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此言既出,余者皆惊。
这时钱侍郎平日的做派就成了最好的佐证,不少人都跟他打过交道,知道他的技艺出众,且不屑于说假话做伪证,又有现成的奏折作为证物,当场让那位弹劾的御史说不出话来。
这时,谢雪斋发挥出绿茶本色,故作大度的说着,这事他本来不想说的,事情还没筹备周全就说出口,唯恐疏漏了某些地方,这就成了好心办坏事了。
一番茶言茶语,那位御史脸成了猪肝色,又是憋屈又是害怕,唯恐自己留下了什么骂名,所以在谢雪斋的“大度”中,只能先低头认怂。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明白了谢雪斋是个不好惹的,下次再想动他之前,最好先想清楚。
宋朗旭听完整个过程,虽然谢雪斋说的轻描淡写,他却能听出其中的风险,如果应答不得体,照样逃脱不了罪责。
“你也别过分担心了,等你再多经历些,自然就明白这里头的奥妙,弹劾并不可怕,怕的是没人注意。”
宋朗旭好像明白了点什么,要拿现代做例子,宁愿绯闻漫天飞也比默默无闻强,是这个意思对吧?
谢雪斋继续说道:“没错,大抵如此,以后可别这么慌慌乱乱的。”
宋朗旭不好意思的点头,以后他必定谋定而后动,免得一切都布置好,他成了最薄弱的一环,反而误事。
但是这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自从过了明路,钱侍郎也索性把认真仔细的开始测算路线和承载量,打算好好把这公共马车的事,办好。
他心里憋着一口气,做事极力尽善尽美,早出晚归并不停歇,一心想要把此事做好。所以没出十几日,钱侍郎就把测算过的计划书重新提交,让内阁商议是否能够实施。
不仅能够方便百姓出行,减轻道路堵塞,投入的成本也不大,最重要的是,能够给财政增加收入。打动几位大臣的,还是最后那一点,能赚银子,所以他们略微改动了钱侍郎的办法,先在外城的主干道上设置了三条“公交路线”,以半月为期,算作测试期。
第一天,经过前期的预热,京城百姓起个大早,就准备来看这个热闹。他们早就见过去往大江一厂的马车,看到车上的工匠们潇洒而来潇洒而去,谈笑风生,心头跟猫抓一样,想要自个亲自尝试一下。
这不,机会不就来了?所以他们非常乐意花个十文钱来尝试一下。
路线总共分成了三段,根据不同路程来收费,全程一共收费十二文,从外城一直送到城门口,候车位的旁边树立了木牌作为提示。
第一辆马车缓缓而来,驶到位置上停好,一声吆喝,等候的百姓次第上车,乖乖坐好。等到座位上坐满后,车夫一甩马鞭,开始上路。
马车内有篷布,如果想看风景可以撩起来,不想看就可以放下,安静等着达到目的地。
上车之后,乘客们才发现车子行驶异常的稳定,并没有一般车子的颠簸,座位也很舒服,不会颠的人屁股疼。速度也不快不慢,匀速稳定,稳定的朝着前方走去。
王大郎手里拿着一只香默默盯着计算时间,他家住在外城,想要去住在城门口的外婆家,每次都要耗费一个时辰,如果再拿了些土特产,速度就更快不了,还拎东西拎的手疼。
他家虽然也有几个钱,但距离养得起马车还有段距离,所以听说有公共马车经过城门口,他异常高兴,第一时间就来体验了。
他一路上盯着香计算时间,第二只香还剩下一小半,就能远远看到城门口的影子。
真快啊!比以前步行的速度快了一半不止,轻轻松松就到了。
王大郎跳下马车,问清回程马车的时间,迈着轻松的脚步朝着外婆家去了,别的百姓也一一下车,去城外办事或者走亲戚。
等到下午,他们再重新搭乘马车返回,可比平时走路来回省事的多,哪怕花了一点钱,也觉得很值。
第一日的试营业非常成功,可说是趟趟爆满,还有人为了坐车,等了三趟才轮到,即使如此也没打消他的热情,硬生生等到了。
接下来的几日都是这样的情况,钱侍郎派了人统计数据,乐的是喜上眉梢,正要大手一挥再多增加些车辆时,宋朗旭把人拦住了。
“钱大人有没有发现,一早一晚,才有这样爆满的情况,中间的时间反而清闲一点,车辆数刚刚好。如果要加车,不能按照高峰时段的数据来增加。”
钱侍郎回忆着这些情况,恍然大悟:“幸亏宋大人提醒,不然我还真没发现这点。”如果一味的增加车辆,中间会产生相应的空闲期,会增加整体成本,他在心里大致计算过后,这才想好怎么合理增加车辆。
半月之期一晃而过,钱侍郎要统计相关数据上报时,才发现这不起眼的小事,赚了多少银两!
瞧着好像几文,十几文的钱不多,奈何京城的人流量足够多,再有一来一回,积少成多,聚散成塔,攒着攒着竟然也成了一笔大数目。
而这还仅仅是三条主干道带来的利润,如果把人流量大的干道都包含进来,再推广到各个大州城钱侍郎只要算一算这笔账目,都头晕目眩,难以置信。
但摆在眼前的数据是真实的,更没有虚假计算,钱侍郎一边统计好信息,一边思忖如何该如何上报。
他又想起宋大人曾经在他耳边说过的话,只觉得宋大人虽然年纪轻轻初入官场,却是做事老脸,异常可靠,把他疏漏的方面都一一补上。
比如被宋大人称为“售后”的方面,车辆维修更换,路况更新,车夫的人身安全,以及如果保证出现意外等等的特殊情况都要考虑到,钱侍郎一边想一边写,熬了几个大夜,这才把奏折重新写好。
等他递交给隆庆帝后,隆庆帝看完之后先笑了:“这背后少不得有高人指点吧,钱卿?”
钱侍郎老脸一红,嗫嗫道:“瞒不过皇上,这主意当初就是谢大人跟宋大人一块儿出的,臣主要负责执行,谢大人还忙着建厂的事情,所以才是臣来做执行。”
“钱卿倒也不必妄自菲薄,”隆庆帝安慰着:“能耐下性子做事,也是一项长处,大臣们有人善于出谋划策,有人善于做事,这才是相辅相成,共同为国为民。”
隆庆帝夸过人后,又重新给钱侍郎拨了些人手,让他先做着此事。
而那头,大江一厂建设着如火如荼,一切都在正轨中。
第一批的自行车上市后,可以说是引起了抢购的风潮,前有比赛的预热,后有马车引起的热度,自行车可说是一辆难求,还有人想尽办法走关系,只为了买到车子。甚至还出现了黑市,翻了倍的卖。
谢雪斋一边命人控制黑市,一边加紧生产,直到渐渐控制住了整体价格,即使如此,依旧供不应求。因为京城内流行什么,上行下效,周边的城市也一定会流行什么,更别说还有江南江北等等地区,会根据流行风尚来尝试。
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里,自行车都会是个热门商品。
谢雪斋点算完第一个月的利润,整理好后交于隆庆帝过目,隆庆帝一看这个数字果然非常高兴,一连声的交好!
这才短短一个月,纯利润就达到了五千两,怎么不高兴呢?更何况这些还只是刚刚开始.一想到后续产生的利益,隆庆帝都能笑开花。
虽有税收,但是每年的修缮维护,赈灾,戍边等等所费巨大,一分铜板当成两分花,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的。
隆庆帝一高兴,就琢磨着要赏些什么,谢雪斋正管着丰产司,职位重要不能轻易挪动,所以只能赏些经营和虚衔以资鼓励,让他继续努力。
反而是对宋朗旭的奖赏,让隆庆帝难以决断。
平心而论隆庆帝是非常了解宋朗旭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的,没有他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也没有丰产司目前的成绩,但要是加官进爵,又担心木秀于林,被摧之。
要知道宋朗旭还在翰林院内担任编修,甚至不足一年,还在熬资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