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紫色菩提》(30)
心灵的织锦当一个人不知追晰愧,他鱿失去了同情每恶悯;当一个人不知选扦悔。他鱿失去了嘴悠与宽容。
父亲过世的时候,我请佛光山的法师来办佛事,按佛教规矩,在入硷后要做“七七”,就是在四十九大内每隔七天做一次法会,第一次叫“头七”,第二次叫“二七”余此类推,到最后一次叫“七七”做完以后就是功德圆满了。
“做七”是台湾民间极普遍的风俗,它最初的发源是佛教,后来才被道教及民间信仰所采用。为什么要做七呢?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得非常清楚: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牛。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意思是说,人死之后,在四十九天里面尚未受生,随着他生前所造的因在幽冥诸司析辨善恶诸业,由于还没有审定,因此依靠眷属造福的教拔,可以使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或消灭他的罪业,一旦过了四十九天则随业投生,那时所有的救拔都没有着力的地方了。
当然,这四十九天的救拔也有例外,对于大善或大恶的人,他的往生净土或堕入无间地狱都是一发即到。不需要辩论的。对于这样的人,七七日法会仍有意义,给善者多带福惫的资粮,给恶者少受恶报的苦痛。
根据《地藏经》的祀载,我国民间揉合了各地习俗,发展出一套丧礼的仪节,这种仪节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教,自成“个体系:以致使一般人误解佛笋的仪式,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例如,现在民间做七,每请乡间的道士,这些道士很少是真正修道的人,他既非受过正统的道教训练,在人品认格也不能令人敬仰,可是由于死者家属每每感到仿徨,仓促间只好请他们来做法。
做法也罢,一般道士(民间叫司公)相信人死之后先到阴间,四十九天后再到阳间来,所以他们做法的法场就依照想象中的地狱搭成,道士先把死者的亡魂牵到地狱去,绕了阴森森的一圈,最后才用符篆一再催动,再把亡魂从地狱救出来。
一般道士总是会对死者的亲属说:“我现在已经把你的亲人从阴间救出来。”中国民间大抵上只有阴阳两个世界观,无从知道多重复杂的宇宙空间,也只好听信道士的话了―我并没有批评道士的意思,目前台湾也有许多有修行的道士,而且民间的符篆也确有它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阴阳两界也就罢了,民间做七的“牲礼”是最可怕的。每次做七的时候,一定要拜三牲,三牲通常是一个猪头:一只鸡,一条鱼。鸡鱼还是寻常之物,猪头便不寻常,做完七七等于有了七个猪头,按民间习俗,这些猪头不能自己食用,而要送给亲友,这年头有谁敢吃猪头呢?尤其是祭拜过后卫生堪虑的冷猪头。最后总是任其腐败而丢弃了。
这些也有违佛法:一来更造杀业,转增罪缘;二来使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三来使亡魂困于恶因,不得解脱。即使不谈佛法,光是从慈悲、卫生、现代化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合格的。
基于我对民间风俗办理“七巡’的看法,我希望找到一条更合理的佛教方面的观点,在佛光山法务部与法师商议时,特别提到这些。
忏悔最有力最
我问法师:“到底从我们佛教来看,什么是对亡者最有利益和功德的呢?”
法师说:“当然是诵经和拜忏了,诵经是给亡者的神识找到一条可依循的道路。拜忏则是依靠忏悔的力量来减消亡者的业障,更是最有力量的方式。”
“可是”我仍然有一些疑惑,“拜忏是生者的忏悔,亡者怎么能得利呢?”
法师翻开《地藏经》的《利益存亡品》给我看,上面写着:“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意思是如果生者为亡者拜经忏,七分里面有六分为生者自得:只有一分能回向给亡者。
法师说:“一般人认为忏悔是消极的事,其实在我们佛教里,忏悔是积极的。例如你有一块棉布破了,你知道那破的地方,这是反省;如果有了小的忏悔:就如同在棉布上补了新棉布,完好如初;如果是大忏悔、大发愿,就像在棉布上织了锦绣,比原来的新棉布更殊胜。”
因此,我才知道忏悔是有大力量的,便为父亲的佛事排了“般若金刚宝忏“及”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一两次拜忏,并做了两次“三时系念”,每二时忏悔发愿一次。当我在“三时系念”听到第一时的忏悔文时,忍不住泪下如雨:这一段忏悔文是: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一念为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身业则杀盗邪淫;口过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恶则常起贪填、深生痴爱。由兹三业,钩锁妄缘,常妇泊于尘劳,但茫茫于岁月。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像眼耳鼻苦身惫之过衍,应念顿消;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即时清净。”
这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写照吗?尘劳泪旧、岁月茫茫,哪里才是清净的道路呢?
当时我已深信忏悔有大力:但对忏悔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后来在新竹五峰禅寺由会宗师父授在家五戒,想到自己从无始劫来,因为无明所造下的恶业,真是悲不能抑,正如《地藏经》中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态情杀害、窃盗、那淫、妄语,百干罪状。”
处在无始无边的罪业之中,唯一救拔的力最就是忏悔了,先别说来世的利益,就是在当时当刻,我们有一念忏悔之心,顿时身心轻安,因而在许多宗教里,忏悔都是很重要的法门,如果一个宗教竟而不教人忏悔,这样的宗教也就十分可怖了。
我们是不完满的人
佛教里关于忏悔的方法和经典非常的多,并且把忏悔分成三品,在《往生神赞》里说:“忏悔有二品,上中下,全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七品忏悔。中品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样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我想,不管是上品、中品,或下品,能有这样真心的忏悔:都像是在心员上织锦了。
《止观》士说:“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带有积极精神,但是在改变过去的恶,也是在修未来的善。所以,在许多佛经里都提到忏悔的功德。从佛教观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满的,故此强调忏悔。认为真心的忏悔与从未犯过过错的清净是一样的。
《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各无所犯:一者,本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礴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采花违王七佛授决号妙花经》说:“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合地观经》说:“若祝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法句经》说:“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兽。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瞪”,“人前为恶,后止不犯。是绍世间,如月云消。”
《大般涅架经》说:“味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己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在《出暇经》里有一段经文更有意思,“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现畏,畏现不畏。”翻成白话文是:“不知道羞耻是最为羞耻的,知道羞耻的反而不是羞耻;不畏惧悔罪是最可怕的事,知道罪的可怕反而无畏了。”
人为什么会知道忏悔呢?因为知道羞耻、知道无明、知道惭愧,知道了这是不完满的世界,而我们是不完满的人。佛教里认为人间最重要的是“惭愧心,,如果不能惭愧,就不成其为人,而是畜生了。
《大般涅架经》说:“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
《本事经》说:“略有二种白净善法,能护世间。云何为二?谓惭。谓愧。若无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皆成秽杂,猛如牛羊鸡猪狗等,不识父母兄弟姊妹,不识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由有此二白净善法,世间有情,离诸秽杂,非如牛羊鸡猪狗等。了知父母兄弟姊妹,了知轨范亲教导师似导师等。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成就?如是二种最胜第一惭愧白净薯法。”
惭愧与忏悔是人生中极重要的品质,当一个人不知道惭愧,他就失去了同情与悲悯:当一个人不知道忏悔,他就失去了智慧与宽容。因此古来的大法师,他们在署名的时候常写着“惭愧僧”、“苦恼僧”、“忏悔僧”等等,这不仅是自谦之词,而是苦策之句。
我们所处的社会一天天失去了单纯与谦和的品质,一日日以机械化、电脑化、科技化自豪,使人的品质日益像机械或电脑,想是与现代人不知惭愧忏悔有莫大关系,机械是永远不会惭愧的:电脑是永远不会忏悔的!
大蟒蛇与人面疮
佛教有许许多多的忏法,比较著名的有“慈悲忏法”、“水忏法”、“阿弥陀忏法”、“观音忏法”、“法华恬法”、“方等忏法”、“金光明忏法”等等,我们一时也不必知道这么多的忏法,然而其中的“慈悲忏法”和“水忏法”有两个故事非常有趣。
“慈悲坏法”做的坏是“梁皇宝忏”有“忏土”之称。传说这个忏是梁武帝为皇后榔氏所集。都氏驾崩数月,武帝经常追悼她,日夜不乐,有天他听到外面有怪异的声音,探头一看,见到,一条巨蟒在大殿盘桓,赤眼张口看着武帝,武帝大惊,问蛇说:“联的官殿十分森严,不是你们蛇类生长的地方,你可是妖孽,要来害联吗?”
没想到这条蛇竟开口说话:“我乃是你以前的邢氏呀!我生前嫉妒六宫,生性惨毒。常因发怒而损物害人,因此死后投生为蟒蛇。既没有食物可吃,又没有穴洞可住,常受饥窘迫近,在每一片鳞甲里有许多虫啮咬肌肉,好像刀锥,非常痛苦。我因感到皇上平日待我恩重,因此才敢以这样丑的形状来见皇上,向皇上祈求做一些功德来救拔我呀!”
梁武帝听了,痛心感慨,想要进一步问蟒蛇,蟒蛇已经不见了。第c天,武帝集合许多出家人在殿上,向他们说了这件事,并问:“如果要赎罪,哪一样最好?”
志公就对曰“必须虔诚礼佛,忏悔洗涤罪业!”
武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大量搜集佛经,录佛名号,亲自写下忏悔文十卷,为死去的都后忏悔。有一天,他闻到宫室内飘来浓浓的异香,武帝拾头一看,见到一位天人容貌端庄秀丽,对武帝说:“我是蟒蛇的后身,承蒙皇上的功德,得以生在切利天,为了印证此功德,所以化身相见。”
随后般勤拜谢,接着就不见了。
梁武帝所写的忏悔文就称之为《梁皇宝忏》,这是一部大忏,一般较小的道场还做不起来,在为亡员忏悔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梁皇宝忏》的文字非常优美流丽,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阅读。
《水忏法》是《慈悲三昧水忏》的简称,是唐朝的悟达国师所写,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