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凤眼菩提》(4) - 菩提十书 - 林清玄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菩提十书 >

第三十八章《凤眼菩提》(4)

召集有缘人的钟声

让我们回到心灵明净的自我,聆听在我们自性深处声音虽小却明亮动人的钟声吧!《高僧传》里,记载天台智者大师的传记,有一段我特别喜欢。

智者大师有一次做梦,梦见一座岩崖万重的大山,云日半垂在山上,山崖下则临着极深的沧海,海水非常澄澈。有一位僧人在山峰上,伸出手来摇着打招呼,又要挽他上山,正要上山的时候梦却醒了。

智者大师醒来后把梦见的情景告诉弟子,他座下有去过天台山的弟子就说:“这是位于会稽的天台山呀!历代有许多高僧住在那里。”智者于是和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南下,要到夭台山去。

那时,天台山住着一位青州来的高僧定光,他已经在天台山住了四十年,在智者大师抵达天台山的两年前,他就对山里的百姓预告说:“有一位大善知识会来住在本山,你们应该多种豆造酱,编蒲草为席,盖一些新房子来欢迎他。”

后来智者大师果然到了天台山,和定光相见,定光一见面就对他说:

“大善知识,你还记得早年我在山上对你摇手相唤的事吗?”智者感到非常惊异,才知道自己早年的梦不是幻象,而是真实的存在。

那时是陈朝太建七年九月的秋天,当智者大师抵达天台的时候,天台山的山谷响遍了洪亮的钟声,久久不绝,大家都感到非常奇异。定光说:

“这是召集有缘人的钟声呀!”

智者大师于是在天台山住了下来,后来开启了天台宗,成为佛教八大宗之一,智者大师也是使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他在天台山住了二十二年,建造大道场三+六所,在他座下剃度的出家的弟子有一万五千多人。

听过这响满山谷的有缘人的钟声,我们再来看智者大师的两则小故事。他小时候就喜欢到寺院游玩,七岁的时候到寺院,一位师父看他聪明伶俐,就教他念《法华经普门品》,读过一遍,他就会背诵了。

智者大师二十岁受了比丘戒后,往光州大苏山去拜慧思禅师为师。慧思一见到他就知道了宿昔的因缘,对他说:“从前我们一起在灵赞山听世尊讲《法华经》,有这样深的宿缘,所以今天又在这里见面了。”于是对他示现普贤菩萨的道场,指授他修行的要旨。智者经过二十一天入观修行,豁然贯通,定慈圆融,而且证悟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神通。

可见得智者大师的宿缘之深厚,他到天台山时,天地山谷为他鸣钟,实在是极自然的事了。

“有缘人的钟声”是佛教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就是一切成住,一切坏空,无不是因缘的聚散变灭,而在智慧追求的道路上,只有有缘的人才能听见山谷里遍响的钟声,也才能为钟声所召集。

纵使相选应不识

我们现在再来说一个故事。

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生热病,下诏向杜顺问:“联为劳热所苦,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杜顺说:“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小病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唐太宗听从他的建议,下诏大赦天下,病马上就好了。太宗为表彰杜顺,赐号为“‘帝心”。从此,杜顺和沿尚的圣号就闻名于天下了。

虽然杜顺这么伟大,到晚年的时候,还有弟子不能知道他的殊胜。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杜顺听了,也不阻止弟子,而且微笑着准许了他的告假,临行还赠他一首渴:

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

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

弟子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个老人问路说:“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不知要怎么走了?”

老人说:“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终南山,就是高僧杜顺和尚呀!”

弟子听了心头一惊,非同小可,因为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于是兼程赶回终南山。等他赶到终南山时,杜顺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甚至无缘见到师父的最后一面。

这个故事真是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还有一副对联说:“天雨虽广难育无根之草,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都是说明’‘缘分”的重要。

对于缘分的实质或者想象,总是带给我们一种无限奥妙深远的情慷,同时也给人生的浮云聚散带来一些茫然、一点惆怅。

不过,非常确定的一点是,对于无数的人,即使文殊菩萨站在眼前,也不能相识,那是有如盲人看月,月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眼盲的人不能看见罢了!

只可惜世界上有很多人不能珍惜缘的成就、缘的力量,与缘的殊胜。

佛的三种不能

在《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了一则元硅禅师的故事。

元硅禅师在中岳庞坞修行的时候,住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有一天一位戴漂亮帽子穿着华丽衣服的公子来拜访他,这位公子有很多随从,浩浩荡荡到了茅屋前面,称元硅为大师。元硅见他形貌奇伟非常,就问他说:“仁者有何贵事,到老僧的陋室来呢?”

“大师,你认识我吗?”那位公子说。

元硅说:“在我的眼里,佛与众生没有分别,我都同等对待,你是谁又有什么分别呢?”

公子说:“我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可以使人死去,也能让人重活,你怎么可以把我看成和别人一样呢!”

元硅说:“我本来不生,你又怎么使我死呢?我看我的身体与虚空相同,看我和你相同,你如果能毁坏虚空和你自己,才能毁坏我,你能毁坏虚空和你自己吗?我早就是达到不生不灭境界的人了,你尚且不能有不生不灭的境界,何况是令我生死呢?”

岳神听了,知道元硅禅师是得道的高人,立即稽首顶礼拜他为师,并且由禅师授以杀、盗、淫、妄、酒五戒,正式收为弟子。

岳神受了三饭五戒之后,问元硅禅师说:“我的神通和佛比起来怎么样?”

元硅说:“如果把神道说成十能,你有五能五不能,佛则有七能三不能。”

岳神一直自认神通广大,听到禅师所说,惊然避席跪地说:“请师父开示。”

元硅说:“我问你,你能使上帝往东天奔跑?而在西边同时出七个太阳吗?”

“不能。”岳神说。

“那么,你能夺住地上所有的神明吗?你能使五岳连结在一起吗?你能让四大海的海水融合在一起吗?”

“不能。”岳神说。

“这就是你的五种不能。”元硅禅师继续说,‘,我现在来告诉你,佛的三种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

这就是佛的三种不能。但是,定业并不是牢久不可破的,无缘也只是一段时间,并不是永远的……依我所解悟的佛,他并没有什么神通,只是以无心来通达一切的法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佛并不是万能的,他有无限的智慈与能力,却不能灭除每个人自己做下的定业果报;他知道众生都有佛性,究竟了无始劫的因缘,却不能感化教导没有缘分的人;他能度的有情众生是无数最限制的,但却不能把众生全部度尽,因为有许多无缘的众生。

佛的三种不能里,有两种是与缘分有关的,可见缘分乃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佛陀当年在灵普山上讲《妙法莲华经》,现场就有五干人站起来走掉,佛陀的弟子似都很生气,佛陀却一点也不生气地说:“他们是机缘还没有成熟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