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一)——心境》(8)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一)——心境》(8)

禅语·智慧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已经觉醒的人,把这个世界看成圣境,将所有生起的事物都视为智慧的能量。”——香海禅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佛教的思想一直就是智慧的象征。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叫般若学。般若是什么?是智慧,而且不是一般的世间智慧,是出世间的超级智慧。

禅宗特别注重实践,就是要把佛学思想,落实在我们的行动当中,从心灵深处延展到外在去展现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感悟,不断地自我觉察,像照镜子一样不断地反观自己。

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陀”。因为我们“迷”就看不清事物,无法了解自己,没有辨析的智慧,导致错误的认知,并由此造成很多迷惑和烦恼。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深观自己内在烦恼起灭的根源,更透彻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当所有现象被层层剥析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认识人生、认识宇宙。

智慧,是一种高度

我经常会想,要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地活着?什么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实际上,人的一期生命,从零开始到最后还是归于零,两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间,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地走掉。亚力山大大帝临死时,让人把棺材挖开四个洞,把自己的手脚摊在棺材外以警告世人:伟大如我亚历山大,也是两手空空离开世间。想一想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那些伟大的事业不是早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放下、舍得、知足,是因为我们没有从生死的角度来看待今天。我们的目光就是那么短浅,看待问题就是那么狭隘,没办法看破面前的小事。回想我们以前所做过的,考试考不好,跟某一个同学闹矛盾,现在想一想都是过眼云烟。

所谓智慧,就是突破你的思维模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宽度来看待一切。高度越高,智慧就越大:站在人性的高度,就会看到人世间的状态;站在世界的角度,就会看到万事万物的状态;站在出世间的高度,就会获得超脱。

我们所碰到的问题都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而来的,都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当我们的心扉突然间打开了,你会发现人生境界一片光明,不会有任何黑暗。但人们往往不愿意打开心扉,不愿意去面对世界,总是把自己陷在阴暗、消极、颓废、恐惧的状态里面,把自己锁在某一种思维模式中。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有它的因缘,如果因缘具备了就能圆满;如果不具备,再急躁也无济于事。所以智者永远不会有困扰,因为他让成功的规律已了然于心。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过,他说未来能毁灭佛教的不是外道,坏灭的因都是从内部生出来的。应该明白,外在的敌人永远打不败你,只有内在的敌人才会摧毁你。当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敌人越多,你的能力就会越强。

希望大家能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把智慧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在未来的人生中快快乐乐地活着。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广阔、清净、光明的菩提心。

别墅有了,爱情却没了

智慧的具体体现是:高远的眼界及开阔的心量。眼界高远决定见识及思维的长远,心量开阔对人间事物才有深刻的觉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放下不等于放弃,不是让我们消极逃避世间,而是让我们把内心对事物的那份执着,那一种想要满足欲望的贪婪之心看淡看轻。

如果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金钱、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对这些生灭无常、短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能看透其本质,就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心就会被这些枷锁紧紧束缚,无法放开手脚、开阔心胸去展现圆满理想的人生境界。

所以佛教讲的放下绝对不消极,而是打开自我心量,从而放下无谓的执着,然后以更大的智慧去实现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烦恼,我们的内心才能快乐;只有放下执着,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幸福圆满。

公司给我们的压力,团队给我们的压力,家庭给我们的压力,朋友的期盼给我们压力,这些压力重重无尽地压着你。人焦灼,事情就很难圆满。就像一个体育健儿,如果他时刻想着金牌,我想他在比赛的过程当中腿都会发抖,金牌也他擦肩而过。

放下就是要我们以更从容开阔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轻装上阵。不要把目标看得太重,而要感受过程的美丽。当我们把每一步走好,人生的这一期生命就会喜乐、轻安、幸福。

为什么佛教讲真正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给别人时,没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这就是要我们淡化乃至放下所有的执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凡脱俗、潇洒自在。所以布施,就是学习放下。把东西送了就送了,不会再去想着要得到什么回报。如果有这样和那样的期待,那你的布施越多,身上的包袱就会背得越大。

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讲到一个思想,他说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生意做得多大,不在于你的一生赚多少钱,而是要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影响并延续到你下一期生命的质量和高度。

六祖慧能大师,虽然不识文字,仅仅凭别人给他念一遍《金刚经》,他就可以从头到尾讲出来,并且跟佛陀所说一毫不差。这样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今世学了一点你就能拥有的。如果没有前世积累的善根,就没有今世这样的结果;如果今世还不努力培植善种,那来世还会茫然。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这也是为来生学的。

我们在这一期生命中做任何事情,真正的目的就是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提升灵魂的高度。当我们能把生命中的执着和牵挂看淡放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天活着都是快乐的,每天都活在喜悦和轻安的状态里面。

有个美国人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份工作又能养活自己,那这就是最理想的。

很多人抱怨,这份工作不喜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父母也不理解。我就讲:如果你的出生不能改变,你的父母不能改变,你的先生不能改变,你的儿子不能改变,怎么办呢?接受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尊重和包容。如果能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敌对的心慢慢地会变得柔和,抵触的情绪慢慢会转变成接纳,生活中你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道德快乐。

如果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在你内心深处去提醒自己,未来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理想中所设定的那一种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观念的改变。

我经常跟大家讲,原始人的生活简单到只有三件事情:冬天冷了,找一张兽皮围住自己抵御寒冷;肚子饿了找一个果实填饱肚子;下雨、太阳猛烈以及晚上,找一个山洞躲在那里。现在的人,人心膨胀,有无限的欲望,每天都为着别人标榜的生活标准和所谓的价值观而奔波苦求。但当他们耗尽心血,才发现自己一直不快乐、不健康、不成功地生活着。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落寞的老渔妇,想要别墅,现在别墅有了,爱情却没了。得到什么,常常是以更多的失去作为代价的。

常言道“知足常乐”,要想常乐,首先必须知足。人际关系无法和谐融洽,就是因为永远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我的看法、做法、想法都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学佛,就是学会放下,就是打开宽度、提升高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生命。

成佛的条件:四弘誓愿

“慈悲的锻炼,本来就是由近而远,从小而大,从浅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广。”——圣严法师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

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才能度己及人。佛教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智慧”和“慈悲”。慈悲要以智慧为指导,智慧要用慈悲去贯彻。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慈就是予众生快乐,悲就是救拔众生的痛苦。菩萨已全然远离人间烦恼,但为救众生脱离苦海,以众生之苦为己苦,以众生之苦替代己之乐。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乐我也以之为乐,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我们以同体的精神跟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会因为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而得到升华。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人生价值,跟这个世间的一切等同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发现心量像虚空一样广阔。

只问付出,不问回报,所有的梦想都能圆满。你想想看,对于任何事,我们全身心地去把整个过程做得尽善尽美的时候,后面的结果肯定超出你原来的期待。

所以我们要培养悲悯之心,以同体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包括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和家人,对每一个人都能用感同身受的心态去接纳,这就是慈悲。

实际上,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以一个方向作为终极目标的,那就是圆满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誓愿,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慈悲、智慧的佛心。每一个人皈依后,都要发四弘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

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伸出悲悯之手,我们有责任度他们到彼岸。对每一个人,都应以感恩之心、喜悦之心去面对,不要有憎恨、敌对、愤怒之心,回报他们以爱,度他们到安乐的解脱之地。

2、烦恼无尽誓愿断

把我们心中所有的黑暗、憎恨、傲慢、烦恼统统清除。就像一棵树里面生了虫子,这些虫子不断啃啮,那不管这棵大树有多么茁壮,终有一天会枯死。修行就是把自家菩提树中的虫子找出来,把心中的黑暗、烦恼、执着找出来,让它们远离我们清净的本性,这样我们的菩提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乃厚,其泽也长”(《菜根谭》)

冬天万物萧条。只有在夏天,蚊子有了,鸟兽也有了,万物才蓬勃生长。所以,当我们对别人有包容、温暖、爱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跟他们走在一起。如果我们冷漠、消极、悲观,人们就会慢慢离我们远去。

培养慈悲之心,慈悲就是宽容,慈悲就是接纳。当我们把这种品质培养起来,并不断地扩展为行为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很多利益众生的心愿都能成就。可见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

3、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习一切解脱法门。要跟老师学习,跟书本学习,跟长辈学习,还要跟万事万物学习,因为万法都是善知识的显现。

譬如当看到冬雪中的枯树悄悄绽开新芽时,诗人就会说: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最艰难的时候,跨过去就是柳暗花明的境地。说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是最后的一半。这证明越接近成功,剩下的路需要更大的毅力去坚持,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胜利。

大家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静心,好好思考要做的事情。如果每天都有这么一点时间留给自己,你就能坦然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心中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事业是船,德行是水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尤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妙法莲华经》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很多人总是认为修行跟他们生活搭不上边,以为修行只不过是隐士躲到深山里面去做什么。实际上要活得快乐幸福,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行。想事业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为所有造成我们不能拥有理想生活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实现幸福、理想生活的正确道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