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与世界对话(3) - 马云:未来已来 - 阿里巴巴集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与世界对话(3)

第26章与世界对话(3)

主持人:马云先生对人工智能有什么样的评价?

马云:我同意小扎说的,创新就是使用独特、高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自己不是工程师,也不是搞技术的,我和多数人一样,对技术有一点害怕,但我相信我们需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担忧,说机器已经打败了人类,那人类到底该怎么办?我认为,从电脑被发明出来的第一天起,人类就应该意识到:如果人类想跟电脑竞争谁更聪明,那么人类就该放弃。我认为机器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机器会比人类更精于计算,但是机器永远不会像人类那样有智慧。比如下棋,我下围棋下得不好,但我喜欢下。下棋好玩的地方在于你能看到对手犯错误,当你看到对手犯错时,就算你输了,你也觉得开心。但你如果和机器下,机器从来不会犯错误,所以一点都不好玩。如果你和机器比赛拳击,你肯定打不过它。200多年前,欧洲发明了机器,大家就应该意识到,未来机器肯定会比人强大。100多年前,人们就应该意识到飞机和汽车肯定会比人跑得快。现在电脑来了,我们应该意识到电脑肯定比我们记得更好、算得更快,而且不需要休息。

所以,人类应该放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拥有智慧和心灵。机器永远无法享受成功和失败,机器对友情、对爱是没有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害怕机器,我们应该用机器来解决问题,把它作为一种创新、高效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的问题,来应对气候变化、疾病和贫困的问题。

扎克伯格:马云的看法大部分我同意。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新的里程碑,我们认为谷歌的alphago在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人工智能的会议,会上说,通过拍摄一些我们皮肤上的伤疤,电脑可以像世界上最好的皮肤科医生一样,判别这人是不是得了癌症。这就是一种模式识别。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识别一些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不同的语言。我们应该继续推进这一前沿研究。

马云:我觉得我们两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非工程师。工程师激动于技术本身,而让我兴奋的是科技怎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对人工智能我很兴奋,不过,我对技术并不激动。

虚拟现实:2016年是消费级vr元年

主持人:工程师和技术之间有化学反应。刚刚我们讲到了人工智能,现在还有两个词很热,vr[20]和ar[21],也就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它们是相关的,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你们怎样看这两项技术未来的演进?

扎克伯格:我希望10~15年后,你戴的近视眼镜可以让你有一个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它能够提供信息,感知周围的情况,让你看到某一场景,能够让你去计划你的生活和日程。最近我们在公司内部做了一个演示,用手机跟其他人打乒乓球,实际上另外一个人在另一间办公室里,但操作者感觉他们在面对面打球。这个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娱乐和教育方式,能够营造一种模拟环境来让我们娱乐和学习,它会非常强大。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能预见到的是vr首先会应用在游戏领域。大概有2.5亿人会用x-box或ps玩一些沉浸式游戏。我本人就非常喜欢打游戏,我身边有很多游戏爱好者,他们以后可以身临其境地玩太空游戏、格斗游戏或者竞技游戏,而不是看2d图像。

主持人:2016年会成为vr年吗?你和谷歌眼镜项目在竞争,是吗?

扎克伯格:2016年是消费级vr开始发力的一年。去年我们和三星联合发布产品,今年我们会发布新一代产品,叫oculusrift[22],它里面内嵌运算能力非常强的芯片,能够很好地模拟周围的环境。我很难去描述这个感受,需要大家亲自尝试之后才能体会。

主持人:马云,你能帮助小扎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出售这样的产品吗?

马云:没问题!小扎刚刚说的很多技术内容,我听不太懂,但我的团队跟我说了很多vr和ar的发展情况。就像1994年我开始做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一样,我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我想的是怎样帮助人们更简单地做事。所以,当我听到vr和ar时,我想的是怎样帮助女性和孩子更方便、更快捷地上网买东西,如何用这些新科技促进销售,使得用户有更好的购物体验。我们一定会实现的。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讲讲技术和技术的影响。我想问一下小扎,你觉得过去几年,在技术方面,最大的惊喜是什么?也就是说,你最喜欢的创新是什么?对你本人而言,技术在哪个方面能最大限度、最快地改造世界?

扎克伯格:我们已经讲到alphago打败了围棋大师,这是2016年让我意外的事情。之前专家们觉得还需要几年,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打败人脑。这说明人工智能的研发速度非常令人欣喜。希望我们能够开发出更多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有其他更有意思的应用。比如说,我想到了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减少事故。用马云的话说,机器是不用睡觉的,而且能更好地记忆,所以机器驾驶汽车会比人驾驶更安全。从公共安全方面来说,我关注自动驾驶技术,当然,目前这个技术还需要完善其中的系统。

在健康领域,也有很多事情可以靠人工智能来促进。比如说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可以用人工智能去分析每个人的基因、体征和病症,实现早期诊断,实现更早、更有效的治疗。

主持人:我想问问马云,你眼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是怎样的?

马云:我觉得学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学者永远期待大变革,而创业者则期待小的变化。在我们公司,我们花时间在小的、有趣的创新上,解决小问题。只有从解决小问题着手,才能解决大问题。两个月前,我到一个篮球联盟访问。联盟的人告诉我,最早发明篮球的人,每次投篮后要登梯把球从篮筐里拿出来,一场比赛要花两三个小时。20年后,人们想到,可以把篮筐的底剪掉,这样球就可以直接掉下来。这样的小创新就花了20年,大的创新可能需要上百年。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说到创新的影响,我觉得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里,生命科学技术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会让人们的寿命更长。这要归功于计算和数据。过去300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地球外的世界、对太空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今天我们已经基本认识了火星是什么样的,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没有进步多少。一旦有了新的计算能力,有了人类的行为数据,接下来的三四十年,人类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我希望百年后,当人类能够解读长寿奥秘时,不得不出台一种法律来限制人类不得活过200岁。我对生命科学的期待是:如何让人类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

知识让人聪明,聪明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经历挫折让人更具智慧,智慧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去放弃。从it时代到dt时代,it让人更像机器,dt让机器更像人。我们已然进入一个新世界,必须在未来30年里充满智慧地放弃一些东西,不然我们会有麻烦。

中西方文化差异:智慧与知识

主持人: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是未来技术的两大前沿。下面我们来谈谈文化,你们两个人都是跨文化的代表——熟悉中美文化。从商业和创新的角度来讲,你们对文化怎么看?

马云:我想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独特文化。过去100年里,中西方一直在讨论和辩论我们之间的不同。我有一个美国的好朋友,他说他很担心中国。我问,你为什么担心呢?他说,因为20年后,中国的gdp会超过美国,会比美国更强大,到时候你们就像美国人一样要控制世界。我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说,我们就是这么想的。

这是我所知道的美国人的竞争观念,始终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要清楚对手在干什么。

但是在中国,我们讲究的是和谐,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世界?道教说,要怎样改变自己去和环境融为一体;儒家说,要怎样改变自己,和社会取得和谐;佛教说,要怎样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我们和我们的内心融合一致。东方文化并不是特别热爱竞争。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

比如说中国足球,13亿中国人中找不到11个踢球踢得好的人,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不同。我们的个体运动项目比较强,团体运动项目不太强。我们也不太善于竞争性的对抗。在美国,小孩放学回家,家长会问孩子有没有向老师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而中国家长会问孩子有没有和其他人打架、吵架,有没有听老师的话。我们的教育观是教育我们的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好孩子。电影也不一样。我非常喜欢看美国电影,英雄一开始看上去像一个坏人,灾难发生时,就变成了好人,无论怎么打他、虐待他,他都死不了。但是中国电影里,只有死了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所以,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在中国,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智慧。几百年前,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依赖于哲学和宗教。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切都和知识相关,人们开始更多地专注于知识。我认为西方是知识的代表,而东方是智慧的代表。东西方文化到底谁会赢?我认为,能够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人才会赢。

主持人:小扎,你跟我们说说文化差异。

扎克伯格:我对中国特别乐观的一点就是:中国非常关注技术。在全球,未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能都需要技术人员。总的来说,全球的技术人才、工程师是有限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希望能培养出工程师。中国一直非常强调理工科的教育,比如说,很多政府官员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都运用工科思维,受过非常严格的学术训练。

我认为,这会成为中国的一个优势,我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学习中国重视理工科的思路。也许因为我自己是搞技术的,所以比较关注技术,我对文化不是太擅长。我没有办法像马云先生那样,想得那么有哲理。

马云:我不懂技术,只能花时间想哲学。在技术上,我非常敬重小扎,他尊重东方文化,不是为了赚钱而学习中文,而是本能地喜欢中国文化。我还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中国人对花钱给自己买东西非常谨慎,但是他们在投资股市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毫不吝啬。美国正好相反,美国人在投资时非常谨慎,但是他们非常舍得花钱给自己买东西。

另外,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很少,但是中国人一直在试图了解美国。到中国大街上随便找100个年轻人,至少有80个是多少会讲点英语的。你到美国去,在街上随便找100个人,可能最多也就三五个人会讲一点中文。

我们非常想向美国学习,为的是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独特、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用欣赏和尊重的目光观察与自己不同的人,然后从中学习,这会让世界更美好。

创业:为使命工作

主持人:尽管两位说得很不同,但你们有一点相同,都是创业者。小扎辍学创业,马云先当教师后创业。你们对想创业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扎克伯格:创业者应该关注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想着怎么去开办一家公司。我觉得硅谷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化——人们觉得开公司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我想开公司,他们甚至都不明白想解决什么问题就成立一家公司。我觉得这是非常疯狂的。你怎么可能这样来建立一家好公司?对我来说,做公司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长期使命,无论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还是服务少数人群,乃至改变世界。只有基于这样的使命才可以来建立一家公司。如果真的能创造一种别人喜欢使用的东西,就会有合作伙伴,就可以招到员工,也可以进一步把产品推向世界。

有很多人问我,我想成立一家公司,该怎么办?我会跟他们说,你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等你想好了,再来成立公司,而不是相反。

马云:我也经常碰到很多人对我说想成立公司,我同意小扎说的,你首先要确信,你有一个使命,你要去解决问题。不能看到别人在创业,你也去创业。你想创业的动力不应该来自做这个能赚钱,你想创业的动力应该是就算把房子卖掉,就算放弃一切,你也要做这个。如果你有这样的信念,那就去做!

我并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技术方面的训练,我原来是一名教师。教师的品质就是希望学生比自己更好,能够超越自己;教师的产品就是学生。我现在就是阿里的首席教育官,我希望员工在未来比我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管理公司的方法。我觉得,互联网是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而不是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我认为,人要有去解决问题的使命。

有人想要加入我们公司,说:马云,我想为你工作。我说你别为我工作,我是为使命工作,如果你为使命工作,那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为我工作,那你未来肯定不会有好前途。因为我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但我的使命是不变的。如果有一群人相信这一使命,相信我们共同的梦想,而不是一群人相信你这个人,那就会成功。

下一代的教育:有好奇心才有更好的未来

主持人:小扎,祝贺你女儿的诞生。在创新方面,你想教给你女儿什么呢?我看到一张照片,你抱着你的女儿读一本书,叫作《给宝宝的量子物理学》(quantumphysicsforbabies)。这是她应该学的东西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