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一)——心境》(12)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一)——心境》(12)

禅意·修行

佛教修行的法门有很多,因此我们常说有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可以指示我们修行的路径,包括吃饭、打坐、诵经、念佛、调息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都含摄了体证和实践合一——“知行合一”,这是修行重要的精神。观想数息

——现代人缓解压力的简易修行法

由于条件所限,大家现在坐在椅子上,不要求一定要盘腿,把你身上所有让你感到沉重、负累的东西都取下来。(背景音乐起)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眼睛闭起来。

现在头皮放松,眉毛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眼睛放松,脸部肌肉放松,嘴巴放松,颈部放松,肩部放松,身体放松,手放松,腿放松,脚放松。从上到下,每一块肌肉,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统统放松。

注意自己的呼吸,尽量地平缓,轻松。一切的重担、压力似乎都随着身体的放松而全部丢开。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云朵一样,渐渐地飘了起来,很舒服,很轻松,很愉悦,很自在。我的心此时没有挂碍,没有恐惧,没有分别,没有不安。我的心此时此刻和我的身体在一起,感受、觉察、观想自己。

第一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着。第二步,观想自己全身放松。第三步,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觉察,觉知,觉醒自己于当下。第四步,调整自己的呼吸,用力吸气,直到再也吸不进任何的气体,吸到尽头,此时你的身体感到非常地紧张,屏住呼吸四秒钟,然后慢慢将气吐出,全部呼出来,一点不剩,然后再吸气,要做到气长而缓慢。如是数息,往复十次。

现在我们把双手伸出来,把手心搓得热热的,捂在紧闭的双眼上,此时,你的眼睛感到非常温暖。双手的中指压着上眼眶,重重地压下去,沿着眉骨的走向同时往外拉;如此重复五六次;现在,中指重重地按住下眼眶,往外拉,也做五六次。这时,你眼眶的神经开始酸胀。

现在将双手放在双耳上方的头皮上,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指按住头皮,大拇指按到耳朵和眼睛之间的那块软软的地方,用拇指按摩这里,向左、向右,以此重复二十次。

然后用双手轻敲自己的头,头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敲到。敲完以后,双手回到脸部、颈部,做一个简单的推拿。

两手交叉,向我一样,尽量向上拉伸,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拉长了一样。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双手交叉,整个人向上向后拉伸,往上提,向后仰。然后做一个有力地拍打动作,右手拍左手臂,左手拍右手臂,像我所做的一样。这种拍打,只有力量到位了,才会有效。

大家在家修行的时候,就找一个薄而柔软的垫子坐下,头身保持一条直线,双脚如果可以盘起,就盘起来;如果不可以,就双腿交叉。冬天的时候,就将双手握在一起;夏天的时候,就把双手放在双腿上。然后再按照我前面教给你们的方法:放松、观想、数息、推拿。

这是一种快速让你恢复精神的修行法门。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们常常过分消耗自己的体力来追求现世的成功,结果身体就出现了种种危险讯息。这种观想数息推拿的方式,就能够让你很快地打通自己的经络,加快身体的气血循环,恢复体能。

为尔安心

——如何脱苦,乐往何寻

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就要在自己的内心种下快乐的种子。有人为了快乐之道,而一再地求师问药,最后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神想将快乐藏起来而不被人类发现。为了这项工作,他耗尽心思。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他们太聪明了,将快乐沉到海底,会被人类发现;藏在山洞里,乃至高高的山顶上,仍然会被人类发现。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地方,是哪里呢?他把快乐藏在了人的心里。

看吧,快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然而我们还要向外寻觅。

禅宗是教外别传,讲究心印。这种传承不落言筌,不依靠语言文字来传道。正是因为心的感受超越了言外之意,镜外之象,因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禅宗初祖达摩与二祖神光(慧可)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安心公案。神光最初求道的时候,自断一臂而求法,这种不惜形骸的行为感动了达摩,因而最终得到了他的衣钵。但是神光对于佛法的真谛,最初还是希望可以得到达摩明确的开示。神光曾经问过达摩:“一切诸佛法印,可不可以明确讲出来听一听呢?”达摩告诉他:“这并不是可以在别人那里求得的啊!”神光不解,又问:“但是我的心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安宁,师父能给我一个安心的法门吗?”达摩大师说:“把你的心拿出来,我来给你安。”神光知道心无形相可得,无定位可求,是没有办法拿出来的。于是达摩就说:“那么,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这就是教示修禅者,要学会向内观察。快乐不快乐的原因都在自己的心里面,不要想着依靠外物来求得安心。达摩大师还曾经开示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当你的心平静无澜,一念不起的时候,就是可以入道的时刻了。

至于大家问我怎样才能入禅修之门,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今天教你了,你是不会禅修的;你回家练个五六天,还是不会入门的;禅修的法门,就是要依靠你自己的慧心去体悟,依靠你的正定去坚持。懂得禅修的人,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修行。吃饭、睡觉、开车,都能够进入禅修的状态。

禅修最要紧的是什么?首先是保持轻松的状态;其次是能安于当下,身心合一。

只有内心处于宁静、安和的状态中,我们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气质才是美丽高贵的。内心安宁的人,即使身着破衣烂衫,你也依旧可以感到他周身的气场不同凡响。能够使我们内心安宁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简单的,比如水和空气。古人“一箪食,一瓢饮”,就可以活得怡然自得。所以说生活越简单,心灵就越安宁。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多青少年就每天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到最后甚至丧失了在现实中生存的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美丽服饰和玩物,许多人沉浸其中,无法解脱。结果物质越来越丰富,生存空间却越来越逼仄,生活越来越压抑。人类本来想把这个世界打造为天堂,而最后却使之成为炼狱。

《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欲念强烈的人,就像拿着一把焰光烈烈的火炬逆着风在行走,那会怎么样呢?想必会自灼其手吧。因此我们提倡:知足常乐。很多人都认为我不追求财富,就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难道我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就只是财货的多寡吗?我们做事情,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吗?一味地谋取暴利,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一样,能够得到怎样的果报,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吗?

在无尽的欲望中浮沉的人,就像时刻处在三界火宅中一样,蝇头微利、蜗角虚名都能够牵动他的怒火,这实在是非常可笑的行径啊。所以佛学的思想就教我们调整自己的欲望,看清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后安然地生活。

安于当下,则无处不是净土。

命运之辩

——/随顺与精进

除了苦乐的问题,还经常有人问我相不相信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把命和运分开来讲。世间的确是有注定的事情,不可以改变,这个是命。在命的范畴里,我们要随顺。比如我生来是一个男人,就不要去玩女人的装扮;我生来是父母的孩子,就不能去抱怨父母的不是。

我也经常被问:“师父,你是怎么出家的?”我就回答他们说:“我是命里注定要做出家人的。”四岁的时候,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她就把我交给了我的伯父,恰好我的伯父在山上的一座庙里当住持,我就跟着他长大了。那个庙里面住着三十多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只有我一个四岁的小孩子。那你们可以想一下,我在那里该有多么受宠爱啊!今天这个老人家叫我去吃冰糖,明天那个老人家叫我去吃红枣。在七十年代,这些东西都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家里面没有这些好吃的,所以自然就不愿意再回家了,于是就在庙里面一直住着,并出了家。后来又去隔壁的村子里和小朋友一起读书,再后来去佛学院,毕业以后就在佛学院当了老师。后来又下海管理寺院,一直走到今天,我也一直没有离开讲台,一直在做着教育的工作。

这些大势是什么呢?这就是命了。如果我的妈妈生病以后,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生意人,我可能就去学生意了;如果把我交给一个皮鞋匠,那你们今天可能会在街口修鞋的地方看见我了。这些事情在冥冥的时空中被无形的力量铺陈,以至于我们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

希腊人就很相信命。有一个著名的悲剧叫《俄狄浦斯王》。讲俄狄浦斯尽力想要挣脱命中注定的神谕,做一个远离咒语的、正义的勇士,却最终无法逃离命运,依然应验了杀父娶母的悲剧。索福克勒斯在这部悲剧中多有哲学的解读,比如他假借预言者之口说出:“你有眼睛,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

人人都坚信自己的眼睛,都相信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而实际上,在对人生意义的把握上,眼睛健全的人与瞎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你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命运。

既然我们说命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又能够改变什么呢?那就是“运”。命里面注定我出家,但是我出家以后怎么做,我要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以利益更多的人,这些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结交的朋友,很多时候都会影响我们,也会改变我们的运。以前我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时,总是和旁边厦门大学的教授、研究生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他们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看西方的名著,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开始看中国的名著,比如《红楼梦》等等。尽管有些书看上去觉得味同嚼蜡,但是和他们在一起交谈,要求我必须要有这样对等的磁场,交流才能够进行下去,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建立起了影响我一生的读书习惯。今天我在管理道场的过程中,无论资金有多少,我都必须要保证寺院里有足够的书籍流通。因为在我看来,我们佛教归根结底是一种以知识为媒介的哲学体系。佛教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追求究竟的智慧,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智慧又从哪里来呢?因此,我们都不应当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畛域之中,应该要广泛地去吸取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先哲的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匡正自己的运,将自己带上正轨,不断超越自己。

之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因为读书能够转变你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正是决定一个人成败进退的关键因素。如果我没有读书,现在很可能还在那个大山里面砍柴、种地,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我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伯父去山里面种地,早上出去的时候双手还是白白的,晚上回来的时候从手臂到手背就没有一寸皮肤是完好的,汗水流下来的时候就像着了火一样地疼。

人一旦承认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再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你的人生就从此受到了限制,从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梦,但也不能随便做不切实际的梦。做梦、发愿都是有前提的,如果一件事情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性,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尝试。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上海的年轻人,他想做一个新兴的大学生购物网站。我就跟他说,现在的大学生百分之八十都有网购的经历,你做这个网站,既把他们作为消费者,也让他们作为销售者,在消费的同时也可以卖出自己的东西,那么以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就不用你投入多少的资金和产品,马上就可以做起来。他思考以后,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就开始运营了,现在也做得很好。

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多少距离,这要依靠你自己的认识、智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每一位走到今天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风险,即使是你今天坐在这里也有风险,天花板可能掉下来,喝水可能被呛住,这些不也都是风险吗?我们不可以因为风险而什么都不做,在家里等死,这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了。

有一个小伙子去找一个有智慧的长者算命。长者让他把手掌摊开,说:“你看,大家是不是都告诉你,这是感情线,这是事业线,那是命运线吗?那么现在你把手握起来,再看一看,什么不在你的手中呢?”这就启发我们,人自身具有主观能动的可能,在遇到难题求医问药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心,是什么让问题出现的,那怎么去解决它?

佛教中因为种下善因改变运势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说有一个小沙弥,他的师父一看他的面相,知道他活不过七天了,但是他年纪那么小,老和尚不想让他死在庙里,就让他回家去找自己的父母。可是过了六天,那个小沙弥又活蹦乱跳回来了。他师父一看,他的运势居然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他的面相上看,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了。师父就问他:“你回去以后,做了什么事情呢?”小沙弥想了一想说:“我什么都没有做过啊!”师父说:“不可能,你再仔细地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事发生过呢?”小沙弥终于想起来了,他说:“我回家去时,遇到了山洪暴发,我走着走着,就看见山上有一个蚂蚁窝被冲了下来。许多蚂蚁都在挣扎、乱爬。我就帮他们在窝上搭了一根木棍,让他们爬到安全的地方去,就是这样而已啊。”

只是这样的因,因为救了蚂蚁,就转了自己的运,你们是不是觉得很荒诞呢?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在随顺大势的前提下,学会精进。记住,任何一个小小的因,都有可能会转变你的运,这个道理才是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

大家经常会在寺庙看到一些放生的活动,其实这些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环保。因为我们所放的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当食物链都正常运作的时候,那么最终反馈到我们身上的也就是健康。当你让别的生命正常地生活,那你也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断地杀戮和屠宰动物,且不说这会使食物链受到影响,这些动物被宰杀的过程中,因怨恨而释放出来的毒素吃到了我们的嘴里,最终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

答疑

问:《大悲咒》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听到它,有人去世时也会播放这个。

师:《大悲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是《大悲心陀罗尼经》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的每一句话都在称颂观音菩萨的名号。比如咒中的“婆卢羯帝烁钵啰耶”梵文的意译就是“观自在”的意思。

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念《大悲咒》的时候,这个环境中的磁场就会很舒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本身就是救苦寻声、予乐拔苦的。我们说,念此咒者,得十种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