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紫色菩提》(24)
三生石上旧精魂人的一生像行船,出发、命岸,扔(本性)泛不充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沈随之不同了。
宋朝的大诗人、太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乎法朝,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耳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琢,相下岂是个真实的故事。
原文是文言文,采故事体,文章也浅白,所以并不难懂,我把原文附在下面,加上我自己的分段标点:
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橙居第。禄山陷东都,橙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橙死,悲愤自鳌,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回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日:“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档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答,泽亡而妇乳。二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源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英妥论;
渐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末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球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遮,却回烟掉上理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氛拜谏议大夫,刁戏七竟死寺中,年八十。
一个浪漫的传说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来令人动容。
它的大意是说: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宫、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华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回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
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厌以后洗操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出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赏月吟风的拄事早已过去了;
惭愧让你地这么远来探访我,
我的舟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夹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遏了,
再把船头掉转到理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往哪里去了。
再过二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蜗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便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歹朽的看毒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些正是佛教的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肴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