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九)——清心》(6)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九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九)——清心》(6)

修习

佛学到底能不能算作国学呢?这一点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本身和中国的本土哲学、本土宗教差异很大。但是佛学厉害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兼容能力,像一棵仙人掌,在吸收许多中国本土哲学养分的基础上,茁壮地成长起来了。并且,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禅学,也是中国化佛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一般人会把佛学当作一门学问来讲,如果这样认识佛学的话,实际上离佛学的本质已经很远了。佛学的思想,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主要目的就在于改变人、提升人、净化人。所以,学佛一定要以修行实践为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否则,如果光从理论上来理解佛学,那么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会发现它和其他的哲学流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时,可能就觉得似是而非了,佛学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就很难显示出来。

因此,学佛以后要真正通过实践,在自己的身上产生变化。特别是做企业的人,一定要把理论变成实践,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得到受用。有时候,学习了太多的理论以后,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可能会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滔滔不绝,仿佛谁也讲不过,进而产生功高我慢之心。可是如果真的要带兵打仗,可能就一塌糊涂。

先来做一个简单的静心体验。请大家盘腿而做,闭上眼睛,全身尽量放松。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听到鸟鸣,闻到花香,感觉到春风温柔地在脸上拂过。感受到此时此刻万缘放下,得到了大自在。把所有的功名利禄、是非我执、恩怨情仇、纠结恐惧、嗔恨挂碍统统放下,放下,再放下。

现在深深地吸一口气,吸得满满的,憋住四秒钟:一二三四。再慢慢吐出来,将胸部的气吐得光光的,尽量做到呼吸细长缓慢。通过调整呼吸,让身体中不协调的地方协调起来;让紧张的部位得到放松;通过调整呼吸,感觉到原来可以那么自在地活着;通过呼吸,你能够观照到周围的花草树木、阳光雨露、河流空气都是那么清凉、真实、美好。

再深深吸一口气,吸得满满的,憋住四秒钟,慢慢吐出来,将胸部的气吐得光光的,尽量做到呼吸细长缓慢。原本我没有慈悲,原本我爱计较、担心、憎恨、傲慢……这些负面的东西,都离我远去。感觉自己的心像水一样清澈见底,像阳光一样照亮一切,像春天发芽的树木一样绽放,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露出纯洁的面孔。

我原来不能接受,不能容忍,不能原谅的一切现在统统放下。当我放下,心得到彻底释放。当我放下,内心与外境两相合一。当我放下,时刻能够觉知宇宙中的真实、美好。

把上面的动作再做一遍。

我们很少能够闭上眼睛,去看自己的心。很少能够隔绝外界,反观自照。很少凝神独处,去聆听内心的跃动。很少安静下来,去面对自己本来清净的面目。

所以要观照自己,让生命独一无二的立足于天地之间。生命是如此精彩,我为什么一直向外寻找而忽略了它。本来活得那么幸福,为什么不懂得欣赏自己所拥有的,而总是在比较和计较中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所以要觉察自己,反省自己,净化自己,让自己得到具足的自性与实相的圆满。

从现在开始,要欣赏自己;从现在开始,要明白活着的意义;从现在开始,要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的本义。

把双手伸出来,搓热自己的手,然后捂在眼睛上。通过中指压住上眼眶,从里面往外面拉。当压下去的时候,眼睛会有酸麻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你的疲劳暂时得到了释放。重复五六次。

然后,用中指重重地压住下眼眶,缓缓地往外拉。也是重复五六次。

接下来把双手放在头顶,大拇指在眼睛在耳朵中间的地方按压,顺着按,逆着按,交错进行,按二十下。

现在请放松,用双手敲击自己的头。此时,眼睛还是闭着,感觉双手敲击头顶的整个过程。随后,用手捏捏耳朵、搓搓颈部。

大家请站起来,双腿蹲成马步,双手交叉,尽量向上拉伸,同时感觉自己正在被不断拉长的过程。

现在就请快速走动起来,用右手拍自己的左肩,再用左手拍自己的右肩。轮流进行,一共做二十次。一、二、三、四……现在用相同的手法,双手轮流拍自己的腰部,也是做二十次。

大家每天中午结束工作以后如果感觉很累,就可以用以上方法来缓释压力。差不多用二十分钟的时间,精神就能很快恢复过来。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的禅修。禅修不仅是端坐在那里修行,行住坐卧,时时都要禅修。它是通过对自己的观照,展现出生命美好、圆满的一面。开始的时候,可能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才会感觉到这种观照的美好,但是慢慢地,通过不断地修行,能够感到生命实相圆满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如果到最后,能够时刻都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时刻都能够观照到自己的念头与行为,那道行就很高了。

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得到的越多,反而越来越觉得空虚和不满足。外在的追求毁坏了我们清净的根性。

向内观察,认识自己

在生活中,时常容易迷失自己。每天被驱役着工作、生活,眼中只有业绩,只有公司要不断上升的愿望,却经常忘记原本做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难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缺少了这样的反诘的人,经常都会因为不满足而感觉不到幸福。

正如某人想到森林里去摘一朵花供养在花瓶里。走进森林以后发现,森林好美啊,开满了千姿百态的花,成千上万,看都看不过来。这时,他开始发愁,到底要摘哪一朵呢?看看这朵也好,那朵也好,根本没有办法取舍。他越摘越多,可是任凭他再怎么疯狂的摘,森林里的花永远都比手上的花要多,没有摘下来的那一朵永远都要比已经采摘的更美。他感到无能为力了,于是双腿一软,跪下来。此时,有一个老人走到他的面前。他把自己的痛苦告诉了老人。老人说:“花朵本来开在天地之间,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你来这里采花本来的目的也只是想找一朵来供养给佛。可是现在,你的贪欲起来了,摘下了那么多花,即使花是美的,你也从此迷失了自己。一个连自己也不认识的人,礼佛有什么用呢?”

生活中,总是这样不断向外计较、追求,慢慢地会发现,身体的健康失去了,内心的恐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深化了,自己渐渐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来面目。在这种异化的过程中,人性也就迷失了。

这是现代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得到的越多,反而越来越觉得空虚和不满足。外在的追求毁坏了我们清净的根性。

在西方世界,发行最多的译作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老子在不到五千字的著作里反复申述的话题,就是推崇水,推崇人生中婴儿的阶段。他认为婴儿像水一样最为柔软,最为清净。正是因为柔软与清净,因此百兽不咬,百毒不侵。他一再劝人不要有功高我慢之心,要学会谦退自保。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能够功遂身退的人,一定是时时明白自己本有目标之人。既积极地作为,又不贪心、不居功,所以能够在恰当的时候保全自己。

而那些迷失了自己的人,常常会做一些疯狂的事情,到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保全不住。

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时刻认识自己。事业和家庭需要找到平衡,健康与工作也需要找到平衡。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世界中,我们总是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个既定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很少从内在去醒觉自己,也很少对这个世界提出向内的追问。

如果不对于自己的内心进行追问与反思,那么所认识到的、觉察到的东西就太少了。因此,佛学教我们向内观察,明心见性。

那么,这种自觉、反思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对于人生会有什么实际的帮助?

一般人会在成年以后学习各种精深的、晦涩的理论,实际上最根本的却正是一种朴实的思想,就好像现在来归纳什么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无外乎是空气、水、没有受污染的食物和愉快的心情等等。

既不妄作,也不居功

能够醒觉之后,实际上内心所存有的状态,是能够与对外在世界的追求相辅相成的。而要做到相辅相成,首先就要做到内外合一、本末不二。

为什么在市场中,有些产品会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因为这个产品所体现、承载的实际上正是大家内心所希求的东西。有一个集团的老总,他做的是有关农业的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所抱有的思想就是觉得农民赚钱不容易,中国又有那么多农民,所以他总是尽量的利益农民。他所做的就是使农业实现良性循环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和农民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利益的关系。一两年内,就实现了上市。这正是他的心念促进了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净化他的心念。这样,美好的生活就能够自然地展现出来。

与那些能够长期做出业绩的人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所做的事总是能够符合事物自然运行规律。这一点,与佛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两千多年中盛行不衰?也是因为它能够符合宇宙间事物运行的规律。既不妄作,也不居功。即使在中国的封建史中,佛教屡遭磨难,但是它总能够在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以后得到重光。佛教一直坚持不断地在利益众生,因此众生也作为佛教中重要的延续力量,不论遭到怎样的灾祸,总是能够唱诵佛经。甚至越是遇到兵燹或者灾荒,佛教越是能够在痛苦中治愈人们内心的伤痛。佛教的信仰和需求一直根植在人民心目当中,那种向善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信仰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

余秋雨在《西天梵音》一文中写到,他老家的老太太们大字不识,但是绝大多数能够背诵《心经》,三分之一的人能背《金刚经》。她们每天提着袋子去庙里拜佛,并不知道儒家、道家,更不知道心学,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就是为人要多做好事,多利益别人。她们认为自己每做一件好事,都是在给子孙积德。

这些很朴实的道理,却恰恰是现在很多企业家所忽视的。他们终日想的只有公司的盈利或者上市,恰恰忘记了要为子孙积德。为子孙积德实际上也就是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为人处世。稻盛和夫的回忆录中也解读到这种思想,他一再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四种思想:“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些理念其实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师长教育我们的,只是很多人长大以后忘了而已。

一般人会在成年以后学习各种精深的、晦涩的理论,实际上最根本的却正是这种朴实的思想。就好像现在来归纳什么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无外乎是空气、水、没有受污染的食物和愉快的心情等等。

佛教在普法时也是用简单、朴实的思想感染人。比如佛教教人怎样获得快乐,会将其要点归纳为:要有光明心,不生比较心,要安心,要放下执著。

一个长期封闭自己、足不出户的人,突然间打开房门,会看到周围的世界阳光明媚、光彩动人。当打开一个小孔时,可以看到一点外在世界;当打开所有的门窗,见到的外在世界就更加引人入胜。

一只过河的狐狸

如果有人来寺院皈依,在皈依之前,会让他先做一个忏悔。忏悔从前的人生中所起的恶念,所做的错事,要他在念诵忏悔文的时候放下前业,一心皈依。忏悔时这样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就如同基督教洗礼一样,佛教认为,当诚心做完这个忏悔时,便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忏悔完以后,还要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可以把这四种愿力与企业的建设相挂钩。当企业聘用的员工越多,越是能够给他们好的福利和照顾,那么你度化的人就越多,功德也就越大。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如果想要帮助别人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快乐,首先一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古代波斯有这样一个故事:狐狸要过一条河,就问对岸的骆驼,这条河的水深不深。骆驼回答说:“很浅。一般的地方只到小腿,最深也就刚过膝盖。”狐狸想也没想,走下河去。结果还没走到河中心,就被淹死了。

所以,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想要帮助别人,必须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也要像职工学习,甚至向清洁工学习,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最后,还要向自己发的正念、设定的目标去不断努力,最终达到自身所设想的圆满。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大宏愿其实都与做企业的思想不谋而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