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10)
逆增上缘
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朋友;要获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敌人是什么?就是逆增上缘。这种缘分其实是非常宝贵的。守望未来
很多人为什么要来寺院禅修呢?
因为世俗中多纷扰,多执著,多恶业,来寺院求清净、求解脱……这种想法代表了他追求理想生活的决心,代表迈出了追求实相圆满的第一步,当然是好的。
但是,禅修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烦恼来自哪里,就要到哪里去对治它;嗔怒起于何时,就要在此时看住它。菩萨就是这样,他们在红尘中修行,于金玉之前不起贪念,生死之前不起妄执,时时处处,都能展现出喜乐的状态。这才是我们禅修的终极目标。
人常常抵触一些事情,比如今天不想上班,或者不想出差,但又不得不做,这时会陷入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况,是继续抵触还是选择接受下来?我建议敞开自己的心,转变一个思维向度,把事情接受下来,而不要在抵触它们的同时,使心长期处于纠结、扭曲的状态。
人的习惯是无量劫积累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比如都喜欢安逸,喜欢偷懒,喜欢不变,喜欢享受,诸如此类很难改变。但是一旦开始了禅修,就应该把禅修的习惯带回生活中,在一点一滴中体会,在一朝一夕中坚持修行。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生活,观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即使在拖地时,也喜乐地觉察自己,把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上,这时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所面对的对象,都将有巨大改变。
人生是由许多过程组成。很多人相信有临终回忆,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许多事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驶过,一个个类似于断片的回想,构成了人自以为长久的一生。但是应该领悟,既然人生只是一个过程,那么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安住于当下的人不仅没有回忆,也没有未来。难道你希望自己最终的回忆中只有浑浑噩噩、犹豫徘徊、消磨时光吗?
因此,禅修要专注当下。以当下为基点,守望未来。
在生活中,不仅放逸行止、驰目远方是需要修正的行为,对于有局限的、狭仄的心量修正也是非常重要。许多人以我为思考问题的中心,以自我为衡量是非的法度,因而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他们认为这样就实现了自己,获得了利益。实际上,不注重团队,只注重自我;不注重客户的利益,只注重本公司,这些狭隘的思维方式会使人陷入事业之囹圄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事业总停步不前,总不能够做大做强呢?我会问他:“你的心量是否打开了?”因为只有当心无限大的时候,事业才能发展起来。
人们固有的思维其实来源于固有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人们追求恒定,不希望改变的心理。昨天我喝了牛奶,就希望今天、明天继续喝牛奶。而实际上,人的身体需求是多样的,它要求我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更新自己的习惯。如果某个人坚持吃某一种东西,经年累月,身上会产生相应的病况;如果想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是必要的。虽然改变的过程痛苦,但一旦改变过来,健康会有很大变化。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道理,如果哪个人给自己的感觉最不舒服,就应该去接近他,与他磨合。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学会包容、理解、接受,一旦学会了这些,人生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观音菩萨救苦寻声哪里有难就出现在哪里?因为她消除了分别心,所以不会仇富,也不会疾恶。她不拣择度化的对象,只要对方求助就会去度化他;而且按照不同的对象,变化出不同的法身来。可以想见,菩萨在修成正果以前,一定也遇到千姿百态的世人,一定也有喜欢的、不喜欢的。但是在修行中,这些分别渐渐消失了,就是因为包容、理解、接受的缘故。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朋友;要获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敌人。敌人是什么?就是逆增上缘。这种缘分其实是非常宝贵的。在确定一个敌人之前,最好先衡量一下,这个人是全民公敌呢,还是仅仅只是我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应该要看清,许多过节、敌意其实是由自己造成的,也应该由自己来打开。
心量一旦打开,不再受到有限格局的束缚,则一切是非烦恼、偏见我执,皆能消泯。这就是在生活中需要修行的地方。
如果来到这个世间,不从灵性上提升自己、修证自己,就如同枉来一遭,两手空空归去。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总结,灵性就会得到不断增长。
恒河的变迁
为什么说在佛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是圆满的,而在众生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是污浊的呢?因为对于世界的观照,正是内心的镜像,心如何,则世界如何。
基于以上的观念,禅修主张向内修行,修佛,实际上是修心。也是因此,佛学被称为“内学”。它要求“明心见性”,要求了悟“自性”。
佛陀从前问弟子:“你七八岁时见到恒河是什么样的?”弟子说:“与现在没什么两样。”佛陀又问:“那你想象一下,你七八十岁的时候,恒河又是什么样子?弟子说:“恐怕还是这个样子。”
弟子的回答符合一般人常识,也是真心回答。因为与恒河比较起来,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恒河的运动生灭过程比人的个体生灭要漫长得多。所以,它看起来似乎不变。但通过常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运动生灭的。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更替,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地壳的产生,地球也不会毁灭。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恒河作为色法之一,怎么会不动呢?一定也是有生有灭、流动不居的。如果不能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一直流于表象的层面。就真的像佛陀开示他弟子的一样:“如果你看不见恒河的变化,那么年岁的增长便是徒然衰老、走向死亡,而你的灵觉并没有得到增长。”
佛陀通过这段话开示众生,如果来到这个世间,不从灵性上提升自己、修证自己,就如同枉来一遭,两手空空归去。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智慧的追求者,如果每天都在生活中思考、总结,灵性就会得到不断增长。
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看了很多书,到头来还是书归书,他归他?作者是作者,读者是读者?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应该用作者的每一句话来观照自己,追问自己:“我有没有起过那样的念头?有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做?”如果不能这样思考,读书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益处?仅仅了解某人的思想、做法,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那么读书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
这样的人我见过很多,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到头来书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任何改变。而另一些人,会因为一个偶然听到的故事、一句话,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原有的轨迹发生巨大变化。这是因为后者把听到的话落实到生活中,不断地冲击和实践,因而从这一句话中收获了至多的益处。这才是有善根的人,有智慧的人。
禅修,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使心灵在安静平和中去欣赏生活,包容接纳一切。也即是让自己的心在禅修中与身体共存、对接,这时就可以从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中寻找到快乐。
因此,对于生活的每一种状态,要学会接纳。仓央嘉措的那首著名的诗中所唱:“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爱恨情仇,不管你在意或者不在意,拒斥或者逃避,它们总是住在那里,生而在此。
其实,幸福和光明时时笼罩在任何一个人身边,但是许多人往往只见到黑暗和污浊,认为光明远离了他,这是不正确的知见。就像把窗帘都拉起来,屋里面一片漆黑,这时候你说光明远离了吗?它不是还在你的近旁吗?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把它遮蔽了起来,眼睛见不到它而已。
光明、幸福、理想、快乐的人生实际上都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从不缺席,只留待智慧的眼去发现、照见而已。
对待生活中的不顺遂,应该要学会转向,学会积极地面对,学会放下陈见,学会洞见真理。之所以一再觉得别人不好,是因为用自己为尺度在世间生存。当一只手时空空如也,发不出声响。但是加入另外一只手时,便可以拍击出掌声。掌声不是由哪一只手发出的,因此应该善于从自己的一面来觉知所谓的挫折与过失,而不应总是手执利剑,挥戈他向。应当时常提醒自己:“人责人,天翻地覆;人赞人,天清月明。”
禅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气时及时觉知内心的嗔火燃烧起来,看住那个刹那,看住自己的嗔火,随时调息,随时修正。
因果皆自修。今天种什么因,明天就得什么果。
无量之驴
世上的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而消失。这是宇宙运行、万物生灭的一个基本规律。
佛教有三世因果偈: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因果皆自修。今天种什么因,明天就得什么果。
有一个男孩子对我说,他谈了七八年的女友突然提出分手,觉得很难过。我问他:“为什么那个女孩子要和你分手呢?”他说,她以前也婉转提过多次,关于他的一些缺点无法接受。但是他一直没有注意,直到女孩子提出分手,才觉得十分懊悔。这也是因果的缘故,一件事的结果在产生以前有段量变过程,如果不能够在量变当中及时扭转,等到质变一旦发生,再想挽回就很困难。我告诉他:“如果真想扭转分手的结局,想挽回那个女孩子,你今天开始就要种好因,敞开心扉,把所有的心里话说给她听,并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佛教告诉世人因果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基本规律。如果肚子饿了,是由于之前没有吃饱造成的,要想改变这个事实,就要靠现在自己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别人不可能帮你完成。别人吃了饭,你没有吃,也一样还是饿。就是说要得到什么果,都要依靠自己种下前因,不能妄想依靠别人来完成。
在生活中,要想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人际关系和谐,都要学会种善因。试想,总是在家庭中唠叨、抱怨、争吵,能获得幸福吗?家庭能温暖吗?只有在家庭中投入多少和谐、美满的因子,才有可能收获所预想的幸福。
活着要弄清自己人生的大方向,要知道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在不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碌碌营营地追求,即使得到了很多,也是不会满足的。赚钱本来是为了过得更加轻松快乐,但是往往在赚钱的过程中人们容易迷失自己,将金钱作为生存的目的,这样会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夫妻不和、兄弟反目、朋友断交,多是因为金钱作怪。这样值得吗?当回想观照,是不是因为错把手段当成目的而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快乐呢?
《知道》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农场主养了一头驴。驴辛辛苦苦地拉磨,十年如一日,使它的主人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和票子。当这些都具足的时候,农场主就觉得这头驴是最大的功臣,应该让它早点退休,让它也看看阳光,尝尝青草,过舒适的生活。就把驴从磨坊里拉出来,拴在外面的一棵大树上,让它吃草。哪知道他刚把驴拴好,驴就又开始围着大树转啊转。他又解开绳子,让驴来到野外的草地上,可是驴又马上跑回了磨坊,继续埋头拉磨,一刻不停。仔细想想,那些只会工作的人,那些不断向外追求的人,和这头驴是不是很像呢?
还有另一些人,也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本来的自己。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一些吝啬鬼的形象,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死魂灵》当中就集中刻画了数个超级吝啬鬼。他们都不缺少金钱,而是缺少人性。艺术实际上是来源于生活。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一个私企的老板居然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宿舍里安排了将近十对夫妻同住,自己却拥有好几幢别墅,好几台逾千万的跑车。依靠这样的方式聚敛而来的钱财,即使再多,想必也不能够得到多少快乐吧。与其让这些职工诅咒自己,毁坏福德,为什么不多给予他们一些东西呢?要知道,只有无量的付出,才能广种福田。
一个能成就大业的人,不会在小的事情上斤斤计较。他们懂得不断地付出,会把身边的人扶持起来,后来他身边的人就成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
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越淡越好;让自己付出、奉献的心越浓厚越好。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摄”是佛教中教导众生必须要遵守四条原则,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用这四种方法来引导众生的生活。
什么是布施?佛教认为,布施绝不仅仅是予人钱财。佛陀有次在路上遇到一个仆人。那人问他:“我很贫穷,但很想做大事业,应该怎么才可以呢?”佛陀说:“你要学会布施。”仆人不解:“我一无所有,用什么来布施?”佛陀开示道:“当你跟我说话,可以用温柔的语调来布施;你与人相见,可以用微笑来布施;你身强体健,遇到老弱病残者,可以用自己的力气来布施,帮助他们提携重物。一切念想行为,都可以布施。如果能够做到时刻布施,你的成就自然就来了。”
很多人喜欢在火车上抢座位坐,实际上这个位子不是自己的,而是留给最需要的人。这个社会是一个团体,不要认为哪个地方是自己买下来的,哪样东西是自己所拥有的,这种想法不正确。
上次去日本,让我很有感触的一幕就是无论在哪个公共场所,只要有一点别人剩下的垃圾,日本的国民都会连同自己所带来的垃圾一起处理掉,大家都自觉这样做,所以那里的环境非常干净。有一个日本的民众,身上带着很多东西,在扔垃圾的时候没有注意,就把垃圾扔在了桶外,瓜子壳散了一地。这时他非常紧张,马上蹲下来一个一个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一幕,真的很让我感动。这就是一种功德。
布施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试想如果那些做企业的人总是偷税漏税,不愿意布施,是不是会影响举国计民生?
如果有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而你有一千万的跑车,还敢开出去吗?你敢住在一千平方米的房子里吗?所以当我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别人很穷的时候,就要想尽办法来帮助别人,这样生活才能过得安心,社会也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