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洞葬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李琼就来找我们出发。
山里的湿度大,尤其是早上,到处都是露水。
我们三个人,背着满满一背包的东西,在山里穿行了一段时间后,下半身就被露水给打湿了。
湿裤子贴在身上,又凉又难受,弄得我浑身不自在,总有种又回到前几天那种生活的错觉。
但好在这次食物比较充足,不用操心打猎的事情了。
一直到了中午,情况总算是好了一些,不过这大太阳倒是毒辣的很,晒得我们难受。
之前我们去的地方,都快赶上原始森林了,到处都是参天古木,遮天蔽日,所以也没有这种情况,如今头顶着大太阳,反倒让我们不舒服。
到了中午,热的我们实在受不了了,就只能找了一棵大树,坐下休息一会。
正好也到了饭点了,我们纷纷拿出东西开吃。
看着我们掏出的各种熟食,还有白酒啥的,李琼连忙写满了尴尬。
嘴里说什么,怪不得昨天去小卖店买不到东西,原来都让我们给买了。
吃完了东西,又休息了一会,我们便继续上路。
两个老头喝了酒,也比上午话多了不少,一边走一边给我讲,他们年轻时当兵的光辉事迹。
听着两个老头絮絮叨叨,我这个无语啊。
别说现在了,之前那几天就是这个样子,这俩老头只要一有时间,就给我讲这些破事,我都快听腻了。
倒是李琼,听得颇为起劲,甚至是都有种,后悔小时候没当兵的感觉。
这一路上,两个老头说说笑笑,倒也轻松了不少,而且事情貌似也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
我本以为这次会和之前一样,一路上充满坎坷,可这趟行程却是平静的很,我们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傍晚时分就到了目的地。
甚至是,我都有种错觉,好像是回到了我以前的那种探险生活了,纯粹是出来游山玩水。
李琼所说的棺材林,其实就是一处山坳之间的洞葬。
站在洞口,望着里面密密麻麻的棺材,二叔有些懵,“我的天啊!怎么这么多棺材,一层摞着一层,没有一千,估计也得有八百了吧?这是啥情况,这么多棺材放在一起,这家人以前怕是个大家族吧?”
我摇了摇头,“不,湘西的洞葬和汉族人的祖坟不一样,不是一个家族的人葬在一起,而是一个寨子的人葬在一起。”
以前我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报道,据一些史学家考证,苗族人的洞葬习俗,其实是源自于上古时期的涿鹿之战。
蚩尤战败后,苗族人就被炎黄子孙赶进了大山里面,但是人家真正的故乡是在中原大地!
所以,被赶进山里的苗族人不甘心,就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中原。
随着时间推移,苗族人不但没能夺回故地,反倒是老死在了山里。
可这些人不甘心,就嘱咐自己的后人,要他们带着自己的尸体回去,并且安葬在自己的故乡。
而他们的后人,为了日后带尸体回去方便,便放弃了入土为安,选择了洞葬,就是将棺材储存在山洞之内。
时间久了,洞葬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而这些亡故之人,也永远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或许,这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执念吧,不论身在何地,却有着共同的执念,那就是落叶归根。
听完我的解释,二叔挠了挠头,“那这么说,这些棺材都是上古时期的?”
“啊?上古时期的,为啥?”
“你不是说了么,涿鹿之战?”
“二爷!我说的是洞葬习俗由来,这些人可不是上古时期的,要是那个年代的,那得四千多年了,棺材都烂没了。”
我看了一眼李琼,“李哥,这处洞葬,你们知道啥时候的不?”
“不知道,反正有年头了,对了,咱们赶紧进去了,这边到了晚上就不太平了。”
我点了点头,随即也不废话,就走进了洞里。
一边走,我一边给大家科普,“对了,大家都看仔细点,棺材菌是黑色的!而且蘑菇越黑越好,尤其是死人嘴里的。”
“死人嘴里的?咱还能开棺啊,这不太好吧,人家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咱把人家棺材撬开?”
“老二,就你屁话多,你看看这些棺材,都烂成啥样了,到处都是窟窿,你用手电筒,往里面照一下不就知道了?”
两个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往里走,闲着没事还斗两句嘴。
洞内的空间很大,而且这里面的棺材也很多,一层摞着一层,最底下的一层,甚至是都埋进了土里,要是不仔细看,估计都看不到棺材。
而且山洞内部,呈现出一个细长的状态,五个棺材一排,由木架子隔开,上下一共三层。
我粗略的看了一眼,这才发现,站在洞口往里面看,竟然都看不到尽头。
按照阿婆以前说的,洞葬其实还是有很多要求的,最起码是不能葬在寨子附近,需要选择在大山深处。
一般都是由四个人,深夜抬棺从家里出来,路上的时候,还不能走有人走过的地方,更不许有人在前面砍草开路,必须要走生路,这代表着死者能够往生。
将棺材送到洞穴内,安置好后,抬棺人立刻转身离开,路上的时候不许回头看,就怕死者跟回来。
最后!洞葬的人,是不需要祭拜的,更不会烧纸钱。
几乎就等于,把棺材扔到了山洞里面,就不会有人在管了,所以山洞内往往都是杂草丛生。
果然!山洞内的情况确实如此,到处都是杂草,甚至是洞口位置的杂草,都长到了第三层的棺材盖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