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 卡尔·威特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 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卡尔·威特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八章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去学习好的行为,比带着受责备的坏心情去养成好习惯要容易得多。可以说,每个人生来就对别人的斥责有排斥的本性,成年人这样,孩子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孩子接受成人的权威,但过多的责备仍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种反感自然会产生反面的力量,削弱管束的效果。我想,既然如此,还不如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从不伤害女儿的自尊心

我想,只要是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都会注意到,孩子的心是稚嫩的,必须小心地呵护,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经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

事实上,孩子们和大人一样,都有着自尊心。作为父母,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许多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自尊心比较敏感,每当孩子有叛逆行为时,伤到了自己的尊严,便会怒不可遏,一发为快。可是,当孩子们觉得委屈了或遇到有可能伤面子的事,父母们则一般都会认为:小孩子嘛,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而且,有的时候还会有意给他们一点伤害,以此作为惩戒的手段。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样一来,非但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不过幸运的是,从维尼芙雷特出生到现在,我就从来没有以这种态度对待她,因为我爱我的女儿,我不愿意让她受到任何伤害。

哈里斯是我的一位熟人的儿子。他从小便是一个既聪明而又懂事的孩子,才6岁就开始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一天,哈里斯和母亲一起购物回到家,他帮着母亲将买到的东西从外面搬到厨房。母亲看到他抱着一堆玻璃瓶,不禁担心起来,说道:“哈里斯,你最好分两次拿,这样会打烂瓶子的。”

哈里斯固执地说:“不会的,妈妈,我之前也拿过这么多的东西。”

母亲有些生气了,看着儿子说:“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肯定会打碎瓶子的。”

哈里斯装着没听见,只顾往厨房里走。然而,没想到他刚走进过道,瓶子就接二连三地掉落下来,有些还被摔破了,洒了满地的汁水。

哈里斯的母亲看着满地狼藉,不禁火冒三丈:“我告诉过你的,可你就是不听,你看看把这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实际上,哈里斯把瓶子打碎本来就已经感到很惭愧了,他本来是想帮母亲的忙,想得到母亲的表扬,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顿时,哈里斯感到无地自容,丢下手里的瓶子,跑回了自己的房间。从此以后,哈里斯再也不帮母亲干活了。

我认为,当哈里斯不慎摔坏瓶子后,他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这种事实造成的结果,其实比母亲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效果还要好。这时候,哈里斯的母亲本应该能体会哈里斯的心情,及时给孩子一些安慰,告诉他下次注意就好了。然而,哈里斯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本能地发泄了自己心中的情绪,对儿子采用了责骂的方法,使他感到非常难堪。我想,这种情况可能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并且采取了和哈里斯的母亲类似的方法。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与孩子的教育比起来,那几个瓶子又算得了什么呢?为此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难道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吗?

在维尼芙雷特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了,可以说,几乎在所有事情上,包括吃、穿、住、行,都有她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从小培养女儿的自主性,也是我实施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样一来,长大之后才会果断行事,不会优柔寡断、人云亦云。然而,任何事情也都有其反面,让我时常感到头疼的是,有些时候女儿在某些方面显得太过有主见了,往往不能把事情做好。

记得有一次,我们和一些朋友去郊游。因为当时已经是春天了,大家都穿上了轻松的春装。可是,维尼芙雷特非要穿她的那件绿色大衣不可,因为她觉得那件衣服非常好看。

我对女儿说:“现在已经不是冬天,天气热了起来,如果你穿大衣出去,会捂得很难受的。”

然而,维尼芙雷特非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采纳我的建议。于是,等我们到了游玩的地点,其他的孩子都穿上了轻便的服装,只有维尼芙雷特一个人捂着厚厚的大衣,在温暖的天气下,热得她满脸大汗。这时,她注意到其他孩子在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

“妈妈,我有些肚子疼,我们回家吧。”维尼芙雷特对我说。

我知道女儿的意图,她自己已经觉得不好意思,是在想找借口离开这里。

“哇,春天真让人感到舒畅。”我假装没有听到女儿的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那些孩子穿的衣服显得多么轻松呀。”然后,低头对维尼芙雷特说:“我早就想到你可能会改变主意,所以把你的春装也带来了,想不想到树林里去把它换上?”

这时,维尼芙雷特的脸上顿时阳光灿烂,亲热地吻了我一下,并要求我带她到树林中去换衣服。并且,从此以后,维尼芙雷特再也不那么固执,并养成了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我想,在这件事情上,如果那天我不给女儿带上春装,而让她忍受由穿得太厚而带来的难受,以及别的孩子对她的奇怪眼光,或者当着众人的面嘲笑她,那么一定就会对她的自尊心造成伤害。那样的话,不仅不能让女儿养成采纳别人意见的习惯,还会使她在今后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敢自己作决定,从而损害她的自信心。

相反,我采用了另一种教育的方法,我不露痕迹的把女儿从尴尬中解救出来,她当然会感激我的做法,也为自己摆脱困境而庆幸。并且,她也会知道,到了春天就应该穿春天的衣服,无论冬天的衣服有多么漂亮。她还会懂得,有些时候放弃自己的观点,听妈妈的话是不会错的。

用“暂停法”来摆脱情绪失控

在培养维尼芙雷特的过程中,我发现年幼的女儿经常会陷入一种不能自控的状态,似乎丧失了任何使自己镇定下来的能力。有时候,她还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而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她就会无休无止地哭闹和不顾一切地反叛。我想,这也许是所有孩子的一种通病,对于孩子来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们在向孩子大喊“不许这样”的时候,孩子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仍然哭闹不止。于是接下来,生气的父母可能打孩子几下,试图以这种方法来止住孩子毫无道理的哭闹。然而,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但没有成效,还会导致孩子像被火上加油一样更加暴躁,结果父母也就愈加不能控制自己,大发脾气。一时间,孩子的哭喊声和父母的呵斥混合在一起,还夹杂着父母打孩子的声音,那种情形简直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父母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惩罚孩子,而是要使孩子停止“疯狂”的行为。在维尼芙雷特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偶尔会有这种“疯狂”的时刻,而我通常则会采用“暂停法”来控制女儿的这种情绪失控。

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带3岁的维尼芙雷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当什么都准备妥当的时候,她突然要求穿上自己刚刚换下来的一条裙子,而这条裙子在她之前的玩耍已经被弄脏了。当她的要求遭到我委婉的拒绝之后,她突然发疯似的拉着我喊:“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你快给我换上。”

我向她做了充足的解释,并且已经收拾停当,最后实在没办法,便生气地对她说:“维尼芙雷特,如果你再这样胡闹下去,我就不带你出去了。”

“不去就不去,反正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小维尼芙雷特喊道,嗓子已经哭得有些嘶哑了。

于是,我把已经打开的房门关上,冷静地对她说:“维尼芙雷特,你现在情绪不稳定,我们停一停。”然后,我把她带到她的房间,把她放在床边的小凳子上。女儿没有反抗,尽管还在哭叫,但却乖乖地坐在那里。

“5分钟之后,我过来找你。”我对维尼芙雷特说。

维尼芙雷特点点头,坐在那里没有动,接着我走出了她的房间。5分钟后,维尼芙雷特不再哭泣,在房间里喊我:“妈妈,我可以出来了吗?”

“可以了,那么你还想去安迪叔叔家吗?”

“想去。”女儿走到我跟前,把头靠在我身上,乖巧地说,“妈妈,我们走吧。”

实际上,我让女儿“暂停”一下,并不是想让她在痛苦中学到什么,而是为了使她摆脱暴躁,重新获得平静,忘掉自己的无理要求。因此,假如女儿在“暂停”的时间里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或游戏,只要没有危害,我就会让她高高兴兴地玩一会儿。

在维尼芙雷特3岁的时候,喜欢拿着画笔到处乱画,有时根本不在我为她准备好的纸上画,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有一次,维尼芙雷特又把画画得到处都是,于是我便拉着她的手说:“你是想规规矩矩地玩呢?还是想到你的房间去呆上5分钟?也许到房间里去待一会儿,会让你感觉好一点。”

小维尼芙雷特非常调皮,她好像要试探我是否会真的实行这一办法,丝毫没理我的话,依然任性地涂抹着家具。我对她说:“看来,你选择了回房间待一会儿,是要我送你去呢,还是你自己去?”

维尼芙雷特没有动,于是我拿下她手中的画笔,拉住她说:“那么,你是选择了让我送你去。”到了她的房间,我心平气和地对她说,“等你觉得好一点儿之后再出来找我,我们可以玩别的游戏。”说完我便离开了。

大约过了4、5分钟,维尼芙雷特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她显然已经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自己在地上玩起了积木游戏。

后来,我为维尼芙雷特买了一个计时器,让她自己设好“暂停”的时间,通常是5分钟。有时候,女儿拒绝在自己的房间里呆着,跟着我跑出来,我会立刻把她送回去,并且延长时间。有时候我会问她,要不要我在里面陪着她,直到她感觉好一些为止。

在维尼芙雷特4岁的时候,她已经习惯了我用这种“暂停法”的方式让她平静,每次她都是自动地走进房间,直到心情平静下来。有时,她会在房间里玩一些别的东西,而我从来不干涉她。在这种情况下,她甚至会忘掉规定的暂停时间,索性呆在里面高高兴兴地玩下去。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这种“暂停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惩罚,与很多父母都会采用的“关禁闭”的方法无异。实际上,我认为这两种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我从来会不让女儿感觉这种“暂停”的方法是对她的惩罚,而是让她认为是另外一种放松方式。因为,一旦给她惩罚的感觉,她就会拼命地反抗,这不仅不能帮助她摆脱原有的坏情绪,反而会让坏情绪更加强烈。

根据我的经验,应用“暂停”的方法来帮孩子控制情绪,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与那些惩罚相比,孩子会很乐意接受这种方法。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经常会情绪失控,并且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那么不妨就试一试这种方法。

我与女儿互相尊重

我认为,父母完全有理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烦恼,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这都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事实上,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平等相待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那么相应地,他们也会因尊重你而停止自己的无理行为。维尼芙雷特有时候也非常顽皮,每当我被她弄得不胜其烦时,我就会告诉她我的感受,让她知道她正在给我带来烦恼,并让她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

大多数父母可能都有体会,有时候孩子的自私简直令人惊讶,甚至当他们已经到了应该很懂事的年龄,却仍然是那么的“不懂事”。在一般情况下,在困惑中的孩子,即使得到了父母的安抚、慰藉,仍然会有更多的麻烦堆在那些本来就已经非常辛苦的父母面前,迫使父母为他们服务。这常常让父母很生气,却又不便发作,因为他们已经表示理解孩子的苦衷,并愿意尽力帮助孩子。这时候,怎么能有任何抱怨呢?

不过,在我看来,父母的这种自我牺牲和忍耐都是有限的,当这种烦恼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瞬间爆发出来,造成家长和孩子双方的不愉快。因此,在这种不愉快爆发之前,做父母的不妨真诚地跟孩子谈一谈心,说一说自己的困扰,我想会得到孩子们的理解的。

在养育维尼芙雷特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明确地向女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看来,每当这个时候,一向只考虑自己的情绪而不管别人感受的女儿,会突然变得非常有理智,开始照顾别人的情绪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控诉和指责孩子,不能把握好这种区别,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维尼芙雷特有个叫安娜依丝的小伙伴,和自己的母亲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安娜依丝每到周六必须首先打扫自己的房间,把它收拾干净后再做其他的事情。可是,在这个协议执行了两个星期之后,安娜依丝的母亲有一天到女儿的房间里检查,发现里面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整理过。这时候,安娜依丝已经和小伙伴们到外面玩去了,而且玩到很晚才回到家。

安娜依丝一回来,母亲就生气地质问:“安娜依丝,你今天的做法真是让我感到很难过。”

安娜依丝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可能确实已经把那件事情给抛到脑后了,因而问道:“怎么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