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不为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父母,如果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丧失自信与勇气,也使他们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正是父母们自以为无私的包办代替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信是人生的基石
自信心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在智力、体力,还有处世能力上都有体现。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就缺乏发展各种能力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又对人的各项感官功能和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道理看起来并不复杂,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明白,但真正把它应用到孩子教育当中的父母,我想并不是很多。
据说,曾经有位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选择了两个班级,一个班级学习成绩较差,而另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相对来说则非常优秀,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然后,他又从其他地方请来了一些老师,并且把原来成绩较差的班级对老师说成是优秀的班级,而把原来优秀班级当成差生班来教。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测验当中的平均成绩已经基本相当。根据这位教育专家的分析,造成就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明真相的老师对差班的学生给予了鼓励,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相反,原来的优秀班的学生在老师的怀疑态度影响下,自信心大受挫折,以至于学习不积极,学习成绩也就因此降下来了。由此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说,自信心就是能力的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提升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重复的基础之上,逐渐巩固成为人的本能的一部分,从而使人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能以这样积极的方式行进,那么这种效果的累积应该有多么可观!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使下,他们才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最终获取成功。另外,在杰出人物辈出的国度里,从那些伟人、名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自信心的作用,而在我们身边的优秀人才身上,也同样不断散发着自信的光彩。
作为一个母亲,我认为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这就给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父母随时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绝对不能以爱子女为理由溺爱孩子,不能什么事都包办。因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更重要的是从做事中树立起自信心。教育专家告诫我们:“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能做的事。”如果我们做得太多了,那么孩子就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这等于取消了他们树立自信心与自立的机会。
说实话,刚开始养育维尼芙雷特的时候,我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在这方面出过严重的失误。如果维尼芙雷特是个男孩,我想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但正因为她是个女孩,我总是怕她受到伤害,担心她的安全,总是想尽一个母亲的全力去保护她,为她做一些其实她自己能做的事。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在爱女儿,而是在害她。我想,大概每一个父母刚开始都是这样的吧。直到在一次旅行途中,我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表现,这才幡然醒悟。
那一次,我准备带着维尼芙雷特去加勒比海度假。我们坐上了豪华游轮,安顿好之后,就扶在船舷边,向送行的亲友们挥手告别。这时候,乘客们有的还在陆续上船,个个都背着旅行袋,在佛罗里达的阳光下兴致勃勃,浑身散发着活力。
这时候,我的目光被一家人吸引住了。那是一对夫妇带着4个孩子,孩子们都是中学生模样,其中有个女孩的腿是瘸的,并且还瘸得非常厉害,让我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不过,如果仅仅是她的残疾,并不会让我感到多么惊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残疾程度比她严重的人还有很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女孩背上还有一个硕大的旅行包,包里显然装着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一个人旅行,那倒也罢了,奇怪的是她的全家人都在,却居然没有一个人过去帮一帮她。在女孩身后,她的三个兄弟都长得人高马大,他们轻松地背着自己的包,很坦然地跟在姐姐后面走上船来,好像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姐姐走路困难。我再看女孩的父母,他们也只顾彼此说笑,丝毫没有要照顾女儿的意思。
当时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为这个女孩感到委屈,我觉得这家人实在是太冷酷无情了,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呢?更何况还是自己的家人。我甚至猜想,这个女孩平时在家里一定遭到了家人的嫌弃与冷遇。我的同情心顿时极度膨胀,如果不是碍于她的父母在旁边,很可能马上过去帮忙了。那时候维尼芙雷特才两三岁,她也注意到了那个女孩,因而拉住我的衣角,满怀同情地恳求道:“妈妈,你看那位姐姐多可怜呀,我们过去帮帮她,好吗?”
当时,我也确实有点忍不住了,不过最后我还是没有去帮忙。我倒不是顾忌女孩的家人会对我不友好,而是女孩那自信的神情阻止了我。尽管女孩背着一个大背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非常吃力,但是她丝毫没有埋怨和沮丧,相反,她的脸上带着愉快的微笑。她满怀自信地走在最前面,还不时兴奋地回过头去,跟身后边走边闹的三个兄弟打招呼:“哎,你们都快点跟上,可别走丢了。你听到没有,尼基?你总是不听话,待会儿走丢了我还得去找你!”俨然一副有威信有地位的大姐形象。
这时,我的内心心潮澎湃,很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对维尼芙雷特说:“你是个很有同情心的孩子,好孩子就应该这样。不过你看,那位姐姐多么勇敢,她并不需要我们的帮忙。”
可以说,这件事给我的震撼相当大。我发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过分地呵护孩子,不仅会使孩子失去很多锻炼和进步的机会,而且还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因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勇气。对于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来说,自信心更容易受到伤害。试想,假如这个家庭对腿脚不便的女孩给予特殊的照顾,生活起居全都由他人帮忙,尽量避免她在体力上的不便,这样虽然满足了家人对她的不幸进行补偿的愿望,但是从更长远的目光来看,这样做对她漫长的人生来说,无疑是在害她。如果是这样,我想女孩是不会有那样自信的笑容的。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出现的失误。跟那个家庭相比,我过去对维尼芙雷特自信心确实太不重视了,为她做了太多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我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缺陷。想到这里,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由于我这个失误,也许会给女儿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严重的话,甚至还会毁了女儿的一生。
在接下来一周的海上旅行中,我格外留心地观察那一家人的行动,发现他们确实在培养孩子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错。尽管那女孩行动不方便,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自己做,从不用其他人帮忙。不仅如此,她还要负责看管好三个活泼好动的弟弟,尽量不让他们打扰到其他的乘客。当然,也总会有那些好心的乘客,觉得那个女孩可怜而试图帮助她,这时候她的父母就会很礼貌地阻止:“谢谢您的好意,我想我女儿自己可以应付。”而且,如果当时父母不在身边,那个女孩自己也会很礼貌地谢绝别人的帮助。我发现,那个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到处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在船上走来走去,为自己和家人办理所有的事务。看来在她的心里,一点都没有把自己当成残疾人,而是完全像个正常的孩子。
女孩的出色表现让我对她的父母产生了崇拜之情,因此我特地去和他们进行交谈,并向他们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女孩母亲的一番话让我深受启发,她说:“对于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自怜的心理。由于身体的缺陷,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恐惧之心。如果家人再对她进行特别的照顾,只会让她的这些感觉更加强烈,对自己更没有信心。你想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那该是多么可怜和可悲啊。我想,在这种心态下长大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残疾了,更糟糕的是心理上也有了阴影。事实上,心理残疾往往比生理残疾更让人头疼、更加难以痊愈。正是由于我和她的父亲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放弃了最初的格外照顾,放手让她自己照顾自己。因为不论是我们,还是她的兄弟,都不可能陪着她过一辈子,我们不希望日后女儿发现自己离开了我们就没有办法自立。在过去,女儿是我们最为担心的孩子,而现在,她成了我们最能干的孩子,看到她这个样子,我们不仅放心了,同时也为她感到骄傲。”
听了那位母亲的话,让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家人的特别关怀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自己去做,勇敢地去探索。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配合孩子,使孩子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使自信心和能力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从那件事以后,我再也不谨小慎微、过分地呵护女儿,而是放手让她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仅如此,只要她可以,我还让她帮我做各种家务,并处理外面的事务。由于女儿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帮助,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依赖,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每天早上,维尼芙雷特仍然习惯性地躺在床上,等着我来帮她穿衣服。我告诉她,必须自己穿,否则就一直躺在床上别吃早饭好了。我要她自己系鞋带,她系了好半天也没系好,于是就撒起娇来:“我不会系,妈妈,你来帮我系吧。”我不为所动,而是告诉她不穿好鞋子就别想出去玩。
我知道,那段时间维尼芙雷特过得很艰难,由于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她几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当时,看到女儿那沮丧的样子,我心里真的是非常的愧疚。由于我的失误造成的苦果,却要由女儿来承担。如果一开始我就让女儿自己干,就不会这样艰难了。但正因为如此,我不能一错再错,这更加坚定了我培养女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决心。
当维尼芙雷特因为缺乏自信而哭闹着不肯做事的时候,我就用那个在游船上看到的残疾女孩来鼓励她:“维尼芙雷特,你想想看,那天我们在船上遇到的小姐姐什么事都是自己做,而且做得是那么好。难道你不想和她一样能干,做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吗?”
“想啊,”维尼芙雷特一边哭,一边说,“但我太笨了,什么都学不会。”
“不对,维尼芙雷特,你怎么会笨呢?那个小姐姐的腿那么不方便都能把事情做好,你自己手脚都很健康,难道还不如一个残疾的孩子吗?我想,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去做,一定会比那个小姐姐做得还要好,比她更能干。”
“真的吗?”女儿半信半疑地问我。
“当然了,妈妈相信你!但你也要相信自己才行呀,不要动不动就哭,你见那个小姐姐哭过吗?”
“没有,她总是笑着。”
“对呀,你也要像小姐姐那样才好。”
于是,维尼芙雷特停止了哭泣,擦干眼泪,仰起小脸蛋来对我说:“妈妈,你说得很对,小姐姐的脚是坏的还那么能干,我一定不会比她差的。”
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难之后,维尼芙雷特很快就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而不再动不动就要别人来帮忙。她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远比想象的要强得多,因此也越来越有自信,甚至主动要求帮我干家务。这样一来,她又从中体验到了为家庭作贡献所带来的自豪与自信,感觉这样才真正地成为家庭的一分子。等到维尼芙雷特五六岁的时候,她不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还会在聚会时主动去照顾那些比她小的孩子。
于是,我终于可以像那个残疾女孩的父母一样,自豪地对亲友们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骄傲。”
孩子,你可以做到!
我想,大家从我对维尼芙雷特的教育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父母,如果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丧失自信与勇气,也使他们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正是父母们自以为无私的包办代替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要求年轻的父母们必须注意: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对于这个原则,我已经强调了很多遍,而我之所以这样再三地强调它,就是由于很多父母常犯这样的错误。由于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怀着强烈的爱,往往会让情感超越了理智,保护孩子的欲望压倒一切,结果让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无法到外面的大自然中茁壮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哈里森太太是我的一个老同学,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很不幸,她的丈夫因意外去世了。由于他们住在东海岸,与我相距甚远,所以等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事情发生的两年之后了。对此,我感到十分歉疚,于是我处理了一下手边的事,便立即出发去看望她。
来到哈里森太太家后,我发现她表面上已经平复了丧夫之痛,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她只是把这份感情转移到了儿子大卫身上。在我看来,哈里森太太对大卫的疼爱实在太过分了。那时候,大卫已经是4岁的孩子了,还整天让妈妈喂他吃饭,帮他穿衣穿鞋。她寸步都不离开大卫,到哪里去都要带着他。为了害怕大卫再出意外,她还禁止大卫到外面去玩。由于她的缘故,小朋友们都不敢来找大卫,大卫几乎没有一个朋友,因而变成了一个无能、孤僻、内向的孩子。当我刚到他的家时,他甚至连话都不敢和我说。
对于哈里森太太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实在没有办法忍受,花费了几天时间说服她将大卫送去幼儿园。我想,如果大卫离开妈妈,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里去,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在我的不断劝说下,哈里森太太终于答应了,但是去了还不到两天,幼儿园的老师就把我们叫去谈话了。
老师告诉我们,大卫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穿鞋,甚至连扣扣子也不会,而和他同龄的孩子都能把这些小事做得非常好。与其他孩子相比,大卫总是显得手忙脚乱,一副可怜的样子。当幼儿园的老师教大卫这些穿鞋戴帽时,大卫怎么也不肯做,只是一味地吵着要妈妈。于是,老师向哈里森太太建议,从此以后不要再帮大卫做这些事了,要让大卫自己学着去做,否则他们的努力就全无效果。要知道,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掌握的话,实在是非常可悲的。
然而,对于幼儿园老师的建议,哈里森太太却拒绝了,她竟然说:“大卫就是我的一切,我愿意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于是,大卫便闹着不肯再呆在幼儿园,结果无论我怎样劝说,哈里森太太还是把他领回了家,又继续过去的生活。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极端例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像哈里森太太这样的母亲是随处可见的,并且母亲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往往被人们奉为楷模,受到广泛的称赞。然而,当我们称赞母亲的这种奉献精神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副作用呢?根据我的经验,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确实很难有所作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母亲对孩子的过度照顾,首先是向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由于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照顾自己的生活,因而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从而只能依赖母亲才能生活下去。而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缺乏自信,便很难在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勇于自我探索的人,也很难有所作为。哈里森太太的关怀使大卫感到,自己在妈妈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这样固然让他会有安全感;但如果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感到失落,产生怨恨,而这一天早晚都会来临。
在我看来,哈里森太太对于大卫过分溺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自私的,因为她没有为大卫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而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从而成了大卫健康成长的障碍。要知道,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而将一个在同情庇护下的、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作为母亲来说最不忍心看到的局面。因此,作为母亲,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地走入社会,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他的自立与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剥夺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来说,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虽然外表可能坚强,但内心却总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
虽然我竭力向哈里森太太讲明这些道理,但她还是不为所动,认为我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这件事情,不能体会到她的感受。为了让哈里森太太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邀请她带着大卫和我们一起,到我姐姐的夏季别墅里去度假。结果,这种方法终于取得了成效。
看到与大卫同岁的维尼芙雷特什么事都能做,哈里森太太简直惊讶极了。开始的时候,她一看到维尼芙雷特自己在厨房热牛奶喝,就会惊叫着冲过去帮忙,并且还责备我说:“你这妈妈是怎么当的?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做这种事,万一烫伤她可怎么办呢?”但后来,当她对比着维尼芙雷特的自信独立与大卫的畏缩无能的时候,渐渐明白了哪一种教育方法对孩子更好。
在一个下午,我们带着大卫、维尼芙雷特和姐姐的孩子们去海边游泳。这原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但大卫却根本不敢下水,只是在沙滩上坐着。另一边,维尼芙雷特和6岁的阿莉森很熟练地穿上了游泳衣,而3岁的艾伦却撅起了小嘴巴,站在那里生闷气。
“快一点儿,艾伦,穿上游泳裤。”他母亲着急地催促道。
这时候,艾伦的父亲和其他孩子已经下水了,但艾伦还是站在那儿,无动于衷。他的母亲见他长时间不肯过来,就回来找他。
“艾伦,你傻站在那儿干什么呢,爸爸已经下水了,快穿上游泳裤。”
“我不会穿。”艾伦理直气壮地回答。
他母亲只好说:“过来小宝贝,我帮你穿上。”
这时,阿莉森笑着对维尼芙雷特说:“你看我弟弟那个笨样儿!”
我急忙上前去拉住姐姐,让她别为艾伦穿游泳裤。艾伦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以往的经验里,他知道自己不穿,就可以获得母亲的额外关注。与此同时,阿莉森也非常高兴母亲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在父母面前表明自己比弟弟能干。显然,我姐姐并没有意识到她的行动对两个孩子的意义,她为了让艾伦高兴,替他干了他自己能干的事情。然而,正是由于她的尽心服务,却使得艾伦丧失了发展自己独立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