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上街(一)
“爷爷,奶奶,我打算明天上街去看看有没有啥消息,你们有啥要买的不?”
晚上,吃饭的时候张长生对着家人说,他打算看看学校那边是咋回事,有没有信件来。
“学校那边的?”爷爷问了句。
“嗯。”张长生点点头。
“我俩倒是没啥要买的,有文、小琴你们呢?”爷爷转头问几人。
“我们也没有……”他爸摇了摇头。
倒是嫂子说了句:“长生,帮忙看看你大哥有没有信件回来。”
“好!”
他们这边上街不是天天都能去的,要买东西基本只能等街日,他们这边一般都叫圩(xu)日。
方言的发音和普通话中迂回的迂字发音差不多。
圩日其实就是和赶集差不多,一般就是周围几个镇的村民自发聚集进行交易形成的小集市。
每天轮一个镇,他们这就是高山镇,山塘镇,洋河镇轮流来。
而他们村的人一般都不会去山塘镇,因为最远,洋河镇也去的少,同样也是因为远。
在这个出行基本为11路公交车的年代,没啥真要买的东西,基本不会去镇上。
尤其是现在还是夏收,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也就到了八月,需要购买种子的时候才会去农粮站。
农粮站一般被他们叫做粮所,主要负责公粮征收、优质种子还有一些生产资料出售。
第二天早上,刚准备跟着去干活的小侄女就被他给留了下来,这可把小丫头给高兴坏了。
一年到头都没出去过几次屋的她,突然说要一起去镇上,那可是她记忆里从未有过的经历。
最关键的是听说镇上有许多好吃的!
小侄女当然是去过镇上的,只是当初的她太小了,小脑瓜子还没发育好,去过可能都不记得了吧。
他们这的街日一般是中午12点到下午三四点结束,有些早一点的最多也就提前半小时过来。
张长生也只好被迫吃了次早饭,十点多就吃饭,对他来说还是头一次,
吃完饭的两人准备了一下东西后就出发了,小侄女没啥准备的,他倒是需要准备一番,主要是想弄些东西出来。
带上草帽,背了两个大葫芦用来装水路上喝,还背了个麻袋。
出到村口,和民兵们打了个招呼,他就带着小丫头继续赶路了。
走了一会儿,感觉太热了,他就从路边折下阿丫木的枝条,编织好套在两人的草帽上,多少也能隔点热。
阿丫木其实就是黄荆,方言的丫字用得就很有灵性。
为啥这么说呢,讲个现象就明白了。
他们这的小孩子,甚至包括他后世小时候,走过路过的每一棵阿丫木,都要瞧瞧看看有没有长出品相和“丫”字差不多分杈。
“丫”字型的木头,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这不就是天然的做弹弓的好材料嘛!
甭管实战到底能不能用,对于小孩子来说,先做出来,自己有,才是硬道理。
手上有把弹弓,你就是全村最靓的仔!
在没有玩具枪的年代,村里的小孩都会围着你转!
一路上走走停停,走了快两小时,终于又来到镇上了。
上次只是匆匆吃了碗粉,就赶着回家了,这次可以好好逛逛了。
来到熟悉的粉馆。
“同志,来份大份的瘦肉粉,在帮忙多给一副碗筷。”张长生对着店老板说。
“好嘞!你们坐,喝点水解解渴,稍等一会儿。”粉馆老板看到他带着个小孩,也就没说啥,让他们自己先坐着等。
显然类似的操作并不少见。
店里就老板一个人,镇上也就他这么一家做吃食的,尽管如此,但还是很少人来这吃粉。
看着店里四五张桌子,算上他们俩,也才三位客人就知道了。
这还是圩日的情况下,要是平日里,一天估计也就一两位客人,雨天更是几乎没有。
老板也乐得自在,以前还担心小店收益的问题,现在他可是吃的公家的饭,雨天甭管是不是圩日,直接关门大吉。
刚擦干汗水没一会儿,粉就端上来了。
这粉一般默认是河粉,因为河粉的存储困难,老板每天弄的也不多,要是卖完了,再用泡好的米粉代替。
多是不可能多的,多的那点,要么店老板自己解决掉,要么送到公家食堂让干部们买走。
有时候还因为做得少,提前卖完关门了。
把搪瓷盆里的粉分了些到给小丫头准备的小碗里,又把为数不多的瘦肉差不多都挑给她,只留了两三片在表面装装样子。
尽管如此,被粉馋得直咽口水的小侄女还是懂事地在劝阻:“小叔,肉太多了,不要再给我夹了,你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