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双刀游侠和红尘僧
第132章双刀游侠和红尘僧
聚贤阁中,武林人士各异,都是些为了兄弟义气主动或是迫不得已被逼上觞山的武林汉子。大楚坊间市井常流传着一句话听着豪情壮志的话,是最著名的那句‘堂堂七尺男儿’。
义勇行事之时一拍胸脯道一声,“某家堂堂七尺男儿。”
便有股舍身取义的男儿豪杰气。
冒险搏命求财之时,也道一声‘堂堂七尺男儿,什么夜路不敢蹚,没有弯路不敢走。’
凭空生出一股胆气和草莽英雄气。
可见“七尺男儿”这种句话是一种极好的修辞。
真正配的上‘七尺男儿躯’,须展一番凌云志的汉子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人生来如此,喜欢给自己的行事找一个缘由和动机。
至于这份动机是问心无愧还是冠冕堂皇,且看行何事。
是行好事还是行恶事,天知晓?
行善,做恶?对觞山贼人来说,可就管不了这么多。
都上了贼窝,谁还顾得上外人如何评价?
怎么逍遥快活怎么来就对了。
‘聚贤阁’中走上觞山为匪这条路的众人,脑瓜子再不更事,有时夜深人静时也会想一想日后的下场。
任宋子鸣说的再如何天花乱坠,说些日后前程如何似锦,打下江山后加官进爵,后世子孙永享富贵的话。
这‘聚贤阁’中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早在喊出‘朝廷无道,觞王登宝’的口号之时,这群真正的聪明人就对这次揭竿而起的造反行为心存悲观之感。
只是时势裹挟,不得不反,造反兴许有一线生机,不造反难逃一死。
上了贼窝,就得按觞山的规矩来行事。
觞山可以容许杀人盈野、无恶不做之辈,却不会容下一位临危退缩的兄弟。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了贼船就得做好大浪拍打之下翻船的准备。
这是贼窝,不是朝廷。没有不愿待着就告老还乡的说法。
即使现今这聚贤庄像模像样,俨然一副小朝廷的做派,宋子鸣征得一众好汉同意立失踪的大当家晁错为觞王。
打天下时期可没有告老还乡的说法,只有马革裹尸的英勇死法。
马革裹尸后直接去地府报道省去了颐养天年这一步。
造反可不是什么好活计,要知道造反不是吃饭喝水。能成功是极大侥幸,不成功就成仁也是再寻常不过。
只是造反一事,大多是成仁的。若非如此,为何有那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投河、跳井、上吊寻死。也没见过几个人揭竿而起,大喝一声,“我当为王。”
其余活不下去的百姓听闻此言纷纷云粮影从,悍不畏死跟随。
说到底造反是拿命赌前途的技术活,一不小心还容易株连九族。
百姓但凡有点活路是不愿造反的。山东道此番连年大旱,实在活不下去听闻觞山造反后前来响应者也不多,更多是被觞山兵士胁迫上山的贼人。
觞山众人造反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犹豫再三。这商讨该不该造反一事的军机会议连开几日,觞山众多好汉才下定决心造反。
李承天实在是不给他们活路,百姓好歹有赈灾粮食,虽不能温饱,尚有一线生机。
李承天下诏,令山东道经略使秦十疏加大力度剿灭趁机招揽饥民的觞山贼寇。
潜藏在经略使府的谍子传来谍报,下达山东道经略使府邸的圣旨上言明.饥荒结束前,若不能剿灭山东道匪徒,那他秦十疏就可以提早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秦十疏自知凭借山东道这点府兵不是兵多将广的觞山贼兵对手。
事关一道安危,秦十疏也不敢托大,上书请求朝廷求援。
朝廷便派下了大楚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薛礼之子薛之定前来。
两万天子亲军千牛卫及山东道各府抽调的一万精锐府兵,打的觞山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上也有十二三万的贼军落花流水。
薛之定令宋子鸣叫苦不迭,百姓听闻将门虎子前来剿匪自然是拍手称快。
对宋子鸣来说敌人是头幼虎,宋子鸣半分也高兴不起来。
尤其是这头幼虎薛之定不是只会打仗的无脑莽夫,薛之定是位深谙兵法擅长揣度军心的智将。
擅长揣度己方军心,也擅长揣度敌方军心。
朝廷大军包围之下,此刻军心涣散,觞山还能维持最后一丝纪律全靠义气支撑。
不换,这最后一丝义气也没了。
换,这里为求取‘万年太岁’而来的高手也就不愿再为觞山效力。
宋子鸣有些进退两难。
手持门板大小琼面宣花板斧的汉子起身,朗声道,“哥哥,咱们入山为匪,义气当先。就拿‘万年太岁’换取军师性命。”
“‘万年太岁’不可换,若是换,我段流就下山去了。”一腰间跨有双刀的青年起身说道,语罢,段流直勾勾望着宋子鸣,眼中有股不容抗拒的意味。
“‘万年太岁’于我有大用,要换,我吴从初也不答应。”一身着白色袈裟的僧人也起身望向宋子鸣道。
宋子鸣神色有些为难,环顾众人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