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南征(下)
堂下众臣立即喧哗起来,随国和卫国竟然在北方被人拖住了?难道是梁国新的盟友薛国?还是幽山国或者徐国?
梁王笑了一下,环视四周,“看来诸君是真的不知道,不过消息过两天应该就会过来了。诸君且坐好了,听我说……”顿了顿,梁王才道:“商公称王了。”
堂下的众人猛地皆呆住了,庄夭、南平君、吴阳、岳辉等城府颇深的人也禁不住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商国……竟然称王了?
薛武安咬了咬牙,七大战国的称号虽然只是那些捭阖策士提出的概念,但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除了七大战国,天下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邦国,比如闭关锁国的庸国,又比如随国东边只有七城的许国。但是这些七大战国之外的邦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称王。
最早的时候,只有夏天子才有称王的权力,后来礼崩乐坏,许多强大的诸侯国都僭越称王。但是像商国、庸国、许国这样的小国普遍只敢沿袭古时的封号,称君、称公或者称侯。这些小国都很清楚,他们没有称王的实力,本来在这样的乱世当中,他们能够保证自己不被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谈什么拓土的雄心。
但是商公却称王了。
“王上,这是怎么回事?”南平君第一个叫出声来,在在场的这些人当中,最惊讶的人肯定不是吴阳,不是庄夭,而是南平君、陈离和薛武安。
商国长期夹在梁国和徐国当中,成为两国实质上的附庸。它之所以没有被这两大国中的其中一国灭掉,完全是因为两国都想独吞商国六百里沃土而达成的一种微妙的平衡。但是现在,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梁王在淮寿郡的时候已经与昭信君达成了密约,徐国可以独占商国,梁国绝不插手。商国因为梁国和徐国的干涉,多来年武备松弛,如果真要灭它,对于徐国来说也是小事一桩。
在旁人的眼里,商公称王也许只是强国的宣告,是一种自杀式的鲁莽。但是知道内情的这些人都非常清楚,商国这一手抓住的是商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良机。
因为现在,梁国根本无法讨伐商国。它甚至连应对商国的入侵都困难重重。如果商国真正的目的是南下伐梁,梁国迎战,打得狠了,徐国便会不满,但若不打,梁国又会非常吃亏。梁王口中的“危机”,没有多少人真正理会到它的意思。
“商国僭越称王,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控制,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引起和徐国的矛盾。”梁王向前走了两步,忽地一挥手,“南平君听命。”
“臣在!”南平君一拱手,高声道。
“赐你淮寿郡兵符,以及夷离周边诸县兵符,寡人会另派人去吴氏和岳氏的封地,让他们带领私兵前往夷离,一定要在三个月之内平息夷人之乱!”
南平君一愣,但是当下的情势不允许他犹豫,他只得咬牙道:“谨诺!”
梁王终究还是下了决心,对于他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尽快稳定南方,以让梁国集中全部的精力面对北方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把吴阳派过去,吴阳一定会拖延不办,延误战机,对梁国的危害更大。
南平君到底还是要离开丹阳了。薛武安觉得有点不安,南平君一走,丹阳城内只剩下陈离,总觉得梁王有被孤立的危险。而梁王一旦感觉到自己被孤立,那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开始拉拢吴氏和岳氏。
就当薛武安觉得朝会已经结束的时候,梁王忽然又道:“南平君走了之后,丹阳公我已经让平青代掌,但是大司马的职务需要有人来接手。薛武安听命。”
薛武安一愣,薛武安?梁王在叫谁?难道在梁廷上还有一个叫做薛武安的人?那可真是巧……
但是薛武安分明看到,梁王和群臣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
薛武安指了指自己,看着梁王,无声地问道:“你在说我?”
梁王笑着对薛武安点了点头。
“诏,加薛武安为假司马,在南平君走之后,全权代理大司马的职务。”梁王笑着道。
“王上!”上柱国岳晖不禁急道,他是国中主管军务的大臣,大司马是他的副手一级,薛武安要是成为了大司马,一定会对他形成掣肘,“薛将军虽然勇武过人,但毕竟是薛臣,而且是薛国驻我国的使者,如此……”
“上柱国不必多言。”梁王笑道,“寡人心意已决。再者说,薛将军本就不是外人,而且也只是暂时代理罢了,薛王不会说什么的。”
岳晖还想说点什么,令尹吴阳轻轻咳嗽一声,止住了他的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