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石瓜
回到家,直到他把东西都放下,小侄女这才好奇地出声问他:“小叔,这就是你说的竹鼠吗?啊!”
这小家伙非常地暴躁,时不时会嘶吼一声,小侄女指着它问的时候,还被它突然发出的嘶吼声吓了一跳。
“对,小爱不要太靠近它!它那两颗大门牙可是非常厉害的,竹子就是它们每天吃的东西,要是等下被咬上一口,你的小手指可就没了!”
看着小侄女有靠上前的趋势,张长生赶紧提醒,还不忘稍微夸大点事实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知道啦,小叔!它好凶啊,我们……今晚要吃它吗?”
“对哦,等爷爷他们回来让他们来弄。”
“咦~”
“小叔……我……可不可以……不吃它啊!”
“放心,它很好吃的,比小叔带你去街上吃的瘦肉粉还好吃。”
看着小侄女嫌弃满满的表情,他也是乐了。
等下就是真香警告了!
“真的?”她还有点怀疑。
“当然是真的了,等下吃的时候就知道了。”
这时候其实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小侄女中午才哭过,午觉难免睡得比平时长了一些。
加上他又带着去看砖厂在哪,一来一回半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还有找竹鼠和抓竹鼠的时间。
所以他也没闲着,而是跑到他爸妈和他嫂子的房间床底下,挑起了石瓜。
他爷爷奶奶的床底下是没放有这些瓜类的,都被他爷爷的酒,还有他奶奶腌制的一些梅子柠檬什么的塞满了。
他床底下倒是比较幸运,今年还啥都没放,不过也快了。
石瓜其实就是节瓜,因为表面有毛刺,所以也叫毛节瓜。
不过他们这里一般都叫石瓜,算是粤西与桂东南一带常见的叫法,至于其它地方,他了解的不多。
至于为啥叫石瓜,他前世小的时候还问过他外公,外公给出来的理由也挺简单的。
因为采摘下来的石瓜,一般是嫩绿色,放上一段时间后,它表面就会产生一层白霜。
或者说采摘的时间比较晚了,它也会产生这层白霜。
一眼望去,感觉就跟块石头一样,所以才被称呼为石瓜。
至于是不是真的,还是说他外公忽悠他,这就不知道了。
而另外的一些说法中,说的是他们这边的节瓜更长更大,一个瓜七八斤到十几斤的都有,所以这边的人才叫石瓜。
而珠三角一带与琼省一带的比较短小,一个瓜一两斤到四五斤,加上又是一节藤一个瓜,所以才叫节瓜。
节瓜其实还有个别称,叫北瓜。
没错,就是小时候经常问的,为啥有冬瓜、西瓜、南瓜,而没有北瓜呢?
喏,这就是北瓜。
石瓜表面的这层白霜其实是无害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它的储存时间,想想小时候家里放的老南瓜就懂了,因为南瓜也是如此。
南瓜和石瓜也是他们这里,或者说这个年代的两广地区,家里放得最久也是最常见的瓜类。
保存得当的话,放上个一年半载没啥问题的。
至于他为什么要挑,原因刚才也讲过了。
采摘时间晚了,或者放置时间久了,就会有白霜,其实也就是成熟度较高。
成熟度高带来的影响就是会空心,像放久了的西瓜那样,因为它本身就算是采摘下来,也是会进行着呼吸作用,会消耗内部的一些水分和营养物质什么的。
不过石瓜一般不会出现空心的情况,但是果肉由内到外会逐渐变得绵软,有点像是吃海绵或者吃棉花糖的感觉。
他们这边更多的是把这种现象称呼为冒、冒心。
冒、冒心除了指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含义是指蓬松或者松软。
今年种的还没得收,而去年种今年收回来的瓜他不知道他们放在哪里。
所以他才需要去挑一下,把比较新鲜的石瓜挑一个个头大小合适的出来,等下给竹鼠做配菜用。
这年代的石瓜和后世的菜市场卖的石瓜不太一样,这年代包括后世自家种的都比较清甜。
而后世市场卖的瓜大多表面嫩绿,但是内部大多有冒心现象的,吃起来就不好吃,最关键的是他也不会挑这种瓜。
石瓜的做法也是很多样,最简单的就是石瓜汤,一点蒜米加石瓜炒香,倒入水煮开等瓜煮熟,就成了一道石瓜汤了,甚至你不炒都行,直接水开下瓜,煮熟就行。
盐放不放影响不大,因为吃的是瓜本身的清甜,如果瓜冒心了,那还是放点盐吧。
因为冒心的瓜,它不甜。
也可以在水开后撒一把虾米、虾仁、虾皮什么的,味道也是非常的不错,加蛋煮汤也可以。
除了汤,石瓜也可以和许多炒菜、红烧一类的肉菜进行搭配。
原因也说了,它本身自带清甜。
这也就给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肉类并不会产生冲突,反而因为自带甜味,使得肉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