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理解是教育成功的金钥匙
很多自以为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只是凭着臆想去判断自己的孩子。他们宁可花时间去和别人诉苦,诉说孩子不听话、不老实,也不愿去和孩子耐心地谈一谈。我认为,这样的父母是没有责任心的父母,他们的做法简直愚蠢之极。必须相信自己的孩子
对于孩子,父母总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好像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撒谎的本能,为掩盖自己的错误,总是欺骗家长。这种态度真的是太恶劣了。想一想,你事先已经把孩子假设成一个不诚实的人了,他还能变成一个做事光明磊落的人吗?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这样还会让孩子对父母失望,产生叛逆心理。这样一来,要想对孩子实施好的教育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天,我的好友伊丽贝莎告诉我,她在11岁的儿子房间里发现了一支烟斗,所以很担心的儿子染上恶习。她向我叙述了那天的情况:
“这是什么?”伊丽贝莎拿着那支烟斗走到儿子面前问道,口气非常严厉,似乎并不需要听儿子解释就准备开始进行更深地盘问和训斥。
“这是一支烟斗。”
“从哪儿来的?”
“捡的。”
“在哪儿捡的?”伊丽贝莎用怀疑的眼神看着儿子。
“就在门外的路上,今天早上我一出门就发现了它。”儿子似乎有些胆怯了。
这时,伊丽贝莎用极不信任的口吻说:“你别跟我耍小聪明,老实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跟那些坏孩子学会抽烟了?”
“没有,我才不抽烟呢。”
“真的吗?你以为我会相信?”伊丽贝莎说道。
这时,儿子终于忍不住生气了,大声嚷道:“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经说了没有!”
说完,儿子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把门“砰”地一声狠狠地关上了。对于这样的反应,伊丽贝莎感到非常恼火,她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儿子好,可儿子却不领情。
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伊丽贝莎的说话方式和语气让儿子觉得很不舒服。事实上,这些话并没有表现出她对儿子的关心,而只表现出了自己的愤怒和对儿子的不信任,使儿子觉得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我对伊丽贝莎谈了我的看法,并建议她站在儿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于是,她决定认真考虑这件事,反思自己的态度,意识到是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怀疑的态度使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她决定找儿子好好谈一谈。第二天,儿子放学一回来,伊丽贝莎就对儿子说:“我们谈一谈,好吗?”
“谈什么?”儿子似乎很冷淡。
伊丽贝莎很有准备,仍然保持着镇定:“我想,昨天妈妈因为怀疑你学会了抽烟而向你发火,你一定认为我根本不关心你,而专门挑你的毛病,对吗?”
这句话正好说到了孩子的伤心处,儿子顿时委屈地哭了起来,抽泣着说:“是的,你那样的态度,让我觉得我只是你的一个负担,我觉得你并不关心我,只有我的朋友才真正关心我。”
“你这么说也有你的道理,当时,我的态度确实不好,当时我充满了恐惧和愤怒,我仿佛看到了你和一群坏孩子搅在了一起,甚至还学会了抽烟,所以一时失去了理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当然感觉不出妈妈任何的爱。”
这时,儿子的情绪逐渐缓和了下来。
伊丽贝莎继续说:“昨天,妈妈不该没弄清情况就向你发那么大的火,我真的很抱歉。”
“没什么,妈妈,那只烟斗确实是我在外面捡的,我觉得你应该相信我。”
“好吧,儿子,我相信你,我只是担心你会做出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来,这种担心有时候会让我反应过度,你给我一个机会好吗?让我们重新开始交谈,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谈话的结果让伊丽贝莎非常高兴,因为建立在信任与爱的基础上的气氛完全改变了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她让儿子明白了,母亲的询问是出于对他的关心,而不是故意要侵犯他的权利。而母亲也认识到,应该信任自己的孩子。我想,母子之间有了这种相互信任的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出于对孩子的深切希望,常常会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过于激烈、过于偏颇,这种态度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在父母发火的那一瞬间,孩子会觉得父母充满了敌意,甚至感觉不到一点温情。孩子的这种感觉会将他们推向抵触的边缘,使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不信任、不关心。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不自觉中就被激化了。
我认为,父母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而只有当孩子认为父母是信任他的时候,才会完全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一旦父母与孩子之间能进行很好地沟通,相互信任,即使孩子真的有了什么不良习惯,经过父母的提醒和指导,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地改正。
总之,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必须首先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这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成年人之间也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何况是孩子呢?在这里,我要建议广大的父母们,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才华,相信孩子的品德,只有给孩子信任,才能帮助他们走好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像等待自己亲手塑造的作品一样,心情忐忑不安甚至带着一丝焦灼的期盼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将要成为母亲的女人,在怀孕的过程中经历了焦虑、怀疑、肯定、欣喜、解脱等不同的心理感受,等到孩子平安地降临到这个世界后,又要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也许,对每个母亲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感受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年轻的父母也逐渐成熟起来。从此,帮助孩子、教育孩子长大成人,就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年轻的父母们每天通过观察、体验和揣摩,逐步了解、认识自己的孩子,一点一滴地熟悉他的一切,一刻也不会放松,直到他羽翼丰满、长大成人。然而,当孩子长大懂事之后,父母们是否就真正地了解他呢?我想,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这一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
确实,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孩子,哪怕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孩子之间的性格都各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有的则活泼开朗;还有的孩子胆小,有的则从小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整天不知疲倦地蹦蹦跳跳,而有的则温顺得像只小猫,整天都不怎么活动。在我看来,作为年轻的父母,除了对孩子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之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
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受到各不相同的教育。而且,尽管每个父母都力求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懂事、勤奋好学,但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很少被父母肯定,那么他的自信心就可能被逐渐摧毁,从而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父母会过分地保护孩子,生怕他吃亏,结果却往往使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羽翼下,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过分的照顾,往往会使孩子从小就得不到锻炼,从而会变得保守、软弱。
在我看来,每个父母都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应该只听取旁人的意见,别人怎么教育,你也就怎么教育。因为,或许别人的教育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而却不适合你的孩子。因此,父母就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于进行合理的教育。
一般来说,那些对孩子了解得不十分准确的父母,就会造成孩子不能很默契地领会父母所给予的教导。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怎样来教育孩子,这确实是父母们经常会碰到的难题。诚然,在这种场合下,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非常重要,但如若不能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那么教育的结果不仅无法使情况变得更好,反而会变得更糟。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都非常普遍。
每个父母都担负着帮助孩子,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责任。真正的了解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的父母总是只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的孩子了解的不十分的准确,这样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特别是孩子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种教育就无从谈起。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的与之交流,帮他解决问题。
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最近却遇到一件烦恼的事,下面就是她的讲述:
“开学不久,他的班主任布朗老师就向我讲,孩子在学校比较霸道,有时要和同伴打架,喜欢做小霸王……以至于自己交不到好朋友。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先是感到很意外,而后就着急起来了,孩子没有好朋友那多寂寞呀!原先孩子在幼儿园除了上课坐不住外,上述情况从没有出现过。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对我说:‘妈妈,小朋友都不和我好,我想去培德小学,我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读书。’我一听更着急了。孩子产生这种想法可不好!于是,我就对儿子说:‘好朋友是慢慢交的,同学们在一起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只要你会帮助别人,不和小朋友吵架,学着让一让人家,小朋友会喜欢你的。还有,你要多学本领,能干的孩子更有人喜欢!妈妈相信你会有好朋友的。’过了几天,我和孩子一起做了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请布朗老师帮忙,利用她开班务会的时间,把手工作品送给小朋友们,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交往机会。其实孩子在和我一起做手工的时候,已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通过布朗老师给他的这个机会,孩子与同伴交往很轻松很自然地进行着,效果还不错。不久儿子再也没提起找原先的好朋友了。”
大多数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孩子,往往是让他吃得最好,穿得最舒服,仅此而已,但是对于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到底需要些什么,做父母的往往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洞察。您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这是在干什么呀?快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就是不捡。”“怎么这么不听话。”“就是不听话。”听着孩子这样说,您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吗?您是否会听到宝宝在他在房间里大叫,不时的将东西乱扔,房间里传来了很大的响声,抑或是宝宝忧伤的哭声。那这时候您又该做些什么呢?您是愤怒得冲到宝宝的房间对其责骂?或者是温柔的抱起宝宝,深感无助的用漫无边际的语言安慰宝宝?收到的效果是怎样呢?或者您自己都不知道。我建议您还是静下心来,听听宝宝的心声吧。让宝宝依偎在您的怀里,一边哭一边告诉您怎么也想不到的问题:“妈妈,你怎么总是不陪我玩……”您可能会说:“怎么会呢?妈妈不是每天都陪着你吗?”“可是,你总不理我,成天上班,一点都不在乎我……”
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您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宝宝,宝宝的心里最清楚,他无法用成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是它可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摔东西,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爸爸妈妈对抗。恰好孩子的心是很脆弱很敏感的,当他的安全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会感到非常地痛苦。您是否设身处地的为宝宝想过呢?
我认为,父母除了对孩子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之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更好的培养孩子。很多自以为是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下功夫,只是凭借自己的臆想去判断孩子,他们宁愿花时间和知己倾诉,诉说孩子不听话、不老实,却不愿去和孩子进行耐心的交谈,我认为这样的父母是没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做法非常的愚蠢。
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
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就能分辨出大人在说话时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但是,父母们似乎并不敏感,或者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意识不到自己在和孩子说话时语气的变化。比如,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当孩子问“你生气了吗?”或“你不高兴啦?”时,父母就会板着脸说“没有”。当孩子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啦?”时,有的母亲会很不耐烦地说:“不关你的事。”表情和语气都表明父母是在生气、在发怒。事实上,不要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他们已经从这种语气体会到父母的怨气,从而对他们自身也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孩子应该受到尊重,大人应该与他们交流。然而在事实上,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与孩子真正地交流,因为他们不能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们总是用教训的口气、哄的口气或引诱的口气。这样是不可能与孩子进行平等地交谈的,即使孩子表示愿意合作,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不可能使孩子完全信任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在我看来,只有父母从内心去改变自己,以平等的、对待朋友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才能顺利地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与孩子进行思想的交流。一般来说,父母与孩子谈话,总是想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某种道理,但这种硬灌的道理根本不可能被孩子所接受。而且不仅如此,这种强硬的方式还会引起孩子极度的厌恶和反感,结果让他们背道而驰。事实上,这样的父母总是盼望孩子凡事听自己的,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让孩子服从自己,还会使他们产生反叛情绪,抵制父母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在此,我建议各位年轻的父母,和孩子交谈一定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事实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理解与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认识。在教育维尼芙雷特的过程中,我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敞开心扉与她进行交流的,而且每次她最终会采纳我的建议,也正是基于这个前提。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她的儿子不听话,每次她必须得把自己的要求重复几遍,他才慢吞吞的去做。
于是,我便问她:“你为什么总是要求孩子去做,为什么不让他自己主动去做呢?”
她奇怪的看着我:“命令他还不听呢,哪会主动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