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刺杀(上)
当薛武安得知秦国出动大军攻打随国河西时,已经是十二月初四了。天气已经变得很冷,虽然军士们已经换上了自备的冬衣,但不断变冷的天气还是让士气低沉了许多。
从时间上来算,虽然前来通报的是邮传快马,消息从河西传递到随阳再传递到叶阳也至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秦国出兵当在十一月中旬左右。
这一个多月,叶阳的三秦军和梁军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方城军的主将唐侪因为各种原因也失去了原来的兴奋,现在对于是否开战仍然非常焦虑。而薛武安也在等待新三户投降的过程当中失去了耐心。而丹阳的吴氏和岳氏,则装作方城的威胁不发生一样,指望三秦能够失去耐心,自动退兵,对方城的情况不管不顾。
这样一个死循环,终究因为秦国而被打破了。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最为为难的是杨益,他皱着眉头对薛武安道:“这下糟糕了。”
“我马上发书晋阳,让薛王出兵援助。”薛武安第一次看到杨益面有愁色,忙道。
杨益摆了摆手,“河西的问题倒不是最大的,我怕的是随国和卫国退兵,拥立梁王的大局崩坏。”
薛武安心中一惊,知道杨益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件事本就是薛国为主导的行动,随、卫参与,实质上分不到最大的利益。现在随国的河西被秦国进攻,随王为了河西,将派到叶阳的三万人撤回去也说不定。
鱼庆衍的表情也没有以前那么倨傲了,因为卫国马上就也被攻打了。两天后,消息又传来,秦国除了河西的十四万之外,还在秦关出兵四万,西河出兵四万,三秦一个都没有落下。
薛武安、杨益、鱼庆衍知道,恐怕这次三秦是真的要撤军了。
卫国和随国虽然各自只出动了三万人,但是三万人里有一大半都是精锐的常备军和边军,这些部队在大规模战争当中是非常有用的。随国的河西虽然堡垒坚固,但是动员部队毕竟不如秦国那么便利,需要许多后续的支援。
十二月初六的晚上,薛武安和莫臼在营帐当中喝着酒,他们刚刚送走公子舂和陈离,在这种局面下,他们也开始慌了。看来令尹吴阳向秦国搬救兵的消息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秦国明显比吴阳想象的还要聪明。对于秦国来说,救梁是必然的,但是出兵河西,不仅能够救梁,还能占到自己的便宜。
现在在秦国主事的仍然是相邦屈冯,这个人能够以外戚的身份异军突起,果然不简单。
“如果随军和卫军撤离……薛王会让我们也撤吗?”薛武安饮下半樽酒,看着莫臼问道。
莫臼沉吟片刻道:“应该不会,这场局也是司马陵、太子、公输起力主发动的。尤其是公输起,有他在,薛王当不会朝令夕改。”
薛武安点点头,叹道:“话是这么说,但是现在秦国插手,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是将,在外领兵,对于邦交之事,能做的实在有限。”莫臼摇头苦笑,“不过如果随国和卫国真的撤了军,只有薛军对梁国施压,只怕拥立公子舂就变得更难了。”
薛武安点头叹息,这个道理他是知道的。但是在邦国大局面前,自己现在能做的实在是有限。虽说他现在因为安西君的原因对随国的观感极差,可如果随国真的退出,自己的处境会变得非常难堪。
薛武安虽然不喜欢晋阳的生活,但是他在晋阳已经学会了把利益分成三六九等。安西君之死的真相固然让他愤怒,但那毕竟是以前的事,他还需要着眼于以后的利益。
在利益方面锱铢必较,薛武安的这种想法和杜明章在商道上的想法几乎没有区别。但在薛武安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这种想法还是比较高贵的,薛武安心中的墨道正在进一步地瓦解,并不断填充进新的东西。
一个人忽然走了进来,掀开帐帘的声音让薛武安和莫臼一起向帐门看去。薛武安给卫兵打过招呼的不需要通报就能进来的人不多,脚步如此轻盈的就更少了。
白姝有点紧张地看着薛武安和莫臼,向他们一笑。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白姝失去了皋狼邑中的那股泼辣和机灵,似乎脱离华清院时华清院也带走了一部分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薛武安总觉得白姝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亲近了,这一个多月来,白姝一直在保护公子舂,他们也没多说过话。
“薛将军,莫将军。”白姝走了过来,向薛武安和莫臼问候到。
“白姝,你何必这么见外?”薛武安苦笑一声,也许是军中的气氛影响了白姝吧,“就算我当了将军,也还是你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