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四)——禅修》(10)
禅修诸法
修行入门初论
——观照灵魂的隐幽处要想求得内心的安宁,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时刻观照自己。观,即是看,肉眼是有欠缺的,要用心来看;照,即是心如明镜,照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见自己见不到的潜意识,照见灵魂的幽暗处。正如《心经》开示我们的一样,要“照见五蕴皆空”。
从古至今,佛教大贤都要求弟子们时刻观照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觉察自己对于名望的渴求,觉察自己对于金钱的贪婪,觉察自己对于逆境的抗拒,觉察自己比别人殊胜一筹时的傲慢之心,觉察自己不能够明确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原因。当我们不能察觉自己时,我们就变成物的奴隶,变成名的奴隶,变成利的奴隶,变成感情的奴隶。你将永远活在别人的控制当中,别人说你不好,你便暴跳如雷;别人赞美一言,你便沾沾自喜。无法观照自己内心的人是不安的,被动的,往往也是不顺遂的。
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观照。内心不平,就要照见自己的不平,承认自己的不平,然后用智慧的心去开释这种不平。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在世博会做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抱怨非常辛苦。我对他说,此时正是你破茧成蝶的时刻,现在越痛苦,成长就会越快。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困难不曾眷顾于他,而他正是以种种苦难为素材,写成了多部惊世之作。如果你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那么可想而知,你的成长就会非常缓慢,很难有大的飞跃。
佛教教我们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逆境中如何去观照自己的心。这个人说我不好,那个人说我能力不够;别人分明不如我,职位却比我高,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内心的困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许多面,也许只是他优秀的那一面不为你所知而已啊。但是人就只会从自身优越的角度去对比,以自己的优势去对比别人的劣势。要放下你心中自以为最优秀的那个我,开眼去看看这个世界,你会收获许多,也才能够经历“三劫”,获得修行的正果。
大家上过很多课,学过很多知识,但为什么性格依旧一点都没有改变,接人待物、为人处事为什么总是回到原点,没有提升呢?就是缺乏实践。中国传统哲学里提到要“知行结合”,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佛教修行的关键处就是觉察与实践。饿了即食,困了即睡,觉察自己合理的需求,以行动来满足它,这就是学佛。行动应当是有目的的,目标清晰的人,不会被旁生的枝蔓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影响,也就容易快乐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讲一个人从发心一直到成佛,中间要经过所谓“三大阿僧祇劫”。梵文“阿僧祇”就是无数,原意指数目的大;“劫”是时间名,梵语作kalpa,译作长时,意谓长远的时间。“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处指大劫。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为一期,分成三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今天碰到逆境就生起菩提心,想要解脱,明天碰到顺境就忘记了誓言。得了一场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间发现生死无常,就想着明天好好修行,赶紧了脱生死。过了两天身体好了或者创伤平复,看到一切都很顺遂,又把原来的那个愿心忘掉了。所以说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变化和游离不定的过程。
这一阶段修行的门槛叫做“破执”,亦即破除我执。其中有一个过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顶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壶水要烧开,刚开始你要加热,烧到快沸腾的最后关头,这个时候是决定水能否烧开的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决定不退,就度过了忍加行;最后才能爆发出来,就达到世第一加行。这个门槛一旦跨过,精进与所得才不会退转。
这个过程与我们行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从计划开始到付诸行动,到慢慢做成,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理想的状态,中间要经历种种痛苦、艰难、折磨、不顺遂,将要成功之时还往往容易放弃,冲不破忍加行,结果可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修行是艰难的,修到证入初果,或者说见道的那个过程,就要经过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四大加行。突破这四位以后,你以后的修行就能不断地增长,而不会向后退却。在此之后,还要经历两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能修成正果。
空不碍色
——破旧立新的思想
刚才讲过,要成就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要破除我执。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很快就会回到原点。为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会停止,那么所收获的也只是一点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已。比如今天加班就想着加班费是多少,明天做一个项目就想着会不会提升自己的薪水和职位,做每一件事情总想着会得到什么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就没办法以更大的格局和长远的视角来定位自己。
佛学的智慧为什么是人世间最究竟的智慧?因为它要把一切我们所执念的东西都打破。如果你执着于我,我要打破;执着名,名要打破;如果执着情,情要打破;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们说“破旧立新”,这正是因为不破则不立。正如这个房子已经装修成这样,你还想在这个空间里面做成你想要的就很困难;但如果你在心中能够把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无,就能重新设计、想象和定位自己所要的。
在佛教里面这就叫“破立”,——亦即破除原先固有的框架,然后重新去设立和定位出一个崭新的观念。
《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讲到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这也是对西方与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的一种延伸。从基督教的思想来看,人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性本恶,所以要设置很多规矩来限制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么理解的呢?佛教讲人性受阿赖耶识支配的,因而应当是善恶参半的,即包含了善、恶与无记三种属性。
前几天有碰到一个幼儿教育家,他说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家长所固有的设想去看待他,而应该按照孩子的特性来引导他。有的人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最终可以成为教授,但是有一些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成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这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天赋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没有这样的潜能,便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对那些不能成为教授的孩子,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兴趣,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
观照
——由喧嚣走向至静
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世界就展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所以佛学里面有一个思想叫“万法唯识”,如果以阳光的心态去看待,一切都很美,因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以颓废的心态来看待,一切都很消极。
正如《坛经》所记:“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里就强调了心在认识事物时的重要性。
这两天禅修,大家要把握住一点——观照你自己。今天早上的饭不好吃,你会不会抱怨,会不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心想住在这里一点都不好玩,电视也没得看。如果这一种抵触情绪在心中生起来,你就应当去观照自己: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难道物质条件不好就会让我不快乐吗?万物俱有,我就快乐吗?难道我的快乐是受环境好坏的左右吗?为什么我不能在自己内心当中生起一种能左右外物的力量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在的好坏,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别人对我好我也快乐,别人对我不好,我同样会快乐。
修行,其实就是一个由喧嚣走向至静的心路历程。我在工作当中会碰到许多问题,甚至别人会用不可理喻的态度来跟我们碰撞。我们有时被漠视,有时被反对,其实人人都是如此的。对一些人我会很抵触,有一些事情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但我必须去面对。当我抵触的时候,就观照自己:为什么会抵触,为什么会排斥,为什么不能接受呢?不断地与自己内心负面的状态直接对话,你会发现,原来困扰你、让你坐立不安的,竟是你自己的心。那么,原本无法面对的挂碍,一下子就消除了。
昨天我收到一封邮件,有一个著名的主任医生阐述了他临床研究的一些心得。他是在大医院里给医生上课的,等于是医生的医生。他研究癌症有三十多年,就讲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癌细胞?他说,每个人身上每天都有癌细胞出现,癌细胞在我们身上就像种子,我们的身体就像土壤。如果说一粒种子种到土里去,土是干枯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如果土壤的温度、阳光、湿度刚好适合于种子的时候,种子就会成长、裂变,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当你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它地方去的时候,就算把肝切掉,也于事无补。
那么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的身体里面没有癌细胞发育的土壤。那就要保持积极、乐观、阳光、清净的心态。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能乐观地去面对,要聆听身体的讯号:冷了添服;热了就脱掉。那个专家还说,医生没办法百分之百地把我们的病治好,只有三分之一是依靠外力的,三分之一要靠心情,另外三分之一要靠身体的自然调养。他还讲吃补品、做美容实际上没什么用的,因为健康和美是由内而外的。我觉得这跟佛教的思想大体一致。
还有一位医生讲过,一个人如果发了一次很大的脾气,生气所产生出来的有害细胞,要三个月的时间才会消失掉。
人淡如菊
——恬淡是一种智慧
恬淡是一种境界。人在社会上做事,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为了谋一份职业,得到报酬养家糊口;后来又想要实现一些价值。这其中,你有没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境界,能够让它高屋建瓴地指导你的生活,让你明确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就很难有心思去考虑更宽远的事情。所以恬淡,相对于权谋、策算而言,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我经常会观照自己,我的事业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名利,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想法,那就会有很多东西放不下,迈不开。反之,当我觉得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社会,都是有利于众生,我就会毫不犹豫地一步一步坚持下去。我相信,真的、善的、美的——这些正面的能量都会聚拢在你身上,成为你的推动力,推动你向前迈进。
我前天去宁波,有人要建一个高级的禅修养生馆,要我去做他们的负责人,我说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管理它,就推辞了。但是他们的负责人说,什么东西都不用我来管,我只要做一个精神性的指导就行。
这件事说明什么呢?第一,我在他们心目当中不构成威胁,因为我不想控制他们的事业;第二,他们想要搭建一个平台,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此我跟他们讲,只要是行善,只要是有利于别人,我都支持你们,我有多少能力就支持你们多少。将心比心,我们建香海禅寺这个平台,也是普法利生、教人向善的,为什么别人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不去支持呢?
要仔细地想想自己一路走来,中间也犯了无数错误,为什么不让身边的人也经历这样的一种过程,而去提升和成长呢?我身边有很多企业界的人士,我经常跟他们讲,你如果放不下,你身边的人就不能成长,那你就没办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更长远的领域,就会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细微的事。
所以我们要以恬淡的境界和全局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与事业。佛学的思想要求我们打破一切狭小的领域,学会放下,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自我生长出来。这个自我具有大我的思想,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微利,能够恬淡地面对生活,也就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当我们不断地自我观照时就会有新的成长,所以我经常说:“唯学而思,唯思无邪。”
思考是一种沉淀,它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问题;思考是一种态度,它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人淡如菊”的气质。佛教一直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来引导弟子,以此八正为道,方能达到涅槃。
阿拉丁神灯就在你的心中
/论心愿的秘密
你们到寺院里会听到师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是光明、清净、喜乐;寿就是健康。快乐地活着就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就能长寿。所以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祝你正大光明,祝你光寿无量。“阿弥陀佛”也要求我们祝福别人,别人的无量光、无量寿也会回馈到我们身上。所以念阿弥陀佛,其实是一种祝福,是一种问候,是一种真诚的感谢,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融通。
有部电影叫《惊天秘密》,电影主题与佛教的有愿必成有些相似。它说每个人都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当我们把它点燃的时候,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点燃那一盏灯就会跳出一个神,神会跪在你面前说:你是我的主人,你的愿望就是我的使命。这盏灯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不相信自己。实际上人每天醒来,就同时拥有了一盏无所不能的心灯,但我们往往把它放在一边,同时又拼命地去执着另外一些如同浮云的东西。
“你的愿望就是我的使命”。大家到庙里去烧香、许愿、祈福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也就是希望自己、家人及其朋友能够诸事顺遂,——这是向佛表述自己的愿望。相同的,你也向自己的心神许下这样美好的愿望,以使命般的热忱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诸天护法自然会保佑你成功。所谓“心愿”,不都是因心而生的么?恶念不生,则自然一尘不染;心生善念,则自然有正面的能量来帮助你、庇佑你达成愿望。如此这般其修心,自然能够达成“阿弥陀佛”的愿景了。
修行的雅量
/论天赋和平等
内心要丰足、喜乐和清净,得到我不喜,失去我也不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我们就能时刻保持一颗非常平和的心来面对自己那似水流年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