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 大明刑事录 - 明月晓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明刑事录 >

第141章

第141章

堂堂锦衣卫副千户请客,选的地方当然不俗气。

有条件最好,没有条件,下属们也会挖空心思创造条件。

张千户说要“不受打扰”,最终的地方选在了湖上,也不知这么个乡下地方哪里找来一条画舫,船到湖中,四下空旷。

饭菜在岸边做,用小船送过来,从湖上到岸上都有警戒哨,任谁都别想不动声色潜到眼前。

同样是锦衣卫北镇抚司成员,张思仁和高矢寒天差地别。

张思仁出身显贵,世袭锦衣卫副千户,是祖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类。

大明文官体系讲究两榜进士,荫封、承袭这种靠着祖宗荣光过日子的事情在文官这里是吃不开的。

武官恰恰相反,讲家世,讲世袭,比如五军都督,若非军功勋贵世家,想都不用想。

同样是请客,换了高矢寒,要么是城里最出名的酒楼,要么占当地最有钱人家的地方,出手便是金银珠玉。

张思仁则把锦绣做派展现的云淡风轻。

楚亭月乘小舟登画舫,暮色四合,她忽然有一种踏入鸿门宴的感觉。

张思仁含笑迎宾。

下属布置好第一轮菜,全数退下,小船行驶到数丈开外,留一方清净天地于宾主二人。

张思仁一开口先套近乎。

和蔡祥那种一口一个大妹子的油腻不一样,蔡祥是粗老大,张千户自幼读过四书五经,背过孙子兵法,若非出身军官勋略世家,走科举之路的话说不定这会也考上举人了。

他说:“我和朱千户世交,彼此兄弟相称,沾着这层关系,可以托大喊巡司一声‘阿妹’。”

楚亭月的反应是——立刻起身盈盈下拜,喊了一声:“兄长。”

把“顺竿爬”三个字生动演绎。

到了这个份上,楚亭月已经知道这顿饭的目的——彼此摊牌。

夜色湖中,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是说秘密的好地方。

“那么兄长我就不绕弯子了——山上这件事可是和你有关。”

楚亭月先摇了摇头,又点了一下头。

张思仁明白她的意思——有关系,不过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沾上了关系。

之前王实看到掉落在床底下的锦衣卫腰牌慌了神,差一点做出“藏匿证据”的行动。事后楚亭月骂他糊涂。

她说:“即便让张思仁知道昨天我们做的事情又怎么样?你我身为浙江司的捕快,发现钦差按察使有危险来营救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锦衣卫拿人又如何?他们是穿了飞鱼服还是带了绣春刀?又或者给我们验看了锦衣卫的官凭?黑灯瞎火,双方交战,随便换谁在这里,是帮认识的按察使,还是帮一群黑衣杀手?动动脑子!”

其实,她压根不信那几个人能留下那么明显的“证据”。陪着挂钦差头衔的堂堂三品官微服私访,卫堇和赵捕头应该是枕戈待旦的状态。

轩𫐐那么个文人,晚上都没有四仰八叉的呼呼大睡,陡然遇袭,官凭文件等重要物品全在身上,卫堇一个锦衣卫校尉怎么可能腰牌都丢床底下。

“兄长来此,查的可是轩臬台?”

两人以兄妹相称了一下,说话间也大有“一家人不隐瞒”的意思,问得尖锐,答得坦荡。

张思仁说“是!”

“谋逆之罪?”

“浙江白莲教行动密集,这是事实。算算时间,和上次他在浙江任职的日子差不多。”

楚亭月:扑哧。

这可真是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实际完全属于“莫须有”那一挂的。轩𫐐在浙江的那几年,浙江官场又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真要这么算,那时候的布政司更可疑,还有各地知府、知州、知县……

“他赴任浙江之前,董明使逃入浙江。”

张思仁说的一本正经,但楚亭月从他的眼神里看出这位北镇抚司副千户对这个差事很无奈。

“浙江按察使这个差事最初并不是轩𫐐的?”

张思仁拍了拍手:“阿妹说到了点子上。”

“那他……”

“是皇帝钦点的,陛下记得他上一次在浙江做的不错。”

大明朝廷在北京,经济命脉在江南。

其中又以浙江为重,米粮仓库,丝绸纺织大省,沿海产盐、内陆有矿,浙江若是税收少交一点,大明这一年就得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当今天子难得拒绝王公公的推荐,按照自己的心意选人,选上的恰恰是王公公对立面的,王振不但生气,还产生了一些忧患之心——难道政敌开始得皇帝心了?

皇帝陛下“移情别恋”,王公公怒火不能向良人,只能对准当事人。

皇帝不是觉得他公忠体国,我就让他变成谋逆叛党。

不但除掉政敌,还要打击一下皇帝——看看你看人的能力,以后还是相信本公公吧。

这些话两个人当然不会交流,作为皇帝的“兵器”,想太多不受欢迎,哪怕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场景都得留三分。

他们两个这会儿还会讨论这件事,就因为这一次握刀的人并不是皇帝本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