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年轻人就是未来(1) - 马云:未来已来 - 阿里巴巴集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4章年轻人就是未来(1)

第14章年轻人就是未来(1)

1.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

43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的家乡杭州,杭州来了很多外国游客。那时候我正好上初中,学校的师资不足,所以我们的英文老师是语文老师客串的,不是很地道。我坚持在宾馆门口给外国游客免费做导游,以此自学英文。9年之后,我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更了解到一些美国的文化。今天想来,没有当时的中美邦交正常化,没有对外开放,就不太可能有现在的阿里巴巴。这两件改变了我个人命运的大事,都跟中美友好合作分不开。西雅图不眠夜

整整20年了,我再次来到西雅图,度过了一个“西雅图不眠夜”!20年前,我还是一名教师,第一次来美国就来到了西雅图。在市中心的一栋写字楼里,我人生中第一次使用电脑,第一次上网,但我发现,当时的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中国的信息。在感受到互联网巨大魅力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市场机会所在。回国后,我借了2万元人民币开始创业,一直坚持到现在。

西雅图是我的创业梦想开始的地方。互联网启发了我,经过在中国20年的坚持,我们梦想成真。中国人说中国梦,美国人说美国梦,其实,中国梦和美国梦本质上都是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只要中美两国能够真诚地合作,达成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人民将会有更多更美好的中国梦、美国梦和世界梦。我们都是中美友好合作的受益者。正因为大家满怀希望和信心地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市场中,才有了今天的我们。当然,中美企业家是中美友好合作的积极建设者和推动者,没有企业家的努力,我们很难想象今天中美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成果。

中国梦想,世界胸怀

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之处,所以才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过去的几十年里,成功的全球化企业总是在寻找彼此的共同之处,学会欣赏、尊重和理解彼此的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合作共赢,共同面向未来。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企业家要成为两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建立互信,达成市场共识,这将会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情,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产生误解很正常。优秀的企业家懂得:沟通是消除误解的唯一钥匙。只要积极沟通,共同正视困难,没有什么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人类没有哪天是容易过的,在中国做生意不容易,在美国做生意同样不简单。今天存在的问题,就是留给我们的机会,就看我们是着眼于未来,还是执着于当下。我想,正是因为当年两国领导人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有远大的战略构想,才有今天的成果。我相信,只有把目光放在明天,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

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除了有一些误区,还有一点,是中美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美国人认为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中国人就不消费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阿里巴巴平台的消费者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信心依然强劲,上升趋势明显,在投资和出口放缓的大背景下,内需消费不减反增。这是美国人无法理解的。美国人善于花明天的钱,花别人的钱,而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是历史文化造成的,我们总是在花昨天的钱,花自己存下来的钱。中国人喜欢存钱,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老百姓存钱,是为了在困难的时候救急。因此,你会发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人仍然有钱花。

目前,中国有近3亿中等收入人群,未来10~15年,这个数据会增加到近5亿。这部分人,收入是达到中等水平了,但消费水平还是初等的。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巨大动力,也会给拉动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动力。所以,我们今天在谈论中国传统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中国新经济的增长势头不亚于美国。短短16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网络的消费规模可以比肩沃尔玛全球的规模,这不是我们的成就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显示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我相信,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的开发和中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期待。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思想打下的公开透明的基石,将使中国市场经济的秩序越来越走向规范。

编者注:

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9月23日,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在西雅图拉开帷幕,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政策讲话。中美各15位首席执行官参加了中美企业家圆桌会议。参加此次座谈会的企业涉及多个行业,中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联想、中国银行、海尔集团等企业,美方包括亚马逊、思科、苹果、波音、百事可乐等公司。当北京遇上西雅图,意味着中美经济发展进入新格局。马云在会上指出,中国市场有巨大潜能,中国人的消费自有其内在韧性,而中美企业家的合作将成为推动中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2.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坚持

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说我要做互联网,23个人反对,只有1个人说你去试试看。因为我似乎不具备任何资格、学识或者能力,我没学过管理,我不懂电脑,我读书不是很优秀……但是,我有梦想,我坚信自己可以创业。

没有人看到我的失败

当时在人们看来几乎没有可能成功的事,尽管没有任何资源支持,我们仍然坚持了15年。我们18个人凑了50万元人民币,当时还以为这50万元人民币大概能够坚持12个月。结果,我们熬到第八个月就没钱了。我跟蔡崇信副主席一起去硅谷融资,我们被30多个风险投资基金全部拒绝。

梦想和理想是有很大差异的。梦想,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有些父母跟我讲,我的孩子三天两头换梦想,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我说这很正常,总比没有梦想好。但理想不一样,理想是一批人共同坚定地做一件事,并且有计划、有实践、有行动,一点一点地把它变成现实。创业是一批人的事情。其实,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前,我已经创业四年了,在“中国黄页”做了两年半到三年,又到外经贸部做了13个月临时工,都失败了。但是,没有人看到我的这些失败。

那时候,我天天抱怨比尔·盖茨,抱怨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抱怨他们拿走了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机会。我那时候想要做软件,出了一个微软;想要做硬件,出了一个ibm;想要做商场,已有一个沃尔玛。

所以,我们选择了去做互联网。今天大家已经知道,做互联网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成功,但阿里巴巴幸运地成功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你去创业,就要多花点时间去思考别人为什么失败,不要去琢磨别人为什么成功。成功有很多原因,但往往不可复制,而失败恰恰是你可以不去重复的。三四年前,大家都认为阿里巴巴很糟糕,商业模式有问题,服务和产品也不行……但是现在,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一家很大的公司。当别人都不看好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有信心;当别人都看好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调整心态。

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能走到今天,如果重来,我不确定这种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大家只看到我们今天的光鲜,却没有看到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沮丧的时候、闹矛盾的时候,政府“找麻烦”的时候,客户不满意的时候,没钱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成功的耀眼是瞬间的,但付出的代价、经历的挫折与苦难是非常漫长的。

所幸,我们懂得自己温暖自己。工资发不出的时候该怎么办?当我们只能给我们的员工2000元月工资,而别人愿意出5000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现在我才明白,企业越大,麻烦越多,责任越大。全世界的创业者都有一本苦难的经,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痛苦,但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人讲马云很有智慧。哪来的智慧?智慧的人肯定都是倒过霉的人。所有被人们认识的智慧者,都是经受过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的人!

这15年里,有1万次想过放弃

我有些心得想分享给所有年轻人:第一,要乐观地看待未来;第二,少一些抱怨,认真检查自己的问题;第三,要有超越常人的坚持。没有这些素质,你是走不远的。

第一,要乐观,不乐观的人是不可能创业的。我算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人类社会永远在向前发展!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跟很多同事讲,这是机会啊。危机一直存在并在更新,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升!

第二,少抱怨。听到别人在抱怨,你要想机会就在抱怨中。很早的时候,很多人在抱怨中国出口难,想要出口就得去广交会。但是,申请不到广交会的牌照资质怎么办?为什么不在网上做一个平台,让大家直接在网上交易呢?于是,阿里巴巴在大家的抱怨中出现了。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勇于改变自己的人。改变别人的事情少做!

第三,所有成功者碰上麻烦、犯过错误后,总是先检查自己。

这15年里,我们有1万次想过放弃,但是,在想放弃的时候花两分钟想一想,在坚持的时候再花两分钟想一想。就这样一路思考着,坚持着,我们走过来了。

编者注:

2015年2月2日,马云参加团结香港基金主办的“与青年有约:从梦想到成功创业”交流会并发表演讲。

3.多学一点别人怎么失败

阿里巴巴在15年以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今天可以和这么多大企业家进行交流。能够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国家给了我们机会,社会给了我们机会,同事给了我们机会。

2010年6月,我来台湾参加创新论坛。当时主持人跟我说,你看我们台湾多了不起,年纪这么大的企业家还在谈创新。这让我很焦虑。我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尽管有几位老企业家干得不错,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年轻人干得更好。

我跟金庸先生讨论过,我说在他的小说里,年纪越大的人武功越高,这是违背规律的。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如果你相信未来,就应该相信年轻人。你只有相信年轻人,才能真正地说:未来是美好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

过去15年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15年以前没见过的人、没听说过的企业。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年轻人创办的年轻企业,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更多。但很遗憾,这15年来,台湾的新企业和新企业家不多。

大家说我是年轻人,但我已经不年轻了,今年已经50岁了。到了我这个年龄,担心的事情变多了。以前我从来不担心讲错话,但现在我担心自己讲话的内容有错,这就证明自己年纪大了。

今天很多年轻人很彷徨,总觉得机会不够多。其实我也迷惘过,我也彷徨过。很多人在网络上看过我当年去应聘的故事。我确实应聘过30多份工作,没有一份被录取的。其中有一份是一家快餐企业,25个人去应聘,24个人被录取了,只有我一个人没被录取。

是什么让我走到了今天?成功人士多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失败者则是一直在评价别人。台湾、大陆的年轻人,现在受到的教育远远优于20年前。我跟我的同事讲,如果像我这样的人现在去阿里巴巴应聘,基本上会被拒绝,因为我的文凭不够。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生活的挫折,学校教育教给你的东西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我受的教育并不好,但我认为杭州师范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我没有那三十几次的挫折、那么多年的彷徨,就不可能有今天。年轻人彷徨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

有人说我长得很奇怪,很像外星人e.t.。其实,我这个人除了长得像e.t.以外,其他地方和普通人都一样。15年前,我在自己的公寓里和17个年轻人一起创业,那时候我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要试试看。如果我们这些人都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我们没有有钱的爹、有钱的舅舅,到今天为止,我们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就靠自己一点一滴地走,不断地闯,走到了今天。

但是今天,年轻人说,马云,你走得太远了,我们追不上。事实上,15年前,我跟所有年轻人一样。现在我们阿里巴巴的市值很高,但以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公司很不靠谱,认为我们公司不赚钱,想法很怪异。那时候,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很烂,但我知道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烂;今天,人家说我们多么强,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么强。当别人认为你无所不能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离危险很近了。

如果说我跟别人哪里不一样的话,就是我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住。有人把机会看成了灾难,也有人把灾难看成了机会。遗憾的是,世界上多的是把机会看成灾难的人。

如果一个人经常有好运气的话,那他背后一定有很多东西是你没发现的。一个人老是走背运的话,也一定有他的可恶之处。台湾“芯片大王”张忠谋[12]先生有他的机会,我们这代人有互联网赋予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他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怎么去把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