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四)——禅修》(5)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三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四)——禅修》(5)

禅修和难题禅修期间,大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早起来,而且这次参加者很多,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洗漱都不方便;吃的又是那么简单的食物。

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如果那个时候你能够觉察自己:我为什么会不舒服?我为什么在抵触?我的心为什么在排斥?其实这个时候正是觉醒和提升的最好机会。越是在你产生抗拒和恐惧的时候,你就越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每当碰到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超越它,我们就能得到提升。如果任何时候都任由自己惯常的惰性去摆布,你就不会有改变。什么叫修行?这就是修行。

人生种种经验都是一种可贵的体验,你能抱着这种心态生活,就会发现人生中所有的过程,都是一个成长和修行的机会。

有了一个家,别的房子就是多余

如果觉得坐着不舒服,可以换一种姿势,想倒下去靠着墙也行,关键是要放开、放松。身体只有放松了,我们的心才会舒展。如果老是在想我要怎么坐着才能入定,那你的心有一半都被身体绊住了。其实,找到一种舒服惬意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就是禅。

放开,放松,不要紧张。就是要用这样一种精神去感知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要产生抵触、恐惧、不安和难受的心理。

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这一份活着的责任,我们必须要努力,必须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你去面对,那你应该怎样去看待、理解你所面对的这一切,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我这几年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放下”。真的要放下,身体放下,心也要放下。你能放下百分百,你就有百分百的收获;如果只放下百分之十,那你最多只有百分之十的收获。

如果我在吃饭,心里却老想着后面应该讲些什么,后面的事怎么做,那吃这餐饭就像猪八戒吞人参果。心不在这里,你就感受不到这个过程中的滋味。如果我们的心永远恐惧、挂碍、不安,就没办法降服它。

禅修,就是确立主人翁的意识;从现在开始反省谁是生命的主宰。我们能主宰自己吗?我们都希望健康却还是要生病,想睡一个好觉却总是失眠。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晚上睡觉的时候,头脑很清醒,但突然间手脚动不了,喊话也喊不出来。这种经历真的很可怕。老人家会说这是房子里面有一样东西成了精,晚上把你压着了。但现在科学说不是那么回事,是你睡觉的时候姿势不对。或者是仰着睡,把手压在心脏上面;又或者左侧睡,那样心脏也是被压着的,长期处于这些状态,就会有那样的反应。

人有两个我:一个是本自清净的本我,一个是攀缘的小我。我们往往就是被这个小我牵引着,而迷失了本自清净的本我。很多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驱使着我们去违背自己的本心。比如为了显耀,就要赚很多钱,买很大的房子,买很好的车。其实人活在这个世间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吃饱,穿暖,睡好,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折腾多少事情出来?吃要吃鱼翅、鲍鱼,每天都要换口味,最后得了口蹄疫、非典。我有一栋房子,要再买一栋,有两栋我要三栋,最好全国各地都要有我的房产,冬天到海南去住,夏天到北戴河去住。最后那些房子全部让保姆住着,让管家住着。

有个朋友跟我讲,他在香港最好的一个位置花了几千万买了一栋别墅,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还款,不但要上正班,晚上还要加班。两个人每天深更半夜回家,早上天不亮就出门,到头来反倒是保姆在享受那个房子,抱着狗,翘着二郎腿,看着电视。她才是那个房子的主人。你说它真正的主人在做什么?成为那个保姆的奴隶了。

只要我们对生活的真正价值没有理解清楚,就容易成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成为一切流俗的价值观的奴隶。然后不断被驱使着,挣脱不得。很多人都说活着很痛苦,然而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正确的认识。错误的想法会让你黑白颠倒,是非不辨。

有很多课程教我们如何成功,如何抓钱,如何用手段去把别人口袋的钱变成自己的。但学了半天,如果自己不开智慧的话,往往被别人卖了还在给别人数钱。

实际上,当我们把自己内心中的烦恼、不足,以及对待问题的错误认识解读透了,那我们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平常人都在做加法,我有一百万,就认为有一千万等于成功;我有一千万,就认为让它变成一个亿等于成功。

佛教的思想不是这样的,它要求我们做减法,要求我们归零,将内心当中的障碍,包括对物质、名望、地位的欲望,都通通放下。当你真的能放下之后,你身上展现出来的能量会成倍数地增加,类似于乘法。那能量是超乎寻常的。

即使是下雨,太阳也还是在乌云上面

禅修就是训练怎样放下那些多余的负担和纠结。

比如跑步的时候,内心应该只关注这个跑步的过程,告诉自己要全身心地跑完。要成为世界第一,首先要把各种对结果的担忧放下,让自己的身体在一个极致状态下爆发超凡的能量。如果你老是挂碍着名次,挂碍着家人、团队和国家的面子,就会有一个包袱压着你;包袱压到你连跑步到底是迈左脚还是右脚都搞不清楚的时候,第一名肯定不是你的。

以前学打高尔夫球,当我总想着把这个球打出去时,越在乎,就越打不出去。最后老师跟我讲:不要去在乎那个球,把杆举起来,往下直接挥出去,自然那个球就被你打出去了。后来发现真的是这样。

将内心当中的包袱放下,全身心去投入工作,感受那个过程,自然而然结果会很理想。所以生活中时刻要让自己的身心轻安自在,过一种没有任何心理包袱的生活。

禅是什么?禅就是轻松、喜乐、自在、清净,所有你们憧憬的那种理想的人生境界,都可以成为禅。活得自在愉悦,身心充满了喜乐,就是禅。

往下沉的、堕入地狱的东西都是重的。什么是重的?石头、铁块,还有欲望、压力、贪婪、包袱和那种不理性的爱。如果爱是执著、欲望和占有,就很沉重。如果把爱变成喜乐,它就很轻。这里关键还在于你怎么样解读。所以地狱一定在下,因为地狱是重的。重的东西裹紧着我们,障碍着我们,时刻压着我们喘不过气。

而让我们快乐的东西,它就是轻的,是向上的。所以你们要好好把自己身边所有的东西梳理一遍,看一看身上有哪些东西是重的。

很多老人家念佛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经常跟他们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简单到只要将那些让你恐惧、挂碍、不安的东西全部清离出你的内心,把愉悦、轻松、自在、安详、喜乐的东西提起来;那样就算你不念佛最后也能往生西方。而如果把这些沉重的东西天天压在自己身上,即使你天天念佛也不能往生。清净的环境自然吸引清净的人,污浊沉重的场所肯定吸收污浊沉重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吸引力法则。

所以我觉得健康的人生,就是轻松愉悦的活好每一天。我们为什么不轻松愉快地工作,让自己成功;而总是在内心中强加那么多的恐惧和不安,最后让自己失败呢?所以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吸引来的。

像我们经营寺院,如果每来一个人就巴不得他赶紧给我们寺院捐款,那每一个人见到我就会马上逃得远远的。人家干嘛要往寺院捐款啊?那是发自内在的喜悦,愿意跟随寺院弘法的理念去奉献。我经常说,就算再多的资金到我们手上,只是这边转一下,又从另一只手出去了,一双手永远是空空的。所以我们才能心安。

今天刚到十万本香海智慧小册子,课程结束以后你们能搬多少就搬多少,然后分给别人,让更多有缘的人通过些小册子受益。这就是香海禅寺存在的价值,没有任何别的要求。正因为没有那些占有欲,所以我们的出家师父都活得很轻松。你看这里哪一个法师、哪一个义工拉着死尸的脸?没有吧,大家都很开心。正因为大家很开心,所以你们也会很开心地来到这里。

真的,人活着就是那么简单。有一片屋子让自己遮风挡雨;冬天到了有几件衣服可以保暖;每天起来有工作做,有饭吃,这就是幸福。

你能接受一切好的东西到你身上,自然也能坦然地接受一切无常的来临。你头顶的天空每天都很蓝,即使是下雨天,太阳和银河还是在乌云的上面。

过自己的日子,让别人攀比去吧

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他说:师父,别人有车我也想买车;别人都住大房子,我也想买大的房子,但是我就是钱不够,每天都很苦恼。我说:你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较,别人开车,你为什么不能安心骑自行车呢!当你已经有一套房子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收拾得很温馨,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感受生活的真谛呢!只要你一跟人家对比,就永远没个完。今天你有一百平方,别人有五百平方;你有五百平方,别人还有一千平方呢。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买了一套别墅,有三千平方!三千平方是什么概念?就住着三个人。应该放个《聊斋》鬼片给他看看,第二天他就会搬走了。

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想想,有一个大房子,就要雇五六个保姆,雇了保姆又有很多别的事要操心。中国现在还没有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税,只要拥有房子,每年都要交税。房子越大,你就越会成为房奴。像我住一个小房间,每天早上起来花两分钟把它打扫一遍,把昨天弄得很乱的桌子整理一下,这就是简单的生活。人家都说:师父你最奢侈了,住在一个160亩地的大别墅里。我说这是因为寺院要做很多事情,需要这样的平台。我们盖这么多房子,征这么多地,都是为了弘扬禅修文化。不是说我个人有这个欲望,摆阔来显示我多么富有,因为那是给自己添麻烦。欲望就像一堆燃烧的火,不断炙烤着你自己,还会烫伤别人。

我并不是在这里告诉大家什么都不要追求了,不是这样的。大家皈依的时候,我就说过,作为一个佛弟子,除了自己内在的心灵层面要不断去提升,此外你还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所有的人,所以我们皈依要发愿。发什么愿?芸芸的众生我要想办法度化他们;污浊的烦恼我要把它断除;法门无量无边,知识永无止境,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我自己所定的理想的人生目标,要努力去达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你们说佛教的思想消极吗?颓废吗?无作为吗?不是的。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要明白我是谁,在哪里,往哪里去。当你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能力可以展现,不知道未来该向哪个方向迈进。所以无论是面对你的事业还是婚姻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这三句话去套: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只有清楚的了解自己,你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规划自己的人生。

河水任它去,我只在岸边

佛学的思想要求我们正确地解读生活,正确地看待事物,正确地跟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接。当我们不能正确解读生活的时候,就会被事物千差万别的表象所困扰,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位置。那样我们每天都活在游离失落当中。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喜爱的能够永远不变。就像很多人祝福新婚的人要白头偕老,但理想总是会跟现实存在反差。这里就要明白无常的道理。就像这张桌子,刚开始桌面那么漂亮,但是使用当中它会慢慢地变旧,经常被磕磕碰碰,总有一天会整个坏掉。

这种情形,究竟是事物在变化呢,还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在变化呢?关于这一点,佛经里面有记载佛陀跟一个国王的如下对话。

国王:“我六十岁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体都走不动了,死后会往哪里去呢?”

佛陀:“你十年前看到的恒河和现在看到的恒河有什么区别?”

国王:“没什么大不同。”

佛陀:“那二十年前呢?”

国王:“也一样的。”

佛陀:“你最早见到恒河是什么时候?”

国王:“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看过恒河。”

佛陀:“那三岁时候看到的恒河跟你现在六十岁看到的恒河有什么不同?”

国王:“还是一样的。”

佛陀:“你以前看到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你现在看到自己的身体又是怎么样一个状态?”

国王:“那老多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