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无衣无衣
所有人循声望去,只见老者直接走上斗诗台,走到甄昭的身边。
老者微微抬手于胸前,几只手指松开,手中拿着的原本曲折的纸张竖开落下,露出里面堪称艺术字体的诗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句的大概意思是谁说我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去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和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和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甄昭听着老者的念叨。老者每念一句,他的脸色就会变动一次。等到老者念完整首诗,甄昭的脸色已经沉重着很难看。
甄昭无言。
他阅读过很多的诗,更从一首古诗中领悟出一套功法。
他不得不承认这首诗比他作的《式微》更好。
老者眼神高兴,像是娶了八十年的媳妇终于生出孩子似地高兴,笑容满面地道:“《式微》这首诗可圈可点,堪称为不可多得的大作。”
老者不想得罪甄昭,识趣地说着能让甄昭下台阶的话。
“《式微》这首诗莫说放在这一届的斗诗会,就算是放眼前十届的斗诗会,前一百届的斗诗会……魁首之选,当之无让!能写出这样的诗,请受我一拜!”
老者真的转身,面对着甄昭九十度躬身行礼。
一名上了年纪的老者,书香大家,文坛巨匠,如此对一个晚辈行此大礼,已经是给足了甄昭的面子了。
老者站起身,话锋突然一转。
“《式微》很好,写出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出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老者说出的话,让作诗者甄昭懵了。
《式微》是表达服役人对统治者的怨愤???
甄昭眼神情不自禁地懵逼望向台下人群中的那位公主。
公主此时也被老者对诗句的错误解读,引得瞳孔大睁。
老者继续解读着诗句,“全诗婉转而富有情致,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地表达出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背弃暴政的决心?
甄昭心中万马奔腾。
老者完全没有说出甄昭的真正诗意。
老者不仅没有解读出真正的诗意,反而南辕北辙,颠倒了阴阳乾坤。
甄昭已经注意到公主的奇妙神情,知道不能让老者如此错误地解读下去。
他的眼角注意到《无衣》那首诗,有意地提醒道:“老人家,你完全解读错了。这首诗不是我为服役人而作,而是我为当朝的护国公主而作!”
“护国公主?”
老者神色呆滞,他也是一名修士。
即使不是修士,身为云荒虞朝子民,人人皆知当朝有个一出生就被册封为护国公主的公主殿下。
这个公主殿下很是异类。
不同于别的王子公主。她不喜欢呆在皇宫,她对游历云荒有着偏执般的热爱。
老者苦笑地自嘲。他承认他完全解读错了《式微》的诗意。
《式微》作诗人的本意并非是表达服役之人的心声,而是歌颂为国奔走于野外未归皇宫的护国公主对国家的奉献之心。
老者自嘲的同时,身为书香大家的他,突然心中涌起一个灵感:如果是为在外戍边的士兵而作,君又理解为国,那……诗意又是另一种意境。
老者露出微笑,道歉地道:“原来是为了护国公主而作。《式微》很好,《无衣》也不差。一时之间,实在是让人难以定夺魁首之选。不如,就让现场的所有人决定魁首之选。”
老者求生欲极强。
他活了一把年纪,看多了人情世故,他岂能不知道甄昭道出护国公主的另一层深层次的含义呢。
老者微微抬高悬于胸前,依旧拿着的《无衣》。似乎是作为书香大家的最后一丝尊严。朗声道:“诸位,你们觉着此届的诗魁是《式微》还是……《无衣》?”
说到无衣二字,老者故意提高一点点的声音。
显然,崇武的云荒更崇拜隐藏金戈铁马之声的《无衣》。
擂台下,有人毫不犹豫地道:“诗魁自然是《无衣》!”
此人话音落下,甄昭的眼神紧随而至。他的眼神微眯,杀气没有隐藏地盯着当事人。
此地离梦仙宗很近,一时之间无人敢继续出声。都不想得罪甄昭和《式微》中的护国公主。
擂台下,几度沉默。
突然,一道声音再次响起。
“《无衣》,诗魁是《无衣》。《无衣》《无衣》《无衣》……”
再次有人出声,甄昭再次眼神盯着对方。
声音来自于毛无忌的身边。出声人是站在毛无忌身边的少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