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六)——观照》(9)
人生正能量消除怨念
佛教里面讲到如何消除怨恨时,首先要你明白的是:什么是怨恨,以及怨恨是怎样产生的。仔细想一想,怨恨的对象就是一个与我们观念不同或立场有别、且又存在利益冲突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因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时刻与“我”保持一致。编者),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我们,然后我的情绪就会产生,把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定位成我最大的敌人,时刻想报复他、伤害他。或者看到他受到挫折、遇到尴尬,我们则会感到欣悦。
在怨恨产生时,似乎只有使“敌人”受挫,我们才能感到怨恨消除。这就是怨恨惯常出现的面目。它开始于伤害,又告结于另一个伤害,再以这个伤害为起点,滚起雪球来,一直不断地相互伤害下去。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是台湾慈济功德会,创办人是证严法师。法师有一个弟弟被人家杀死了,按照法律会枪毙凶手。证严法师拉着她母亲到凶手那家人去,跟母亲讲,一个母亲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们可不可以让另一个母亲不要失去她的孩子,因为他并不是故意的。你想想看,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也只有这样的胸怀才可以泯除生死仇恨。
我们每天走在路上踩死了多少蚂蚁每天上餐馆点了多少生猛海鲜,有很多众生可能因为我们的一念死在我们的足下、刀下。如果它们都要跟我们一样想着要复仇,那你说我们猴年马月才能偿还债务?——永远没有止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颗同理的心,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在人生当中找到喜乐。当自己失去喜乐的时候,其实怨恨所伤害到的是你自己。它使你的人性扭曲,让你的身体产生毒素。
观音菩萨有个愿望叫“与乐拔苦”,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别人痛苦就要当作自己的痛苦;别人跟我们没有缘分,我们就要想尽办法结上善缘。正因如此,观音菩萨有那么多人供奉他、礼拜他。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以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去面对生命,想一想,何愁有什么事情会做不成?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吃亏是福”。
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难放下那一份执着,很难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会从更大、更高、更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就会陷入到窠臼里走不出来。
学佛就要学会放下一切,包括好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当我们站在一米两米高的地方来看这个世界,那这个房子那个杂草都会把我们的视线挡住。你如果站在屋顶,这些东西还能影响你吗。再高一点,如果站在外太空又会怎样呢?在地球上我们认为珠穆朗玛峰高可冲上,在外太空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的眼界,就看你的高度。如果站的低,什么都会成为你的障碍,所以我们才会被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所困扰。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眼界和认识远远超越物质世界的高度,那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人间的种种而忽喜忽忧。
一般人惯用加法,越多越好,越多说明成就越大。佛教的思想要求我们用减法,我们的财富会增加,但是我们的心要用减法,直到减到零、减到空。当任何东西在你面前都归零、归空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的力量会乘以倍数地增加。
请记住这句话:当我们对面对财富,不是用贪婪、占有的心态去看待它的时候,你就会充满智慧,你就知道你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人受用和喜欢,有超出他们预期的价值,那你的生意能不好吗?可是我们往往首先考虑降低成本,然后考虑如何让员工跟牛马一样彻夜加工,员工短时间离岗,或者做事不够认真,就要扣他工资和奖金,用很多方法去惩罚他。你们看看,这个企业最后会走到哪条道上?
如果贪图名利,每天就会像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一样,笑着去迎合大众,迎合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如果我贪名,就成为名的奴隶;如果贪钱,就成为金钱的狗。多么可怕,你一天到晚追求这些东西,就会迷失自己,其实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不能活出自己,就会被别人左右,被这个世间的名利所左右。
因为怨恨,最后会报到你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何消除我们的怨恨,就是要从原先看待问题狭隘的角度解脱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世界万事万物的角度去看待,你就发现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你就不会有执着,不会放不下,不会解不开了。
苦难就像利剑,而你可以把它变成花朵
解脱生死,就是解脱人生的困扰。
佛陀原本是王子,他之所以出家,是因为看透了世间的生老病死。年轻时我们很少去想哪一天自己会老,哪一天会死掉。
世间的痛苦什么?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给你一个窝窝头,这可能是你一生当中吃到最美味的东西;而等你吃十个八个的时候,又会撑得难受。
痛苦和快乐都是相对的。所以人生没有至乐之道,我们只有不断地换环境,不断地刺激感官,才能找到一点快乐。所以佛陀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
你应当对当下的处境充满感恩之心。如果心不平衡,就是让自己活在饥饿里面。饥饿是什么?就是佛教里面讲的饿鬼。
你现在虽然是一个人样,但如果此时此刻你贪婪之心没有满足,你就永远是饿鬼。一年有十万块收入,还想着别人有二十万,这时你就永远活在饥饿的状态里,得不到幸福。因为那种人不会满足,不会在知足而喜乐的当下生活。
大家有没有满足于现状?有没有用心用力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呢?有没有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家人、你的公司、你的属下、你的老板,感恩你身边每一个给你工作、给你做饭吃、给你扫地、给你种菜的人?
我们能这样时时感恩吗,能感恩你就能得到喜乐,能感恩你就能知足于当下,能感恩你在工作中就会找到无限的快乐。每天笑呵呵地活着,即使病了,你也感恩这个病痛是来考验我的。
佛教里面讲如何让自己解脱,要从当下做起,不要去寻求很玄妙的东西,当下你可以让自己解脱。解脱什么?就是得到清净的心,对万事万物充满喜乐。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困扰,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喜乐的心,总是在分别、在执着、在挑剔,在种种问题当中找不到顺畅的心态。
最好的管理,就是管理者有一颗欣赏的心:欣赏这个人很乐观,就让他去接待客人;欣赏这个人做事很细心,就让他去管财务;欣赏这个人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就让他去做销售。把每一个人都安放到最适合他的位置,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向外攀求和计较,就永远找不到快乐。
很多小姑娘问我,师父,如何去找男朋友?我说你喜欢就好,不要按照你的想象去挑剔对方:要有多高、要有多富,要有多帅。你如果坚持这个外化的标准,很多问题就会隐藏着,说不定你会找到一只中山狼都说不定。
我们搞活动的时候,有一个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怎么看都像毛泽东,仔细跟他交谈一下,发现思想差得太远。
要让自己得到解脱,就要有一颗欣赏的心,当你去欣赏别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美丽和动人的地方;如果用一颗挑剔的心去看待别人,再完美的人站在你面前,也会有一大堆问题。我们要欣赏别人,我们要欣赏生活,我们要欣赏世界,我们要欣赏一切的一切。
佛教里面讲到的解脱首先是观念的解脱,把我们内心当中对物质世界的那一份苛刻之心解脱出来,从小我之心解脱出来。当你这份心解脱了,放下了,打开了,你就发现一切问题展现在你面前,你都能接受它,没什么大不了。
所以能不能解脱不是别人能给我们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内心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真的,极乐世界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而地狱和饿鬼也在我们身边。你选择极乐世界就可以远离地狱,你选择喜乐的人生、知足的人生,你就会远离饿鬼。
实际上人的智商都差不了多少,除非极个别由畜生转过来的那种人,木疙瘩一样,实在说不通之外。唯一不同的就是思维方式,有的人看问题就是一根筋,不会换个角度去思考,不会从多方面去理解。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内心当中对事物片面的认识打开。如果只从自己习惯的一面去认识事物,就会产生很多错误,总认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摸到的、嘴巴所尝到的、鼻子所嗅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很大,容易发生摩擦,所以明智的就会“求同存异”,在差异中求得生存,而不会去强求别人要和你的看法完全一致。
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天比地球大一点而已,海的尽头就是万丈深渊。靠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认识无限的世界,是没办法做到的。既然没有办法做到,我们为什么要一味地去找第一因呢?是鸡蛋孵化成鸡,还是鸡生鸡蛋?
就像佛陀说过的一个比喻,一个人突然间被一支毒箭射中,旁边的人要把箭拔出来。他说等等,找找看这个箭是哪里射过来的,这个箭是什么东西造的,别人为什么要射我?等他把原因找清楚的时候,人也死掉了。
佛教一直强调不要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第一因,这根本不重要。一切现象其实就是生死的循环,这边死掉,那边生起来,此起彼伏,轮回不息。
重要的是当下,重要的是你现在的心态,重要的是如何以喜乐的心去欣赏你眼前所碰到的所有的人、事、物。
佛教的智慧就是解脱的智慧,就是教我们在当下如何去打开自己那一份执着,如何让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快乐而得到快乐。
“冷”的智慧
/探寻百年金婚的奥秘
很多在家的朋友结婚之后,会送给他们几个字:“包容”,“尊重”,“理解”,“喜乐”。
两个人生经历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如果你要按照你的设想去经营婚姻,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亮剑》里面的李云龙,老婆出自书香门第,结婚前对他很崇拜。结婚之后,发现他经常不洗脚就上床,有时候一边坐在那里讲话一边在抠脚,竟然还把她家里一幅名贵的油画扔掉,把钢琴也搬走了。他老婆简直郁闷死了,最后要想跟他离婚。可见人走在一起,即便互相都深爱着对方,因为习俗和兴趣的差异,还是会出现碰撞。
你既然喜欢一个人,就要接受他所有的东西,就要尊重他,理解他的不足,如果不能接受的话痛苦的是你自己。
两个人走在一起,实际上是选择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你既然选择这个婚姻,那么对方的家庭、对方的生活习惯、对方的人生观,都要全部接受过来,你没得选择。夫妻在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会有磨合,但是内在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要家庭幸福,就要你让一点,他也让一点,在生活中不断地让步,直到两人的习惯能融合起来。
有一个记者去采访一对过百的老人,问他们婚姻是什么?老人回答就说了一个字:“冷”。现在的年轻人个性都很张扬,靠“冷”过日子谁都不愿意,但生活确实就是这样。
我有一次去开会的时候,跟别人住在一个房间,我喜欢早睡,他喜欢看电视,我就把头包起来,在被子里面休息;我喜欢早起,不好意思出声音,于是就抱着一本书,跑到洗手间里面看。如果婚姻也是这样,那简直是痛苦。所以真的不容易,我也很佩服你们有勇气结婚。
佛教的观点是这样的,你前生欠他感情,今生就要把感情还给他。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神瑛侍者精心灌溉绛珠仙草;后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化作了林黛玉,就要把这一世的眼泪还他。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男人因为被心爱的女子抛弃伤心,这时一个智者就来劝他,给他看了一面铜镜。铜镜里面有一个女尸赤身裸体躺在海边,一个男人经过,看了一眼,害怕地走了;第二个男人经过,叹息了一声,给她盖上了自己的衣服,也走了;第三个男人走过,轻轻抱起她,把她埋葬了。那个失恋的男人不明白镜子里的内容。大德告诉他,那个女尸就是这个女人的前世,第一个走过的人今生只能和她擦肩而过;第二个人是你,你为她盖上一件衣服,她今生就来还你一段情;而第三个人则是她今生的丈夫,因为她要终生报答埋葬她的恩情。
这就是佛教对于婚姻的见地。孩子要么是来还债的,要么就是来讨债的。如果你的孩子很孝顺,他就是来还债的;如果这个孩子来讨债,那么他一生下来就会有一大堆毛病,父母一天到晚要抱着他往医院跑。
把握人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