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8)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八十二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8)

思维

家族的世泽绵延,企业的兴盛不衰,国家的长治久安,依靠的其实都是内在的信念。内在的信念

《论语》中有子贡问政于孔子的故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故事的意思是:孔子认为政治稳定、天下太平需要依靠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粮食、军事、人民对国家所具有的信心以及国富民强的信念。在这三者中,如果一定要去掉一个,首先舍去的是军事。正像老子所认为的那样,兵器乃是国家的不祥之器,如果使用不当,会招致杀身之祸。而在粮食和民信中,孔子以后者为最重。因为只有民信具足,才能聚集人心,共度危难或共襄盛举。

在最近电影《功夫熊猫》中也可以看出“信念”的重要性。一开始,熊猫又憨又笨,像是沉迷于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一样引人发笑。它除了对于武功的热爱之外,就是一身肥肉和一颗爱做梦的心。当它在偶然的机会成为武林高手候选人时,它的师父感到十分苦恼,不知道怎样训练它。于是,熊猫的师父去问龟仙人怎样才能使熊猫变成真正的高手。龟仙人告诉它,要训练熊猫,首先要有“信念”,要有使它成为武林霸主的信心。于是,它的师父就按照熊猫的特性来训练它,最终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夫熊猫”。

人的信念总是在最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身体吃不消了,所凭借的就是磐石一般的信念,看那些马拉松选手,在最后冲刺时,其实体力已经耗尽,但强大的信念会推动他依然前进,突破最后的距离。做事也一样,当理想的光辉因现实的磨难而消退时,信念却说服我们不要裹足不前,继续前进,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个有信念的人,就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也不会因他人的毁谤而放弃。一个有信念的人就有脊梁,有气节,有坚守。

家族的世泽绵延,企业的兴盛不衰,国家的长治久安,依靠的其实都是内在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想要得到一片树叶,必须要见到整片森林。对于事业和生活,都要有大局意,广阔的视野。惟其如此,才能基业长青。

思维的格局

一个人的成功,至少有80%取决于思维的格局。大家的智力往往相差不是太大,决定人生的幸福、快乐、事业、家庭的,其实是思维。

往往会遇到原地转圈的情况,走进死胡同里绕不出去。这个死胡同是什么?就是我见、我执、我慢、我思、我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自己的做法无可挑剔,所以人生才会处处碰壁,事业才会遇到瓶颈。

我和绿城房产的一些高管关系很好。他们告诉我,以前把市场定位在超级富人的时候,慢慢做下来,政策一变,会遇到很大阻力。这时,就应时而变。做房地产,总应该从人民的需要、中国未来的走向、整个世界的时势等大局来思考。

如果思维总是很狭隘,就会像那个童话一样:蝙蝠觉得自己很优秀,既拥有鸟类的翅膀,又拥有兽类的模样。它觉得应该可以在鸟兽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地位,甚至成为百兽之王。可是,因为它有翅膀,兽类不接受它;因为它长得像小兽,鸟类也不接受它。最后,它处处碰壁,只好单独在夜里飞行。

中国的古话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所以,如果想要得到一片树叶,必须要见到整片森林。对于事业和生活,都要有大局意,广阔的视野。惟其如此,才能基业长青。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只要心打开了,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向平凡的人学习,向天地学习,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树叶学习季节更替的道理。

打开学习的心

为什么人在少年时代成长得最快,像被浇灌的树木一样,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学习力是最强的,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最为迫切。

人可以学习的对象有很多很多:向书本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向平凡的人学习,向天地学习,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树叶学习季节更替的道理。从四季的更替中,可以了解生老病死的规律,了解生住异灭的过程。当企业到达一定的顶峰后,就会有一个趋于平稳或下落的过程,等下落到低谷的时候又会上升。这就是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只要心打开了,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不断地学习。做领导的如果不学习,而后生晚辈一直在学习,他们会很快超越你,取代你,让你失去安身立命之所。

正因为学习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不大的寺院也专门开设了书院,每年购买十几万册图书,编印几十万册书进行流通。每一间厢房里至少有十本书供客人阅读,还专门成立了读书会和青年会,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益处。大家手上拿的小册子,我们每年印量在九十万册之多,每期《香海禅心》杂志里也有好书推荐栏目。尽管我们现在承受着建设寺院的压力,但还是会用五分之一的收入投入到文化建设上。以后寺院发展了,将专门建一座楼来做为图书馆,购买各个方面的书籍,以方便大家学习。

不纵欲、不为恶、不做为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够积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谐、安康、幸福。

不可逾越的规则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戒律很多,很严格。有二百五十戒和五百戒的说法。有的戒律甚至每走一步路,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持咒念一句阿弥陀佛。因为我们每喝一口水都可能伤害到微小的生命,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踩死蚂蚁。人们认为,这样的戒律很琐碎,很麻烦。

但事实上,谁在世界上生存不必遵守一定的规则呢?即使是在饥荒或逃难过程中,也总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做企业也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双汇集团是一个大型的食品企业,但是因为使用瘦肉精,几乎一夜之间就倒闭了。之前的三鹿集团也一样。他们的失败告诉我们,做企业一定要有正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绝对不能做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要知道,保护别人的生命,也就是保护自己。

为什么要主张过有节制的生活呢?这个所谓“节制”,就是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来生存。比如人体器官都有各自的排毒时间,晚11点到1点是免疫系统排毒时间,凌晨1点到3点是胆排毒时间,等等,如果错过这些时间不好好休息,过日夜颠倒的生活,身体就会出问题。老子所说的“去奢,去甚,去泰”,也就是这个意思。不纵欲、不为恶、不做为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够积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谐、安康、幸福。

世间的一切事物想要长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无法保全自己。企业管理也一样,所有使企业可能夭亡和衰败的举动,都必须远离,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

信守内心的悲悯

企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盈利机构。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中,企业需要像学校一样地精进与提升;需要像军队一样地服从和遵守;要像家庭一样地凝聚和温暖;需要像宗教一样地持久和永恒。

既然如此,不妨思考,为什么佛教能够历经多番变迁、兴衰,而传承至今呢?这种传承的持久性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是一种有益的借鉴?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即使是在历史上反佛、灭佛的时期,统治者依然无法阻止僧人们内持梵行,也无法完全消除一部《金刚经》在普通人心灵上的影响。这是因为,佛教深深地把佛法与佛格种在了人的心灵之中,人们知道这是好的,对他们身体、心灵有利,因此,便不能被打倒和消灭。

佛教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佛教的创始者因怎样的初衷而创立了它?释迦牟尼在世时,从没想过自己要创立一个宗教或一个组织,更不会想到自己的思想会持续到今天,影响遍及整个世界。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个要继承大统的王子,他父亲为了使他沉湎于人间生活,曾为他建造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其中美女、美食、珍奇古玩无数。但是传说当释迦牟尼外出游玩时,曾出东南西北四门,见生老病死四苦,继而发愿要远离尘世,求得究竟的解脱。他离开皇宫以后,曾向当时的许多大德学习解脱的法门,结果发现他们的法门都不究竟,于是决定自己修行,经过一段时间苦修,终于在四月初八日得到大成。当他大彻大悟之后,想把自己悟到的无上妙法传授给更多人,使他们也获得解脱,他的第一次说法,就称作“初转法轮”。此后随着传法的影响越来越大,就需要有场所、制度、规范等,在这个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原始的寺庙和僧伽制度。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戒律非常严格,甚至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些戒律在当时是简单而自然的。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邪、不饮酒。不杀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杀人,杀人必判刑;再如不偷盗,如果偷盗一定的财物,必然被法律制裁。这种达到受制裁程度的罪行就是犯了佛教的性戒,也就是根本戒。妄语,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久后必遭报应;淫邪,有违伦常、破坏家庭,犯戒得恶果;而饮酒,则会损害人的性灵与夙慧,使人迷醉颠倒,猖狂乱语而惹祸上身。因此,佛教强调这五种基本戒律。

古代原来没有酒戒。传说有一个比丘,有一次喝了酒,因为没有下酒菜,就去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偷了一只鸡,犯了偷盗戒;杀而食之,犯了杀生戒。第二天,村里的农妇过来问他有没有见过她所养的鸡。他说,没有。又犯了妄语戒。因为宿醉未醒,他被农妇的美貌所迷,起了色心,因此破了淫邪戒。可见,酒戒一破,其他的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破了。因此,佛教教人要守持酒戒。

佛教最初的戒律都是当时的僧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保持慧命的方法,凡有害于生命和灵性的,就定为戒条,久而久之便传承了下来。佛教的思想,必有其缘起,它是非常人性的,而非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有人认为佛教守杀生戒,并且延伸到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不伤害,很迂腐。但是佛教正是以这种不杀生的态度,来信守内心的悲悯。比如水中莲花亭亭净植,如果我们一定要去采摘它们、破坏它们,就违背了悲悯之心。

佛教所有的理论和思想都来自于事物想要长久的规律。世间的一切事物想要长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无法保全自己。企业管理也一样,所有使企业可能夭亡和衰败的举动,都必须远离,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

学得再多,如果福德不够的话,也是一样赚不到钱的。

捕鸟师

有一个捕鸟师,白天把网撒在森林的各个角落里。别人见到了,就对他说:你看,这些鸟分明都是向着同一个方向飞的,你在各处撒网有什么用呢?捕鸟师说:“这些鸟在白天的时候的确向同一方向飞,但是一到傍晚,又向着各自的方向回家,这就是‘飞鸟食尽各投林’。到时候,我的网就起作用了。”这就说明,在追求共性之外,每一个个体还要追求自己的个性。正是这种独特的东西,使得人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

我曾经和企业界的朋友分享过一个理念: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得好,需要有人才。人才因何而来呢?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软实力文化。而企业文化背后又是什么呢?应该是企业创始人的人生使命。他的自我定位,他的努力方向,促使这样一种文化产生。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这样一种使命,什么样的人能够完成这样一种价值呢?有福德的人。

有人经常会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学营销,学管理,学礼仪等等。但这些还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如果不把自己提高到道的层面上,术的东西学得越多,就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秦朝的丞相李斯是战国末期大哲学家荀子的学生。他的学问很好,写过《谏逐客书》,可以说文采斐然。但是他的德行不够,因为嫉妒韩非子,甚至杀死这位同门。李斯后来得到了报应,他自己也被处以极刑。在临刑之前,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复可得乎?”他在临死之前幡然悔悟,知道人生的追求可以不是名利,而仅仅是最简单而自由的生命体验。可惜他领悟得太晚了。做为一个人,比建功立业更加重要的,就是培德。

西方的一个学者说过:不要让你的技巧超过德行。我当时听到这句话,足足呆了三分钟。技巧是小聪明,是权谋之术,就像魔术一样,饶是再鲜亮动人,也终有被拆穿的一天。而真正想让企业长久,一定要注意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德行是什么?是符合天地大道的原理,是正大光明的心性,是人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只有符合天地大道、正大光明的事物,才能够长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己修身、淡泊明志、顺其自然、执两用中等理念都是我非常赞同的。这些简单的语言含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可以作为人生的信条来自我勉励。中国有“正则通,通则达”的思想,就是要人们在行事时做到厚德载物。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让更多人受益,企业想要长久发展,这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讨论培训课程,当时在场的一位女士一下子点醒了我,她说:“学得再多,如果福德不够的话,也是一样赚不到钱的。”这句话虽然有一点儿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它正说明了万事万物向道而生的必然性。

只有将内心腾空,才能装进一切;只有将万缘放下,连放下这个概念也放下,才能够拿起一切。否则,我们的境界总是有限。

地窖中的沉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