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五十三章
虽然心中想得有些多,但最后还是没有再开口,他“嗯”了一声,这事便算说好了。
她不让他过问她的去处,他又能怎么着呢。
姜净春用完了饭就往里间去了,只留下顾淮声一人留在此处独自用饭。
夕阳的余晖从一侧的菱花窗透进,照在了顾淮声的脊背上,此情此景,莫名染上了几分孤寂。
她走了后,顾淮声也放下了筷子没有再用菜。
他方想起身,书良就从外头进来。
这回来,他是向他禀告上回大婚之夜总督部下的事情。
他站在一旁道:“公子,还是找不到。就露了那么一面,再也找不到了。您说,那人是不是已经出了京城呢。”
那些暗卫一直在暗中查这事,早就将那部将的面孔刻入骨髓,应当也不存在认错人之说。
既然没有认错人,那人怎么就能跟人间蒸发了一样,说消失就消失呢?
现下难道已经出了京城?
不然找了这么些时日,顺着地方,将京城的北边翻天,也总该有线索才是的。
顾淮声已经从方才的情绪中抽回神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情绪,说起正事,神色不自觉带了几分冷。
他靠坐在椅背,双手搭在两侧,垂眸深思,从侧面看去,下颌都有些紧绷。
片刻后他道:“不会,人定然还在京城。”
京城比别的地方安全,肯定还在他们身边。
他道:“那些人那日既然敢让他出来露面,那便有十足的把握确定人不会被找到,再说,当年的事情知者甚少,汉沽关一战后,老师身败名裂,被判死罪,他身边的下属被革职重罚,留下一条性命后又了无踪影......”
顾淮声有些不明白,那个属下他为什么要躲起来?
他是怕谁找到他。
难不成是在怕他吗?
他又能有那样的本事躲起来吗。
背后是不是又有别人在帮他。
之前的时候他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这次,他基本就能断定,他的背后一定有人在帮他。
不然暗卫不可能找这么久都找不到。
大婚之夜,他们故意放出这样的线索想要引诱他,就那样给他看了眼自己一直想要找的人。因为他们有十足的把握知道他找不到他,所以他无所谓让他们见他一眼。
这样嚣张行事的人,让顾淮声想起了王顺。
他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就连指控他的罪证被递到了他的面前,他也无所畏惧。
当初老师的新政伤害了旧党的利益,王顺第一个不容他,所以,他被人诬陷叛国,王顺上书,给他定下杀头重罪。
老师死了,新政跟着一起破灭了。
想要害老师的是王顺。
所以,那个下属,现在肯定也被王顺保护着。
顾淮声的视线落在门外的斜阳上,残阳一点点吞噬着门前的地板。
他忽然出声,“书良,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顾淮声好像渐渐想明白,下属躲起来,可能是因为做了什么亏心事。
当初通敌叛国之人,究竟是谁现下好像也能断分晓了。
一阵风从院子里头吹了进来,风中带着的秋风萧索之气不禁让顾淮声回忆起了往昔之事。
他想起了那个死去的老师。
沈长青生前和顾侯爷亲近,两人也算得上是同心同胆之友。
因此关系,当初顾淮声十岁的时候就拜了沈长青为先生,十五岁中探花入翰林前的那几年,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直到他入了翰林之后的两年,两人却渐渐出现了分歧。
沈长青是个很守规矩的人,克己慎行,斤斤自守,他这样的人其实最适合当老师了,当初顾淮声没入官场之前,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老师,他敬他重他,看他比自己的父亲甚至都要亲一些。
但事实上,两个本就不大一样的人,总是会出现分歧,这个分歧在从前的时候其实还没怎么显露,但在顾淮声入了翰林院之后,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之间的分歧就渐渐明显了起来。
他们两人处处不融,性格不融,理念不融,还有为人处世等等,都不兼容。
沈长青觉得顾淮声走得太急,而顾淮声觉得沈长青走得太缓。
沈长青说他身无大志,图利眼前,而顾淮声觉得老师有些刻板死守。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沈长青最不喜欢顾淮声的地方就是,分明已经凭借自己的本事中了探花,为何还要借着侯府的势力不择手段往上爬。
是的,不择手段......
两人最后说话的那一次,他骂他不择手段,没有古君子圣人之风。
怎么可能没有,哪个少年没有成为君子的梦想。
当初顾淮声也想像他老师一样成为君子。
可是显然,君子不是谁都可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