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驱虫用药
最初的宝塔糖,其有效成分是从天然植物蛔蒿中提取的,五零后到七零后吃的宝塔糖里基本就是这种。
而盐酸左旋咪唑宝塔糖,是八零后的主流,部分农村地区的蛋蛋后都曾经吃过。
可以说,盐酸左旋咪唑是宝塔糖二代。
不过由于其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加上由于工业污染等一些原因,导致蛔虫在野外的自然生存环境堪忧。
还有人们的卫生意识的提高,受到蛔虫病影响的孩童也基本没有了,所以这宝塔糖二代在后世已经慢慢改为兽用了。
至于有没有宝塔糖三代,这他就不知道了,反正这宝塔糖二代还挺便宜的,不管是人用还是兽用。
他们这里的卫生站,他从原主的记忆里还没发现过有宝塔糖的踪影。
想到它的毒副作用后,张长生有点纠结,到底要不要给小侄女吃。
一种是后世的工艺产品,但带着毒副作用;一种是几十年前的天然提取物,但还未彻底推广开。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算了,管他那么多干嘛,回信的时候直接给他大哥写上,让他大哥问问这药就好了,以他大哥这职位,应该有门路。
如果找得到就不用他空间里的,这样也省得麻烦,要是被有心人注意到就遭了。
……
看着眼前的这一堆兽用驱虫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给自家小猪双甲脒外用,伊维菌素粉内服。
而伊维菌素粉,其实全称叫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预混料/剂也有。
实际上就是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两种药,它们刚好形成了互补。
虽然价格是在众多驱虫药中属于是最贵的那种,但也是后世所有规模化养殖场最常用的广谱驱虫药。
无他,只因药效最好。
驱虫药物的抗虫图谱参考→
一个粉末一个预混料,这两者其实对稍微了解的人来说,差别不是特别大。
简单理解:粉末是通常用于少量动物发病时进行口服给药,带有可溶性粉四个字的,可在大规模用药时采用饮水给药。
预混料通常是给动物大规模用药时口服给药,一般情况下是没办法进行饮水给药的。
对普通人来说一般只是一个使用量的区别,印在包装袋后面的说明书,都会有详细用量的,用的时候稍微看看,注意一下就行。
猪场兽用药物大多数是参考体重来制定用量的,参考日龄制定的相对来说比较少。
而且不管是口服用药还是饮水给药,每头猪的用量方面大多都比较少,少的只有半克这样,多的也不过是五克左右。
这也就理解为啥前面说现代化猪场基本都必备电子秤了。
不用电子秤,只有五克或者十克的药勺,加药做保健或者治疗的时候,就等着干瞪眼吧。
……
第二天一早,他和小侄女还是没有跟着去干活。
当然是因为要杀泥鳅了。
有些地方的人可能喜欢不杀,直接油炸,但他不喜欢那样的吃法。
小时候吃过,一口下去……吃到苦胆了……
从此,他吃泥鳅或者其它鱼类,必须开膛破肚取内脏,不然压根不吃。
至于开膛破肚用的剪刀,猪场里大把,随便薅一把新的出来用就是了。
反正帮他打水的小侄女只会觉得这剪刀亮莹莹的,好好看。
而他们家的鸡,这回就有口福了,张长生每次抬手丢泥鳅内脏,一群母鸡就在那里高兴地争抢个不停。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泥鳅处理完了。
张长生累的腰酸背痛,手指也难受得不行。
这具身体的手指和他原来的差不多,又大又长,一拃手能超过18公分,如果是拇指和中指的一拃手,能超过23公分。
最关键的是这具身体才十六岁,骨骼还没闭合,身体还能发育……
这要是以后打架,估计一个大嘴巴子都能把人打懵逼了。
不过现在就是比较难受的了,不管是用手术剪刀,持针钳,止血钳,短时间还行,长时间就出问题了。
这三种工具的握法其实都一样,一个孔放大拇指,另外一个孔放中指和无名指。
大拇指没啥问题,中指和无名指就遭罪了,手太大的坏处这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他最开始实习的时候,用持针钳给他的带教师傅换针头,一早上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两人打了上千头猪的疫苗。
当时为了跟上他师傅的速度,即使带着手套,手指背部都被硬生生磨掉了一块皮。
好在他师傅不是那种左右手都可以打针的变态,要是碰到那种大佬,自认倒霉或者赶紧多拉个人来帮忙吧。
看着一盆泥鳅终于准备要开始下锅炸了,小侄女开心地自告奋勇来帮忙烧火。
点火和引火她还不太熟练,但是帮忙看个火,添些柴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由于他们这里不产小麦,面粉这种东西,家里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处理好的泥鳅就直接油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