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 大明刑事录 - 明月晓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明刑事录 >

第153章

第153章

楚亭月不顾安全的策马飞奔,冲进房间,关起门来闷头写了一个时辰的信,一个时辰的结果是短短一百多字,和废掉的十来张纸,末了喊进来王实吩咐他“找绝对可靠的人,送京城朱佥事处。”

这个朱佥事,姓朱名骥,世袭千户,时任南镇抚司指挥佥事。

张、朱两家数代通家之好,张思仁从小喊朱佥事一声“骥阿兄”。

朱骥和楚亭月也颇有渊源,他的妻子是楚亭月换帖金兰。

也就是说,楚亭月喊他一声“姐夫”。

马顺在锦衣卫做不到只手遮天,这位南镇抚司指挥佥事是重要绊脚石之一。朱骥出身勋贵之家,这个锦衣卫高官子弟得到的最多的评价是——正直。

他二十多年人生里最出名的事是打破了大明士大夫联姻传统,以军官之家的身份迎娶了著名士大夫的女儿。

他是于谦的女婿。

朱骥还是朱千户的时候世代都是北镇抚司的人,无奈和马指挥使实在处不到一起去。当然,马指挥使更郁闷,毕竟这是一个他看不顺眼,也真的干不掉的存在。

于是,在正统九年,朱骥升任指挥佥事,职位转到了南镇抚司——养老去了。

同样被指挥使丢在南镇抚司的还有更大的一个绊脚石,时任指挥同知的那一位,楚亭月没有和他打过交道。

张思仁被带走说的那个“朱”字,就是让她千万别把自己搭进去,靠着东厂暂时不会招惹她这个优势,立刻通知朱骥,请他在京城运作,把他捞出来。

王实离开后,她依然没有放松,又写了两封信,分别通过驿站和江湖上的门路送京城。

驿站一路,终点是她义父宋领司,江湖那一路,她选的是秦淮帮。

秋江自然不会出来招人嫌,出来应对的是薛先生——薛子重。

看到楚亭月登门托付送信,这位秦淮帮大佬级的人物一下子都没压住惊讶。

楚亭月自始至终就是来下委托书的,叮嘱清楚事情,给了钱,转身就走。

一封信,以比肩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呈锦衣卫朱佥事收。

直到从秦淮帮金华分舵走出来,前后再三思索,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到,再无疏忽,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这一刻才发现从张思仁出事的那一刻起,她一直在控制不住的发抖。

唐镇管家送的“贿赂”,是她示意张思仁的部下“可以收”的。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后续抓出人来,这些银子或者算贿赂官员,让他罪加一等,或者就是不收白不收。

直到东厂上差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才猛然意识到,她以为的司空寻常、人人都那么做,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反过来指向她的利刃。

她甚至无法当场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张思仁拦住她是对的,那一刻,她若是坚持说“是我同意的,张千户并不知情”,是救不出张思仁的,只能把她自己也陷进去。

她也知道,张思仁不会怪她,让他遭此劫的根本不是唐镇拿出来的几百两银子,而是东厂、锦衣卫之间的角逐,是朝堂中几股势力交错的替罪羊。

东厂存了这个心思,没有今天的几百两也会有其他理由。

这是张思仁豁达的道理,不是她让自己释然的借口。

金华府的案子走到这个地步已经是死局。

一切的开端是劫夺生辰纲。

苏茗、秋江,这些人或怀劫富济贫之心,或有为友复仇之念,筹划了这场行动。兴许的确出于个人选择,秋江没有动用自己在江湖上的力量,转而通过金华府的掮客在江湖上召集人手接单。

然后,故事就复杂起来了。

掮客为他们召集的人手的主力是锦衣卫的暗探。

这帮人不但为锦衣卫打探消息,还和某些重要人物勾结,利用锦衣卫的情报网和自己江湖人的双重身份劫掠敛财。

这帮人接了生意后自然不满足于拿点劳务费,他们不但把生辰纲直接吞下,还反过来黑了雇主几条船的粮食。

若是正经的江湖人,哪怕是□□中人,这种拿人钱财吃里爬外的事情也是为众人不齿的。

尹爷这群人不在乎,这里面是有在乎的人,就是余冲。

所以,余冲死在了金华城外,死在自己结义二十多年的兄弟手上。

十河荡的那场大雾之中,楚亭月藏匿在小岛的芦苇之中,紧握峨眉刺准备拼死一搏,最终却只看到远去的船只,船尾一个人遥遥挥了下手。

那个人正是余冲。

那一刻,他还只是接了一个花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弟兄们抢走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至少,他自己是这么全心全意认为的。

引发他们一群人跑来金华的事情就那么简单,简单到完全可以归入“江湖内斗”的范围,压根不需要官府出面。

真正让事情变得错综复杂的是东厂和锦衣卫、锦衣卫内部势力之间以及王振和朝廷部分官员之间的争斗。

王振指示马顺构陷轩𫐐,马指挥使给他找了个“通白莲教”的罪名,她估计这个计划在轩𫐐出京的那一刻就开始执行了。毕竟自唐赛儿起事开始,两浙就是白莲教渗透的重灾区。

她一直觉得高矢寒在遂昌虽然天天号称“锦衣卫办案”,实际上根本看不出他系统性的在做什么事,甚至还和杨小英这样的人物过从甚密。

当下转过头来一看,难怪他和杨小英勾搭。要给轩𫐐这样的人物做一个死案,可不得杨小英这样的白莲教骨干配合么。

高矢寒在遂昌只想铺个路,没想到兰仙姑要通过一场爆炸断掉半个处州府官员,一场新的叛乱迫在眉睫,高百户那一刻恐怕被吓得灵魂出窍。

遂昌的局没布完,轩𫐐已到了金华。

也不知道是信息传递出了错,还是王公公觉得构陷这事粗糙点也没事,锦衣卫最终决定在金华先抓后找证据(栽赃)。

把人抓了,十八般刑具用上,天高皇帝远的,等轩𫐐的故交好友、政治同盟们反应过来,老头子有很大概率已经在刑求之下“认了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