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文:浅谈传统武术与国术以及打、练心得
在下一朋友说本书写的宛若“滑翔”,如有同感的看官,还请包涵,实在是在下第一次写书,不喜勿喷哈。
在前面章节中提到主角习练中国武术并到达相关境界,本人在此澄清一下,此乃剧情需要,紧随了国术类小说的大流,实是鬼扯,作为现今武行里微末一员,在下觉得有必要在此澄清一下,顺便就我的理解解释一下传统武术中的各个概念,这样避免喜欢看国术类小说的朋友对于中国的传统武术产生误解。
首先“安利”一下:
本人算是府内派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家师姓“萧”,名讳就不提了,家师近日在北京正式开馆教学,如果离得近的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前来学习,需要联系方式的,请在留言区向我索要。但是有一点我得提醒大家,家师的学费挺贵的,不是图钱,而是因为老师一是图清净,二是怕别人看清了我们的东西,咱家的东西不比他家,实打实的是真东西,这不是我踩乎别家啊,主要是市面上坑钱的太多。所以,喜欢府内派太极拳、形意拳的都可以来试试,最后交不交钱都无所谓,看你自己意见。
接下来就是科普时间:
在我印象中,第一本国术类小说是梦入神机写的《龙蛇演义》,初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让我惊为天人,梦入神机给我展示了一副绝美的武林画卷,我之所以踏入武行,《龙蛇演义》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那时候,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国术类小说中经常提到的三劲,“明劲”“暗劲”“化劲”,而后到了大学,我读了《逝去的武林》,由此对形意拳,对武术,对国术有了一定的心理概念。等到了后来,也就是现在,我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有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对于国术,我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很多中学时期陪着我一起看武侠、玄幻、国术类小说的朋友在得知我联系武术后,经常会就小说中的概念向我提问,甚至有的问题极为的荒诞不经,我努力的纠正他们的误会,却往往遭到他们的讽刺,说我练得是假的,是花架子,是“演法”,每当此刻,我心中都有许多的无奈。在浏览武术类贴吧、论坛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言论,与之交谈却总是辩不过他们,他们似乎总有万般理由,而且对此深信不疑,索性我也不再多说。而当看到一些真心提问的,或是求证的信息的时候,深入交谈后发现,他们大多是看小说写的,跟着联系的,对此我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所以在此,我就传统武术与小说中“国术”的概念,在此逐一概述,以下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不喜欢可以不看,再不喜欢,就当我是在胡扯吧。
一、传统武术与国术的概念
在广义上来说,传统武术就等于国术,那么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咱们首先在其诞生上来说,“国术”一词的出现要早于“传统武术”,其诞生与清末民国时期,首先是由形意门先师李存义先生提出,原话是:“国术者,只杀人,不表演,形意拳,可为国术也。”李存义先师于中华武士会(又或是中央国术馆成立)时率先提出了“国术”这个概念,其原意为:救国报国的武术,应该以杀死敌人为先,而不是坐在家里动动嘴皮子。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李存义先生的人物经历,可以推测出,李存义先师其实是呼吁武林人士、习武之人要勇于报国,而且李先师提到了“形意拳,可为国术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那个时代,形意门中好手颇多,皆是急功近义的民族好汉,所以李先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形意拳门中所有人每一个只会动嘴皮子的,都顶到前面杀敌报国,所以形意拳配得上“国术”的称号。另一层意思是:你们要是也都能用自己的本身杀敌报国,那么你们的拳也是“国术”。其实说白了,“国术”这个词出现的用意就是一个“贞节牌坊”,想让自己家拳叫上“国术”的名字,那就去杀敌报国。但是李先师算错了一招,练武的人在当时,真正有文化的没有几个,知道李先师意思的人什么话都没说,这是暗许了李先师的意思,但是你耐不住有大老粗不懂啊,隔着千儿八百里的听到人家谣传来的话,在家穿上鞋就去找李先师理论去了,“李先生你什么意思啊,就你们形意拳是国术,那我们这些练得都是什么啊。”然后二话不说就上手了,也幸亏李先师一门两代人功夫不弱于人,一直都没有败过,要不然“国术”这个词早就没有了。李先师以后下一代又是以“铁脚佛”尚云祥先师为首,经一代人的努力,保住了形意拳的名声,不然当时的武林,早就乱了。大家也不想想,在那个年代,现在大家能接触的武术流派里,那个没有大家镇守,为什么人家都没有去跟李先师,跟形意拳争这个名,因为大家心里清楚:我杀敌报国,我也是国术!所以,国术在历史中,不是指的某一具体的拳种、流派、形式,而是代表的一种爱国、报国行为,为国分忧解难者,即是国术,所以,在那个时代,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八极、三皇炮捶、红拳、地躺、翻子、劈挂、通背等等、甚至是摔跤,短打书,只要是以一计报效国家,救国家之危难,就是国术。因此,国术类小说中反复强调的“只杀人,不表演”是一种形而上的错误理解。
那么什么事传统武术呢,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文化复兴与传承传播的重要一项,但是党和国家也得考虑现实的问题,怎么样传播武术呢,如果就直接怎么叫的话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的问题,一是教学难度大,各门派,各类别的武术都有一套自己的联系方法,习练时间长,练习难度大,你让一般人怎么学,根本吃不了这些苦啊,二是老师稀缺,教学与收徒严格,各门各派中虽然弟子很多,种类也不少,但是老师不多啊,经过长期的动荡,当年的大门大牌都只剩下小猫三两只了(只是形容,无任何贬义,我们一门也是这般情况),老师傅教不了那么多徒弟啊,而且教了的话,先不说能不能都教对(毕竟人多了没办法挨个纠正),就是都学对了,惹事怎么办。最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武术实战型强,手段狠辣,加上习练者强于一般人的身体素质,刚刚稳定下来的新中国突然冒出一大堆门派高手,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啊。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组建的中国武术协会老一代武术家们便想了一招,将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的传人叫道一起,大家将基础的套路贡献出来,删繁就简,变成拥有健身效果并且简单易学易教还适合大部分年龄段学习的武术套路。这被现在的人成为简化套路。这些套路又被细化成了适合普通人学习的,利于推广普及的健身套路、还有就是运动员赛场上拼比“高”“难”“美”的竞赛套路(本人是竞赛套路出身)。既然这些仅剩真正武术的皮毛的被称为“当代武术”,那么以前那些真正的具有更好的养生效果以及技击效果的武术怎么称呼呢,于是“传统武术”一词便出现了。
所以现在大家在形容一个拳种时,可以用“传统武术”来称呼,而不是“国术”,国术是应该符合国情、符合时代背景与历史要求的,那么符合当今社会人民需求的、符合国情的“国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去广场上看看就知道了,能强健一代中国人的,就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国术”,即便他是“广播体操”(这段是实情,但是也略含贬义)。
二、传统武术境界与国术“三劲”
传统武术的境界其实可以参考形意门先辈薛颠先生的著作《薛颠武学录》,其中提到了国术类小说经常提起的武术境界“明劲”“暗劲”“化劲”,甚至还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曾经有朋友问过我,武术中也没有这些东西,在这里我跟大家明确的说:有!但是还是要跟大家解释的是,不要就因此相信了小说中的那些种种神奇的能力。在我接触的人中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信虚者,他们往往因为国术类小说写得过于详细或是自己过分的信任,因此对那些高手们的力量奉若神明。另一类是信实者,多是看了《逝去的武林》一类文章或是网传的一些大师们的表演和讲话,觉得眼见为实,对其深信不疑。其实他们见到的那些“大师”们往往功夫是有的,只不过没有他们表演出来的那般强悍,究其根本,只不过是讨巧罢了。
那么我们详细解释一下“三劲”,其实我所能说的只有“明劲”“暗劲”两个,其他的我不敢妄言,甚至是问及家师是,家师也只是推测,揣测而不敢确认,我们功夫不到,就不再详说以误他人了。先说一下我理解感悟的“明劲”,在我的理解中,明劲其实就是浑身的整劲,就是你身体在你行动是可以爆发出全部的力,这个说法其实也有失偏颇。就我练拳的经验跟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吧。
我习练的是府内派太极拳,是由杨氏露禅公(门内先师,称呼必须用尊称)艺成后于王府中教拳后传下来的,后经杨班候先生收拳(当时好像是“比武收拳”,输了的不许练、不许传、不许教),最后剩下两家没有收成,那就是先师“富周、富英”父子,以及“王兰亭、李瑞东”师徒二先生(经收拳后,二位先辈气不过,遂将一身所学整理,改为太极五行锤),府内派太极拳的特点就是结构严谨,其联系的架子由易到难分为大架、老架、小架,我的理解就是对应练习形、气、神。现在我练习的是老架,老架经师爷萧功卓先生改编后,融入了形意拳的“前三后七”的特点,出现了“三七”“四六”的步伐,行架时不断揣摩手、肩、腰、胯、脚等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以“揽雀尾”为例,府内派太极拳的揽雀尾有别于其他太极拳的揽雀尾,脚分“四六”后,在肩、胸、肋处平画三个圆,然后微调脚立掌前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棚捋挤按,期间根据太极拳四正手的劲法特点以及套路要求,不断的纠正着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从而做到用身体做出一个完整的圆满的劲。当你的手向前向上做棚,打出一个四面八方的棚劲的时候,你的膝脚,腰胯,肩脊都能完美的配合好,让这个劲能充满全身,做到浑身上下都是顺的没有一个结,那么这就是做到了整劲,当这个整劲能贯穿整个套路,一举一动都能完美的配合好,做到全身无处不顺达的时候,明劲就到了。
暗劲的境界我没有达到,就简单的向大家解释一番,在我向老师问及武术的“三劲”的时候,问老师,什么是明劲,老师指了指师兄说:那就是明劲;我又问,什么是暗劲,老师想了想说:我这就是暗劲,怎么说呢,应该是一种内功。我继续问,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老师说:没什么感觉,就是练着练着觉得多了一点东西。老师跟我说,他3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练出了一点东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一次意外让他知道了那是内功,是内劲,按老师的说法,他因此应该算是暗劲。后来我追问什么是化劲,老师摇头说不知道,我问中国现在也没有化劲,老师说不知道,估计没有了。这话我是信的,老师是河北人,有着江湖英雄的性格,一辈子不会糊弄人,今年70岁左右的他,一辈子没少跟人交过手,用他的话说,有名有姓的他以前都打过,反正没输过。这话是在我说要在30岁之前走遍中国见识各家拳法后,老师半规劝、半嘲讽的跟我说的话。
根据老师说的,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化劲的,可能年轻时见过但是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是没有的,所以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化劲的话,八九层是骗人的。至于暗劲,在老师讲来就是内功、内劲上了身。我也参考过别的古籍,我发现一点,各门各派的境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拳种的不一样,导致锻炼的结果不一样,尤其是到了后来,分歧就会更加的大,就比如形意拳的先师郭云深先生、李存义先生以及薛颠先生这三代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理解,对“三劲”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八卦掌的,八极拳的,我就不再一一解释了,我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每个人的拳法派别不同,风格不同,理念不同,最后对于三劲的理解和诠释就会不同,甚至有的人,有的拳术,根本就没有“三劲”这个说法,毕竟他是由形意拳的代表人物提出的,并不能代表所有武术流派的境界,这是对武术的不尊敬。
三、传统武术与国术的“三法”
对应“三劲”的,国术类小说还经常提到的有“三法”,即“演法”“打法”“练法”,顾名思义,有表演的,有打架用的,有练习用的,有人问我有这说法吗,我只能说:可以算是有。
这话怎么说呢,大家想一想,以前人练拳会在乎拳分干什么用么,上来学拳肯定是练啊,除了套路的演练外,还有细致化的练习,这个我不能细说,都属于门派里独特的练法,人家的不好瞎说,自家的不好乱说。那么练完了拳干什么用啊,除了养身体,还能防身啊,所以练了拳就得会打啊,至于怎么打,套路里的招式就是把打人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的啊,如果使不出来那就抡王八拳,反正整劲也练出来了,王八拳也能轮到不少人啊(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相关视频,尤其以间接促使金、梁二先生萌生写武侠小说念头的吴、李大战为首,大家都是运着整劲抡王八拳),要么是会客演示自己的技艺,有什么绝活的借着花哨的动作一露,起一个镇住人的作用,要么更简单,打死人或是犯了事跑路了,身上没钱了,就地就可以卖把式啊,为了防止被人看出跟脚,花里胡哨的东西里面一掺和,呵!好看。这就成了表演把式。这么说来,其实就可以分成“三法”了,但是你要是真这么细分,懂行的肯定要笑话你。
但是在结合这个说法的出处,又觉得颇有意思,形意拳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就是五行十二形,老辈的拳师们抖个绝活两个艺什么的,“咔”一出手,懂行的叫好,不懂行的看的懵逼,要是遇见愣头青:“老家伙你戳几谁呢,丫****!”老拳师们就无奈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懂啊!于是,形意门里就多了个说法,演法!虽然有点搞笑因素,但是却是老前辈们的无奈和爱护之举,另一方面说,演法也是一种武德。
至于说打法和练法,老话说练似打、打似练,其实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将你平时练得用出来,没必要真的去抡王八拳,之前提到吴李大战,并没有调侃前辈的意思,而是对于武术的没落有些无奈,中国武术太过繁杂,在实战中手法颇多,甚至稀奇古怪,没办法统一而论,因此制定规则,更是扯淡,这个规则在你身上无所谓,到了他身上可能就把他给废了,加上中国武术手法中多为大杀伤性的手段,一个搞不好,真的会收手不急,有一年我参加一个太极拳比赛,在推手项目中,一个选手被打的急了,眼见自己就要跌下推手圆台,一个慌神便把对手的胳膊个弄断了,那一个瞬间,我看清他的手法是在即将跌下圆台是,一个后调步,手上跟了个采挒,在掉下去的一瞬间,靠着跌路的惊炸劲合出了一个手挥琵琶,然后等两人被扶起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对手手臂已经反向骨折了。这不是功夫有多高,而是一个本能的反应,然而在主观上搏斗时,往往很少人能发挥出这个套路习练时练就的本能反应,其结果是运着整劲,抡王八拳,好似地痞斗殴。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和平,交手机会变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心已经不再这方面上了。
《逝去的武林》一书中有言“练时一个劲,打时又是一个劲,所以交手前都要先换劲。”这具话一下子区分开的打与练,这话说的没错,但是大家理解错了,用我所练习的府内派太极拳向大家解释一下,太极拳练习时缓慢悠长,讲究全身协调,形成一个整劲,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呢,因为在习练是你的肌肉已经形成了一种一动全动,一出全合的肌肉习惯,所以在动手的一瞬间,就像你不小心被热水烫到飞速抽回一样,快速的就能有所反映,就像钢琴家盲弹一样,将招式早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身体瞬间便出手了,平时练时慢慢配合的身体各部位一瞬间同时发动,将劲打出,这就是打法了,至于形意拳说的换劲,其实对应的就是太极拳将招式用出来之前的放空,说白了就是调动出你本能的肌肉反映,就像网上流传的各种高手的交手视频,说白了他们出手前心思太多,没有丝毫留给自己的身体,一身的本身都被他们给禁锢住了,如此说来,这些人功夫是有的,这是不通“打法”,也就是将招式自由发挥出来的方法,这也就是薛颠先生形容打人是说“打人是用想的”。这也是为什么武术中都有“心无杂念”的说法,只有做到了心无杂念,才能在一遍遍的套路习练中一边想着招式的运用,一边催眠自己,形成肌肉习惯,也只有做到了心无杂念,才能在用的时候,肌肉会根据你之前对套路用法的理解对眼前的攻击做出本能的身体反应。其实这跟形意拳中说的“练时手拉着身体,打时身体推着手”是一个道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本能反应”。至于形意拳为什么会分如此详细,还是那个原因,形意拳的东西太少了,自己去揣摩吧。
其实关于打法,还有别的解释,那就是实战的手法,不同于揣摩套路招式的用法,这一类打法就是单纯的练习技击时的手法,也可以说,这类手法是将自家武术套路招式中的用法单独提炼出来,整理而成的具有强大实战能力以及本门拳法特点的实战手法。形意拳的每个套路其实都可以说是这种打法,包括心意拳,象形拳,都是如此,可能大家还听说过流传比较广的八极拳的八大招,其实这也是这种打法。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府内派太极拳的打法:三十散手。三十散手其实就是将府内派所有套路精华的积极手法都涵盖进去了,包括已经失传的智锤(确实已经失传,李正的智锤有可能是李瑞东先生后人传下来的七零八落的五行锤,王兰亭、李瑞东先生一脉自李瑞东先生以后,基本上断了)以及我们这一门传下来的大架、老架、小架、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等套路的精髓。这一套散手的存在就是弥补功夫纯熟前,门内弟子的格斗能力,手法颇为狠辣,不次与形意与八卦,加上我们这一脉还有形意、八卦、通背、武当、快跤等传承,而且师爷一生所学颇杂,师门渊源又深,与孙禄堂公等武学大家两代交好,所以门内各般武学不仅传承每断,而且也极为纯粹,以至我们这一门师兄弟“动手能力强”(可参考优酷视频:体验真功夫之府内派太极拳)。
不提别人,就说一下我为数不多的几次动手经历吧,对付比我厉害的,我习惯走偏门,比我弱或是差不多的,我喜欢抢中线,对于比哦高大的,我喜欢贴身,比我小的,我习惯拉开距离。
第一次动手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放学碰到我们家另一个中学的小混混,一共三个人,有一个还拿着从教室椅子上抽下来的一根椅子背脚,因为靠背的上端偏细而且手感好,下部微微弯曲想刀,而且粗,小流氓都喜欢用这个当武器,但是都叫这个叫“方子”。他们也不算堵到我吧,是我自己撞上去的,然后他们找我要钱,说是去买烟,然后我不干,那个时候其实我特别抠,包括对我自己,典型的“要钱没有,要命你试试”。然后就开干了。
上来动手的我忘记是黄毛还是红毛了,反正就是非主流,他上来就一把用右手掐住我的脖子,我当时一急,顺着他四指的方向拧了一下脖子,两手跟上,左手握住他的手腕,右手插进他手掌和我脖子中间被我拧开的缝隙,顺势握住他的手掌,这样不仅拿开了他的手,还把他擒住了,然后左臂的手肘顶住他右臂的手肘,一个顺时针旋转下压,他一痛就弯下身几乎趴在地上了,接着就是一个龙行的蹬踹,把他踩到地上,说起来其实没用力,就是靠反关节把他放到了地上。接下来第二个人就简单了,非要用招式来解释的话,那就是在他用右拳打我的时候向左一个进步(参考形意拳步法),闪到他的左侧,当时因为第一次动手,心里有点慌,闪到他右侧的时候基本上是当面冲他的右拳,然后本能的左手接后换右手挑起他的肘,给了他一个八卦里面的基本手法“穿花舞袖”。他因为出的相当于是弓步冲拳的那种身形,身体当时已经拧了,加上我贴得紧,他没办法上步,想抽身结果中心倒了,向左拧着身子就有向后倒的意思,然后我右脚跟上接着就穿到他两腿中间的裆里,上手就是一个劈拳,人就躺地上不动了,拿一下拍的他胸,应该是快要打闭气了。最后一个靠着自行车的那人基本上都要傻了,拿起“方子”跑过来要打我,但是离近了不知道为什么顿了一下,我当时也是一个机灵,因为离得近而且他右手拿着“方子”还在后面,所以当时应该是向右打了一个形意的鼍形架开他的左手,抢到他的左侧,然后一个鸡形的探手,不过不一样的是我掌心朝上了,这点我记得非常清楚,一下子连点待抠的打在了他左肋下,还往上钻了一下,等打完的时候回头一看,第一个那个非主流坐地上没敢动,我也没理他们,骑车子就回家了。
大学时也动了一次手,其实挺尴尬的,对方是我的好朋友,吵架吵急眼了,一下子谁也看不顺眼了,他练过跆拳道好像,反正就是玩嘛,上来就要踢我一个鞭腿,结果我一后退撤出了他腿的距离,用手接住了他的脚腕,用他的腿当剑,上步打了一个左右跨拦,当打完左跨拦的时候他就已经爬地上了,结果我当时心里一慌,寻思上前看看他有没有受伤,结果没有送开他的腿,一个右跨栏上了一步,直接把他脚腕给卸了下来,虽然后来他很服我,当时我一直觉得很不好意思,从头到尾我都没有一个清醒的意思,这个结果实在不是我所想的。
后来我一直很注意,也将以前拳不离手的毛病给改了,因为这个习惯给很多人带来了尴尬,尤其是我在看完一代宗师以后,研究了好一阵八卦掌,尤其是“老猿挂印”这一招。又一次中午下课,我正在湖边拐角处准备去食堂吃饭,当时就是在琢磨琢磨在下课的人流中做到八卦掌的游身,期间还穿插着形意拳的步法,当时挺怪异的,所以我以好哥们在后面拍我一下,寻思调侃我来着,结果他右手拍我右肩,当时挺大力,拍完没有立刻收回去,吓得我已经,右手按住他的手掌后,原地一个转身,这时候我右手已经握着他的四指向下掰,根据人体的自然反应是,他的右手臂会伸直并且踮脚后仰,我接着就是用左手一切他的臂弯,他顿时就弯腰附身了,不信大家可以试试,掌心朝上,四指后掰,然后把胳膊打完,肘向下,这个样子下肯定是弯腰脸往前送,当时我基本上已经看清他是谁了,当时劲已经起来不好收了,一个老猿挂印结结实实的给他打了过去,还好的是我膝盖抬起来收住了,变顶胸为蹬踹,加上因为变招,手上的力气小了一些,没把他打的后仰过去,而是弯着腰倒退了两三步,被他女朋友扶住了,因此我们基本上一个月没说话,直到另一个朋友过生日喝酒通宵后,才算和解。
最后一次是在年前11月份,我当时刚刚到北京****早晨家居装饰公司工作不久,公司老总知道我会太极拳后,让我到总公司去教一下员工,期间我讲到府内派太极拳八法中的“棚”时,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我选了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身材也差不多的小伙上台跟我一起分解着动作,演示一下“棚”的用法。结果引起这那个小伙的不屑,并且让我打他一拳,当时我以为他是要向我演示一下我刚刚教的“棚”。于是便把手伸到他面前定住,转头向台下的员工示意看他的动作,结果我话没说完,他给我来了一个反关节擒拿,因为他跟着上了两步,而且没停,一瞬间我反应到他是想把我摔在台上,当时一个急眼,依旧是一个八卦掌的回身(可以参考一代宗师里章子怡的叶底藏花)一下子贴在了他的背上,因为身高差不多,而且我也能做到基本的点到为止了,所以没有起脚,只是用左手手肘切住了他的后脑勺,然后用手掌锁了一下他的喉结示意了一下,便把他放开,并拍了拍他的肩膀,如果非用套路里的招式来形容,我只能说是太极里四隅手的“肘”。而后他还偷偷的问我用的是什么,我说就是刚刚教你们的“太极八法”,那时候我还挺开心的,因为我知道他那是服了。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构造,至于说是参考的影视,实是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解释清我的动作,只能以此作为基本形象了。而且我也不是什么高手,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我喜欢武术,喜欢琢磨武术,而且我也希望能用我的亲生体会来向大家阐明,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武术,他没有什么特别玄奇的,有的只是千百年来武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来理解武术,也希望有更多地人加入这个行列,一起弘扬武术文化。
谢谢你能认真的看到这里,看完我的啰嗦,对于你的这种行为,我只能说:“你真是一个有着高级趣味又无聊透顶的人,但是既然你能耐心的看完,我还是爱你的,客官么么哒!!!”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