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急转直下(上)
天下间的形势风云变幻,总是出人意料。
“西帝”还没有接到徐国方面正式的通知,在那个年代,虽然消息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还没有快到这个程度。
最先接到消息的,是随国和卫国。
事实上,徐帝也在刻意不让西帝知道自己已经背叛连横的消息。他派去随、卫两邦的使者都是轻装简从,暗中入国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点消息透露了出来。
至少在随国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本身就是很难完全隐藏的。随国并不是铁板一块,主张抗徐和主张抗秦的都大有人在,当随王在朝堂上知会徐使之后,消息就隐隐地传到了西帝的耳朵里。
西帝自然勃然大怒,派遣使者去催促随、卫与他一起连横伐徐,却发现它们早就又重新与徐国缔结盟约。
无奈之下,西帝只好改称秦帝,罢免了随人康虔,重新任国舅屈冯为相。不过这都是一月中旬的事情了。
在随廷中,最反对徐国的大臣,便是随国将军康景。
“王上已经和秦国结盟,怎能出尔反尔,听凭他徐国摆布!”他不顾随王难看的脸色,直接在朝堂上叱喝。
徐使自然也不是简单人物,他叫俞文,是徐国的太傅,执掌公子教化,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杂家,尤其精于黄老。在徐国临稷学宫当中,不管是道家、儒家、捭阖家还是阴阳家,都对俞文毕恭毕敬。
虽然声名卓著,但是俞文却成名很早,十几年前便名满天下。也正是如此,再加上他生于晋阳,他才被徐国当作提升徐、薛两邦关系的重要人物,被薛王委以相邦之位。只不过没几年又被罢相,回到了徐国,便一直担任了太傅的要职。
现在的俞文不过刚刚五十岁,身体也还很健朗。在朝堂上与人辩论也从来不落人后,听到康景这么说话,俞文轻笑着抚了抚胡须,道:“捭阖家有一句话,叫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将军可知?”
康氏虽然是随国大家,家教甚严,但是捭阖家不事著述,康景从小也读了很多书,却没有读过这句,不禁一时愣在那里,说不出话。
“虽然这句话与我道背驰,但是在治国之道上,此话不算有错。”俞文见压住了康景的气焰,笑容不禁更加浓郁了,“大王,邦交之道,当看重于利益二字。利有大利小利,益有远益近益。上次大王之所以加入连横之盟,便是因为连横之盟中既有秦国,又有徐国。现在徐、秦分家,随国是跟随徐国利益更大呢,还是跟随秦国?”
年轻的随王嘴角微微一抽动,露出了一个有点奇怪的笑容,道:“余傅,寡人可不是徐帝的家臣。”
俞文一愣,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连忙笑道:“是老朽嘴拙,说得不当,还望大王恕罪。”
随王轻轻地笑了一声,“余傅言重了,不管怎么说,徐帝终究是帝,虽然我随国并没有臣服之,可帝位之尊,我随国还是承认的。”
俞文听到这话,知道随王最后还是服软了,不禁拱手道:“徐帝并没有其他的野心,只是想联盟天下诸国,伐灭暴秦,建立不世功勋。大王之父祖皆经历过当年秦帝国的暴政,应当知道西秦乃虎狼之国,如果任其发展壮大,迟早会重新出兵三秦,将中原收入囊中。与秦国结盟,必定是与虎谋皮。”
“那请太傅说一说,徐国由连横转向合纵,又对我随国有什么新的好处?”
俞文心中一动,侧过头一看,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
那个人穿着灰色的朴素朝服,戴的也是很普通的发冠,整个人的打扮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很普通的城民。
这次换到俞文的嘴角微微地抽动了,“仲弟……”
那人正是俞文的弟弟,小他十来岁的俞仲。现在已经在随国拜上卿,领内史之职。
而他们兄弟两人分开也已经有五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