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文化广场(2) - 桃杏争春 - 面食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桃杏争春 >

第441章文化广场(2)

第441章文化广场(2)除了猜谜,有时也会有指头戏,这是一项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艺术表演了。

指头戏的道具十分简单,一个小木箱,上面铺着红布,就算是戏台,戏台上面搭着顶棚,有彩绸包成房屋的形状,雕梁画栋,青瓦红檐,明窗暗几,重幕叠幔,简直跟古时候大户人家搭得戏台一个模样。

屋后面的墙上挖出两个窟窿,表演者坐在后面的一张椅子上,两只手钻过窟窿伸到台上,每只手上套着一个布偶,食指和拇指拌作布偶的两条胳膊,双手各执一件兵器,或刀或矛,或剑或戟,有时也会赤手空拳,随着鼓乐的响起,便上开始上演两个角色互打的场面。

给指头戏配乐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羊皮鼓等,一般由年纪比较大的男老艺术来奏乐。乐手们大都不修边幅,胡子拉碴,坐着小凳围在指头戏的表演者身后,把二胡或三弦搭在大腿上,旁边放在一大一小两樽硬面羊皮鼓。其中一个人引吭一声呼号,二胡三弦羊皮鼓便吱吱呀呀、噔噔哒哒地响起来,二胡粘滞悠扬,三弦清脆利落,一套鼓点如爆炒豌豆,似雨打窗棱,轻重缓急交加,起伏跌宕丛生,手上不停地敲打着,嘴里还不住地念着唱词。

前面小戏台上两个人偶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抡拳使棒,舞刀弄枪,打得热火朝天,配合着后面咿呀哼哈、抑扬顿挫的唱词儿,其热闹声势真的像是开了一场好戏。有的时候可能是人手不够,拉二胡的还身兼两职,拉上一段儿二胡,然后嘴里唱上一句词儿,手顺势就放下二胡捉起鼓槌,嘣嘣咚咚地敲将起来,动作衔接得不紧不慢,流畅自然,敲到兴处,还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哼起调子,像是用下巴在敲鼓一样。

有指头戏表演时,三四人一组,在广场上散坐着十多组,你演一出,我也演一出,你演一出《三岔口》,我演一出《三盗令》,你演一出《打孟良》,我演一出《打韩昌》,你来《八大锤》,我就《白水滩》,你若《小商河》,我便《雁荡山》,一个个小舞台上刀枪棍棒挥来舞去,一组组鼓乐手敲打弹唱,嘈嘈杂杂热热闹闹,唱擂台戏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看得游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到激烈处忍不住高声叫好,掌声连连。

进行指头戏表演的,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有时甚至有十几岁的孩子,这大概是在培养后继的接班人。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心浮躁,争名逐利,这种很难找到盈利方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日渐面临失传的危机。全国有那么多的影院剧场,前去娱乐消费的人成百上千万,却没有指头戏的一席之地。因此,想找一个心灵手巧,心无杂念,全凭兴趣,不为名利,纯粹为了艺术和文化传承而投身到指头戏中的亲生力量,恐怕出是越来越难了。

至于舞台上,常常会有文化部门举办的文艺汇演,各种风格的舞蹈和演唱轮番上演,成了市民们节假日或晚上休闲的好去处。舞蹈有民族风的,也有街头风的,有浓妆艳抹的,也有素颜出场的,歌曲也是民族通俗种类皆有,流行说唱花样叠出。有时表演人数众多,舞台上空间太小,舞台前的整片空地就都成了舞池。

尤其是如今中国广场舞在民间遍地开花,广大的中老年人也开始舞动起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每天夜色一降,广场上基本就成了广场舞高手们一较高下的舞台。有些时候,电视台或者企业也会在这里做活动,为市民们奉上一场高质量的表演,在这个广告效应空前被重视的时代,娱乐大众眼球的表演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