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镇安西秦(上)
攻下於安城后,安西君并没有像很多人推测的那样乘胜追击。相反,他在於安足足休养了半个月。
在这半个月中,他安抚城内百姓,积累粮草供养,更换盔甲武器。他按照约定大犒军中,萧阳那三千骑军几乎人人拿了一袋刀币。他还亲自前往军中,探望伤兵、激励士气,嘉奖有功之卒。
不管是随军、薛军还是卫军,遇到这样一个体恤下属,不端架子的主帅,都感动得无以为继。更不要说这个主帅还是名震天下的安西君。
攻取於安的那一仗,薛武安没有上阵,一直在安西君身边。安西君并非斗将,他从来都是在部队的后方观察敌我动向,从而做出判断。这一仗中,安西君怎样谋划,怎样布局,薛武安都看得一清二楚。安西君说,兵不厌诈,间谍细作本是小道,无法决定战局。所以尽管他手里有天下一流的刺客杀手,却还是没办法杀尽三万秦军。他所做的,与其说是攻下於安,不如说是逼走蒲真。於安一战,联军没什么损失,蒲真却也没什么损失,只不过当时蒲真知道大势已去,军心已溃,才引兵退却,不与联军正面交锋。
只不过蒲真引兵撤退的时候,又被萧阳率领骑军赶上,骚扰了一路。
“真正的对决还没有到。”安西君微笑着对薛武安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这就是名将的威力吗?薛武安啧啧称奇,只觉得大开眼界。现在联军已经在於安城重新扎下了根,还把秦军切割成了南北两部分。
这半个月里,安西君没有住进那座大宅,而是住在於安的府衙。薛武安问起的时候,他只是轻轻一笑,说什么那个地方只是“旧地”,没什么意义,还不如住在府衙行事方便。
薛武安慢慢了解到,安西君之所以在於安有房宅,是因为於安曾经是安西君在薛国的封地,就像北成邑之于北成君一般。十七年前安西君被随王贬斥,於安也就变成了一个县。
时隔多年,安西君又回到了这里,而且是从秦军手里夺过来的。
对于进入於安,倒有一个人显得极其兴奋,那就是俞仲。薛武安再次见到俞仲的时候,俞仲正在於安的府衙里忙活着整理卷宗,分门别类,显得兴致盎然。
“俞令。”薛武安知道俞仲脾气,觉得还是不要失了礼数为好,便先施了个礼。
“薛君?”俞仲见到薛武安,似乎也颇为惊讶,“来见安西君的?”
薛武安笑道:“正是。”
“对了,薛君。”俞仲似乎想起了什么,走上前来,“我得先向你道谢。”说完,拱手一躬,竟然行了一个全礼。
这可把薛武安吓了一跳,“俞令,何必至此?”心里更是疑惑不已,不知道俞仲到底为什么要向自己道谢。
“仲听王上说了。”行完礼,俞仲抬起头笑道,“仲现在能受到重用,全都是因为薛君的举荐。王上说,这次战争结束了,我就可以进入随阳,担任朝臣,一展抱负。这一切都要感谢薛君。”
薛武安却也是愕然,没想到随王如此看重俞仲。当时他向随王举荐俞仲,也只是随口一提而已,虽然俞仲的确是法道大才,但薛武安也不太敢相信随王会如何重用一个县令。
看着俞仲满脸的感激,薛武安倒觉得有点手足无措,同时也觉得有些厌倦。但想起来,俞仲所学法家本来便只有在官位上才能发挥力量,法家中人希望做大官也不算利欲熏心。当下拱手回礼道:“若不是俞令自身便是大才,我的举荐如何能够成功?俞令如今进得随阳,施展一身本领,武安先行祝贺了。”
俞仲听到这话,微笑着抬起头,道:“不错,恩师所授之术,乃当年公孙鞅的那一路。我想仿照公孙鞅那般,在随国变法。”
“变法?”薛武安却是怔住了,他刚才也只是客套一番而已,没想到俞仲的野心如此之大。
当年公孙鞅在秦国两度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鄙弱国变成了一个雄冠天下的强国,甚至险些一统天下。薛武安也听说过当年随着公孙鞅的成功,列国皆有变法潮流。只不过后来慢慢消退,听俞仲的意思,竟是要将这滩死水掀起一个浪花来!
俞仲虽然年龄也不小了,但若无自己的举荐,恐怕还要继续把这个於安令当下去。薛武安看着俞仲满脸的期待与激动,连带着自己似乎也高兴起来了。但想到俞仲要面对的是一个积弊甚多的国家,薛武安又不禁为他担心。
“变法知易行难,遭人忌恨,公孙鞅变法大成也难逃一死,万望俞令小心。”薛武安躬身道,“他日若在江湖听到俞令变法大成,武安定会为俞令饮一大白!”
俞仲哈哈大笑,这话虽然有拍马屁之嫌,但薛武安说得却较为真诚,他也一定听出这话中鼬真切的情感,“不过薛君,难道你觉得那时候自己就一定会在江湖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