又搞出这么大的阵仗,一下子把周家人整不会了。
周景康只能暗自庆幸,自家出手还没那么快,否则如今真的成为众矢之的了。虽然爱惜秦修文这样的人才,但是这人实在是个一意孤行的大刺头,到时候成了周府的女婿之后,唯恐是祸不是福。
甚至周景康都在想,像秦修文这样的人,是有人可以降服的住的吗?如今单枪匹马都这么勇,攀扯上周家后,不会到时候反而要把周家一起给搭上吧。
原本想要结亲的心思瞬间淡了很多,如今周家只想作壁上观,不想再让别人发现自己家和秦修文有过多的牵扯。
局势变化太快,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身在局中,只能各自小心。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秦修文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站在队伍最末端,仪态一丝不乱,既不见焦虑,也不见狂傲,光是这份定力,还是让人钦佩的。
许多人是没有承接大事的勇气的,当大事来临,不是自乱了阵脚,就是病急乱投医,还没等人出招,自己那头就已经没了斗志。
然而秦修文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曾经在金融市场练就的心态让他可以从容面对一切。古人的节奏还是比较慢的,不像秦修文曾经面对的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瞬息万变的局势,若是维持不住自己内心的稳定,那么很快就容易在市场上崩溃,继而被其他人一拥而上,蚕食殆尽。
随着午门的打开,群臣列队而入,很快就行至“太和殿”,迎来今日的早朝。
万历坐在御座之上,翼善冠下是一张年轻的面容,脸上表情不辩喜怒:“今日召集众爱卿,是为了秦侍郎上了一份新的修路折子,张公公,你来念一念。”
张公公闻言马上接过折子,开始大声朗读起来,虽然在场的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折子的内容,但是还有一些消息滞后的人是不知道的,听完折子所论之事后,忍不住心中“嘶”了一声:看来今日的早朝有好戏要看了。
这些消息滞后的人,当然不是朝堂上的核心人物,他们要么是中立派,要么还不成气候,为人又有些迂腐不知道变通,没有加入其他派系,自然消息就没那么灵通了。
万历看着朝堂上只有少数人面露惊讶之色,大部分都是表情不变,就知道这些朝臣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让万历自己来说,其实他对秦修文的这份折子,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这所谓的“官私合办”的事情,之前前所未有过,又是涉及到商税之中的过税这么重要的税收,难免不让人心中忐忑,不敢妄动。
守成总是容易一些,锐意开拓创新却是需要勇气谋略和决断。
但是万历知道,如今他和朝臣们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要在某一点上自己占尽上风,这样他才能在朝堂上有话语权,有真正能听从他号令的朝臣。
所以这个朝会不得不开,他要用秦修文做刀,要做这个持刀人,就要有支持秦修文的举动在,否则经历此事之后,朝堂上谁还敢给万历卖命?谁还愿意做这把刀。
可以说,万历如今也是被架到了这个位置上,不得不给秦修文展示的机会。
其实万历自己心中也觉得,此事大概是不能成的。然而,若能将朝堂之水搅浑,能从其他地方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毕竟浑水才可以摸鱼。
而秦修文,说到底就是一把刀而已,若是这把刀真的在砍杀过程中损了折了,那就丢弃了就是,天下有才之人何其多,折了后他相信还可以再找到一把利刃的。
等到张公公读完了折子,马上就有一个朝臣站了出来,而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户部焦侍郎:“皇上,“官私合办”之事前所未有,本朝一项以“士农工商”为根基,商是最末端,如何能够与官相提并论?这不是大大抬高了商人的地位,动摇咱大明的根基?”
焦侍郎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不仅仅是焦侍郎说出了大家心中的点,更加是因为焦侍郎是户部侍郎,而秦修文是户部郎中,就连他们自己户部的人都不赞同秦修文,这说明什么?说明秦修文就是在一意孤行,并无势力相帮!
宋纁纵然不满焦侍郎的发言,但是在朝堂之上,可不是在户部他的一言堂,焦侍郎有发表自己政见的权利,这是自己无法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