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11)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一百零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11)

返璞归真

禅者的格局

“格局”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格局”是视野,也是态度,是关于人生的愿景,也是关于宇宙的体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含义不尽相同。“大格局”能够使人宠辱不惊,使人来去适意,使人气吞山河。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现在,就从佛教禅修的智慧中思考企业家如何提升格局。

身处在自己的行业中,每天面对的是实在的事务,营销产品,面对客户。当你对这一切都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时,可能正是忽略了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缺少“惊异”地发现的眼光,而让事业走向惯性运转,走向某种狭小的畛域。

古话说“隔岸观火”,只有将自己的思维保持在比自己更高的彼岸,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东西,使得企业能够良性运转。比如在生产一些生活用品时,有没有想到过,五十年后人们的生活是什么状态?那时候的人想要什么样产品?哪些东西会迅速淘汰,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又是否想过,自己现在的事业所处的境地如何,距离自己的愿景还有多少距离?

以上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禅宗著名的话头:“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若是缺少对未来的思考,缺少远见,就无法把握现在;要是无法把握现在,自然会因为不知身所何处感到迷惘与彷徨;如果身处迷惘而被驱役着制造产品,便会盲目跟风,这样,事业的路就无法久长。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被很多人误认为曲高和寡的禅学思想,正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导着现世生活。禅学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评价自己。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

关于格局,有这样一个故事:楚相晏子有一个管家叫做高僚。他忠心耿耿跟随晏子三年,晏子开除了他。周围人很不解,问晏子:“高僚跟随了你那么久,并没有过失,为什么要开除他呢?”晏子回答说:“是啊,他跟随了我三年。我是一个粗鄙之人,过失良多,而他从来不纠正我。那我要他何用呢?”

反观一下自己。当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时是什么反应?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不给我面子?这个人怎么能这样说我呢?而晏子却认为,一个不肯指出上司过失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良才。这就是你和晏子的格局存在的差异。

唐太宗的几件事至今想起来仍敬佩不已。有一次,一个匈奴人进城遇到唐太宗,用刀子捅伤了他的右臂。皇帝旁边的两个侍卫马上出来抓住了匈奴人,要将他杀掉。唐太宗制止了他们,他按住自己的伤口说:“如果今天杀死他,以后必然会引起汉匈长久之战。”于是释放了那个匈奴人。后来,这个匈奴人为他所用,成了他最贴身的侍卫。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匈奴侍卫三次救太宗于水火。

唐太宗还有一个著名的谏臣叫魏征。魏征早年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充当僚属。他当时审时度势,多次劝谏太子要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可是太子不听,果然,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成为皇帝。唐太宗就问魏征:“你愿不愿意来帮助我成就大业?”魏征不愿意。后来由于受到唐太宗人格魅力的吸引,魏征同意帮助他。唐太宗曾下过一道密旨:无论魏征谏言如何伤人,都不可以处置他。正是因为这样,魏征一生直谏达两百多次,用自己的忠诚与正直帮助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这是因为什么?还是因为格局。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怕别人的意见,真正有思想的人都会在他的身边安放一个与他格格不入的人,以充当他人生的明镜。作为一个企业家,就应该修海纳百川的格局,修心包太虚的心量。具有如此心量的人,不会因为别人开了四个厂自己只开了一个感到不平;也不会因为别人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两旁边感到不舒服。因为心量开阔的人,不会以面子和金钱作为人生的方向。

一个心量开阔的人会注意从生活中向内反思自己的现状,而不会向外去抱怨与责难。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周围的人才会离开?为什么我的家庭不能达到和谐?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但是他不会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而更愿意用自己的修行提升格局,来对治这些烦恼。

学习、思考、观照、觉察,这样的思想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想,用以上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格局,对人生有什么实在的益处呢?

可以这样反问:一味执著于烦恼和妄想,对人生又有什么实在助益呢?既然烦恼和妄想是不好的,就应该时时把自己从琐碎的生活中拔出来,记得仰望星空。因为仰望星空时,是不会执著于那些鸡毛蒜皮蝇头小利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曾经在仰望星空时跌了一跤,被无知的少女所嘲笑:“伟大的哲学家啊,您深知宇宙至理,怎么不知道脚下有水塘呢?”后来,泰勒斯通过夜观天象测明的天气走向,及时种植了橄榄,等到橄榄收获时,赚了大钱。他只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格局高远的人,要做尘世间的事是非常容易的,只是他还有更要紧的事去做,不屑于财富而已。

如果能够瞩目远方,格局就会慢慢提升起来。

一个禅者的格局是不会小的,因为他的心是虚空的,清净的,所以也是无所障碍的,包容的。以这样的一颗禅者之心去经商,无疑如鱼入水,游刃有余。

尽量放松身体,闭上眼睛,万缘放下,心不外驰,观照自己,进入无限宁静的境界,用这样的方法感受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内心。

无限宁静的境界

把自己尽量放松,眼睛闭上,万缘放下,心不外驰,觉察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进入无限宁静的境界。

这就是简单的禅修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只要把禅修的方法嫁接到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案例很多。杭州有个做二手车市场的朋友,在学习了禅修以后,把这种方法带回自己的生活中,每天早上工作前,带领团队做十分钟的禅修。现在他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很多大公司到他那去学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每个禅修者通过向内觉察和观照,都会明白自己究竟怎么做。

还有一个河南的公司总监,身体一直不好,吃药十五年。学习禅修以后,每天坚持打坐三小时,几年以后他竟然停服药物,身体好了起来。禅修使他发生了莫大改变。

佛教行世已经两千余年,它一直通过禅修的诸方法来培育美好的心灵。如果这种方法是不适宜的,必然早就消亡了。

从企业希望得到持久与永恒,我联想到宗教的持久与永恒。宗教凭借什么长存于世呢?那些宗教的祭仪、律法、经典只是传世的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心所产生的净化与陶冶。它指导人们向善,摆脱种种罪愆,回复美好与本然的人性,恪守中道。

培养福德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需要不被物质的表象、眼前的琐事所羁绊。当真正能视富贵为浮云的时候,才会站在更高远的角度上来经营企业,洞察人生。

多少福田,多大格局

企业如果想持久发展下去需要很多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怎么才能吸引进你的企业呢?靠金钱,名位,都是不持久的。一旦别的企业出了更高的价、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怎么能保证你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想方设法留住自己的人才了。他们开始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立读书会,创作宣传平台,做专题讨论等等。这样做都是希望依靠文化来吸引人才。

那么文化的背后又是什么?是企业创立者的人生使命,人生梦想。如果有大的格局,大的梦想,大的愿景,自然会去创造一种持续、永恒的文化氛围。

企业家如何有那么大的格局和愿景呢?这有赖于他积蓄的福德。有多少福德就有多大的价值和使命感。因此,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广种福田,以此提升使命感,以此凝聚人心。

培养这样的福德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需要不被物质的表象、眼前的琐事所羁绊。当真正能视富贵为浮云的时候,才会站在更高远的角度上来经营企业,洞察人生。

这正如一切菩萨在因位时都要发四个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意思是我们想修成正果,必须先度化一切众生。只有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只要有一点能够帮助别人的地方,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人生中的种种挂碍、烦恼,应该想办法去断除,时时不生妄想,安住当下,使心态平和,那么看待问题的高度就会超越一般人。还要学无量法门,成就终极佛道,这就是修行者的大愿景。

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和崇拜观世音菩萨?因为她的愿景很大,教法灵活。她提倡“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你是个农民,她就示现一个农民来度化你;你是个老板,她就示现一个老板来度化你。她总会把自己转化到和你相同的频率度化你,使你不生芥蒂,心悦诚服。

现在很多老板和员工谈话,总是站在老板的角度,很多餐厅的领班也总是站在领班的角度,高高在上训话。这样的管理模式,谁又能真正服从于你?越是三令五申,指手画脚,人才越早离你而去。要和员工沟通,就应该站在对方思考问题的角度上跟他对话。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越是像水和空气那样谦和、柔软,别人就越臣服你,投奔你。真正好的管理,不是申饬,不是中伤,而是德化。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够给予他什么。比方说孩子在看《功夫熊猫》,就应该和他一起去看,而不是关掉电视。看完以后可以启示他:“功夫熊猫是怎么成功的?它为什么可以在那么短时间把武功练得那么好?”教育并非强制,而是因势利导,点燃火焰。

禅修教我们静下来感受周围的一切。没有这些感受的时候,就很容易沦为金钱、名望、地位的奴隶。

有多大的心量,就决定了事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企业的,能够将自己的企业和生命的诉求合一来考量,这个企业就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合一”的境界

禅的思想是空灵、神妙的人间思维,禅的境界是积极自在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放弃自欺、自慢的人生枷锁,禅的方法是教人认识自我。

所以,禅需要轻松,需要放下,需要高远的认识,需要博大的胸怀。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时时都感受禅的境界。这才是修禅所要达到的。

很多做企业的人常常感到非常劳累,不但劳心,而且劳身。每天面对各种来找的人,应付不过来。各级领导来了,要专门出面接见。谁来了都是上帝,谁来了都要打起十分精神应对。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就应该用“行亦禅,坐亦禅”的精神对治它。不管碰到谁,都接受;不管别人用怎样的语言来刺激你,都要用清凉的心对待。如果能够把心修行成这样,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圣人。

有多大的心量,就决定了事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在给印度合一大学上课时,分享了这样一个思想:中国有一首二胡曲《二泉映月》,他的作者阿炳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盲人,原本是一个道教寺庙当家的儿子。他父亲是精通音律的道士,父亲死后,他成为了该寺的大当家。因为交友不慎,流连烟花之地,后来染上恶疾,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他且弹且走,在无锡一带小有名气。后来,两个音乐家机缘巧合,在阿炳逝世以前,抢录到了他的原声琴曲。这个原版的二胡曲和以后所有音乐大家的演奏在意境上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因为阿炳在这首曲子中寄托了他内心至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不可复制的,其精妙处,只有他自己能够领悟。他的琴和情纠结一起,不可剥离。因此,《二泉映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合一”。以这种合一的精神来表现艺术,艺术才能不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