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深刻认识生命之初 - 卡尔·威特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 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卡尔·威特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七章深刻认识生命之初

实际上,孩子智力上的每一个进步都能给他带来快乐。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有别于动物的快乐,一种可以将我们从悲伤与黑暗的孤寂中拯救出来的快乐。选择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很多事情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人的心理感觉也不例外,它始终是建立在选择的机制上的。在儿童思维形成的过程中,选择就是要走的重要一步。因为在迈出这一步之前,感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然后通过思维做出选择,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在以上选择活动的基础上,便形成了某个具体的选择。这样,他的注意力才能够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而不是在所有的事物上,然后经过意志的控制,就能从众多可能的行动中选择必须完成的行动。高级智力活动是通过人自身的注意力和内在意志活动,提炼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意象的联想,使之形成意识。这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大脑舍弃那些多余的东西,将独特的、清晰的、敏感的和重要的东西留存下来,尤其会保留那些对创造有用的东西。如果没有这项独特的活动,智力就不能称之为智力了。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他的意志在确定某一行动时,也就会迟疑不决;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他就会浮光掠影,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够深入钻研。

我们之所以可以对事物加以区分和鉴别,是因为我们能够将信息进行接收限制,这是一个神秘的法则,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生活的形式和范围。我们的内在活动只是使这种限定更加明确、更加集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内在活动才得以挣脱原始的混沌状态,并得到不断地雕琢和改造。毫无疑问,选择就是对事物进行区分和鉴别,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例如,我们通过观察一个圆柱图,可以知道它是一个支撑物。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它的各种特征进行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选择能力,我们才能够进行推理。通过这种内心活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倾向性。

儿童总是会作出一些很有趣的选择。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有时候会毫无原因地去拿一个他们根本拿不动的东西。比如他们总是喜欢帮助成人摆桌子。他们会不停地把东西拿来拿去,直到累了为止。成年人总是怕孩子劳累,但心理学认为,成年人这时对儿童进行帮助会阻碍儿童的行为,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很多精神上有问题的儿童都可能受到过类似的打扰。

一件儿童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爬楼梯。成人爬楼梯是有目的的,儿童爬楼梯却没有任何目的。儿童爬到楼顶之后还没有满足,他们会跑到下面再爬上去,如此循环反复。儿童爬楼梯的目的是在劳累中寻找乐趣。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他们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他们只不过是要满足内心的某种欲望。儿童只有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才能对成年人进行模仿。只有到了那时,周围环境才能激发他。如果他发现有人在清洁地板或做糕点,他就会自己去做。做一些新鲜事可以激发孩子。

在“儿童之家”,一位教师有一天迟来了一会儿,事先她又忘了锁柜子。当她到教室后发现,孩子们已经把橱柜门打开了。许多孩子围着它,还有些孩子正取出教具,并把它们拿走。这位教师立即把这看做是偷窃,并认为他们对学校和老师极不尊重,应该严肃处理这件事,还通过讲一些道德原则来引导这些孩子。事实上这件事恰恰表明了一点:儿童已充分认识了这些教具,并且已经能自己做出选择!这使儿童开始了一种新的、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工作。孩子们在能做这种自由选择的时候,正是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的最佳时机。

在“儿童之家”,教师们做了一个较矮的橱柜,以便孩子们能拿到与内心需要相符合的教具。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这些儿童只选择提供给他们的教具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他们总是去选择一些同样的东西和一些自己偏爱的东西,而很少去留意其他物件。这无疑表明,对孩子们来说,每一样东西都应适合其内心需要。只要让教具不发生混乱,并且淘汰不需要的用具,儿童的兴趣和专注就会被激发。

另一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是,尽管儿童能玩到十分精美的玩具,但没人愿意去玩。老师们因此决心帮助他们玩这些玩具。她们向孩子演示如何拿小碟子,如何在玩具娃娃的厨房里点火,并且在它附近放一个美丽的玩具娃娃。但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一会儿,就各自走开了。这使老师们认识到,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也许只占很小的分量,他们之所以选择玩具,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当儿童感到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时,他们是不会去做那些在他们认为是琐碎的活动的。在孩子们的眼里,做游戏就像下象棋一样,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如果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做游戏,他们就会痛苦。在“儿童之家”,正是由于手上总有重要的事情,孩子们对游戏就不特别感兴趣了。这正是孩子的心智从较低的阶段向较高阶段迈进的一种表现,由于儿童在不断成长,他们会对所有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活动着迷。

实际上,孩子智力上的每一个进步都能给他带来快乐。孩子们一旦享受到了这种快乐,就不会再去喜欢蜜饯和玩具,连虚荣心也随之消失了。正是有了这种变化,才使他们在别人眼里显得了不起。而且与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歇斯底里的傻笑相比,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有别于动物的快乐,一种可以将我们从悲伤与黑暗的孤寂中拯救出来的快乐。

如果有人对我们这种提高孩子快乐层次的方法加以指责,那么受到伤害的将是这些孩子,丝毫无损于方法本身。成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指责,关键就在于他们并不把孩子当人来看待,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的快乐也就只是满足于贪嘴、玩耍甚至其他更溺爱的事情。实际上,这些快乐都不可能使孩子坚持多久,只有当他感受到作为人的快乐时,才会像前面那位向父亲宣布,她已经从多年毫无活力的阴暗生活中走出来的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愉快。

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的这种转折,正是他们智力上的天才表现,也正是他们发现真理之时!难道这不是代表了一种自然的心态生活吗?难道这种天才的表现不是充满了激情的人生的表现吗?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个性,揭示出人类的真正共性。我们观察到,孩子们积极塑造自己个性的道路与我们所熟知的天才所走过的道路是相同的,他们是那么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这使他们免遭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他们付出努力的强度及坚持的时间与精神活动的发展是一致的,正像天才们的努力一样,他们的这种持之以恒也不会没有结果。它是智力升华的源泉,是使思维能力拓展的源泉,同时也是使外部表现张力勃发的源泉。

所以,在我们看来,天才就是将束缚自己手脚的镣铐挣脱的人,使自己享受自由的人,在众人面前坚持他所认定的人生标准的人。为了培养这种专注的精神,一个人还必须学会陷入沉思。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大量地、连续不断地读书反而会削弱我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地重复着背一首诗,直到将它牢牢地印在脑中,所有这些都不是沉思。培养孩子天性的方法就是沉思,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能使他如此持久地专心致志,并且有利于内心逐渐成熟。每一个树立了自己目标的孩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活动需要,会努力培养和发展这种内在活动,使其成为习惯。孩子们就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地成长,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协调的发展。因此,当他们学会了沉思之时,就走上了充满光明的进步之路。

正是经过了沉思的锻炼之后,孩子们才会乐于安静地练习。接下来,他们会努力做到在行动时不发出声音,尽量显得举止优雅,使自己陶醉于精神集中后所呈现的愉悦状态之中。这类练习也巩固和加强了孩子们的个性,他们会越来越习惯于用这种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外部世界,并能自发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观察、推理和判断,用它来修正意识中的错误。从此以后,他们能够自发地活动,主动选择并继续自己的工作,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专注的能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内在动力去活动,而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包括我们以及比他们年龄大的同伴的影响,即便有人恫吓这些刚被引入正途而仍然幼稚无知的学生,学生们也不会因此而害怕。

让孩子由创造者变为劳动者

如前面所说,我们一直在探讨儿童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直到3岁时才告一段落。儿童在该阶段的发展与胎儿在子宫里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阶段——会发生许多重要变化。但是,尽管如此,这部分记忆终将被忘却。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之为“精神胚胎”,以便于和生理胚胎区分开来。

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手臂动作如腿脚动作等的发展是彼此独立、互不相依的。一些感知觉能力也开始形成了。此即胎儿期的情形。在胎儿期,身体器官正在独立自主、自由自在地发展。因此,我们发现,在该心理胚胎期,各种心理控制能力正在独立地产生。因此,倘使我们忘记了所发生的一切,那么请不要感到惊诧,因为人格尚未统一,只有各部分皆已齐备的时候,它才能统一。

正因为如此,儿童3岁时候的生命将重新进入一个新阶段。因为意识在这个时期出现,并开始发挥作用,儿童的心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界限,区分开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阶段。无意识阶段被忘记,成为过去。3岁前的阶段是儿童各种功能的建立时期,3岁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时期,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一条遗忘河。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大都记不起3岁前的事情。心理分析专家一直在努力,试图唤起人们3岁前的记忆,但他们的努力落空了,没有人能想起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却对此完全缺乏记忆。

3岁之前,各种功能尚处于被创造的阶段,而3岁之后,它们即处于发展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分界线使我们联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那条遗忘川。我们发现,没有谁能将其记忆推回到比3岁更远的时期。所以,即使某种情境很激动人心,身历其境者也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它的任何情况,因为此时造化正在从无到有地创造我们。该潜意识的创造者,即被忘却的生活,恰似从人类记忆中被抹去了,因而我们发现,3岁时来向我们致意的儿童,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人。把我们与他联结在一起的纽带被本性的利刃割断了。成人摧毁本性正在试图从事的工作之所以极其危险,其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我们必须记住,在生活伊始的初期,儿童是完全依附于我们的。他尚不能自我照料、自谋其生。因此,除非我们成人熟知其心理发展方式——无论是由于本性的启迪,还是由于科学的启示,否则我们就可能成为其进步的最大障碍。

儿童在3岁之后,开始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只要他感觉受到约束,就会用语言抗议,或者搞恶作剧。儿童反抗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保护自己,而是要获得自由,以便了解周围的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儿童发展什么呢?儿童所争取发展的,就是前一阶段形成的各种能力。从3岁到6岁,儿童将有意识地介入周围的环境,对它们进行研究,进入一个真正具有建设性的阶段。他们身上的各种潜在能力逐渐展现出来,这些都离不开意识取得的经验,这些经验不再是玩耍或者盲目行为,必须从环境中获得。儿童那双灵巧的手开始从事人类特有的活动。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儿童只能被动地观望世界,只能默默地打好心理基础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了。于是,儿童那双智慧的手忙开了,他将自己动手改造这个世界。

刚刚开始的另一种发展就是各种习得能力的完善。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它的发展要持续到5岁左右才告一段落。在儿童2岁半的时候它就出现了,但要到此时它才发展成熟,因为儿童现在不仅能构造词语,而且还能使用语法正确的句子。但是,那种特别的敏感性(我们称其为语言的敏感期)仍在驱使儿童去更加准确地掌握语音,尤其是驱使他去扩大词汇量。因而,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通过作用于环境的活动来延伸意识;二是完善和丰富习得的各种能力。这说明,3至6岁是一个通过活动进行“建设性的完善工作”的阶段。

在上一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大脑依靠感觉能力感知周围环境,如今这种吸收、学习的能力还在,当然已经脱离了无意识状态,在主动经验的帮助下发挥作用,因此更加丰富了。儿童不仅感知环境,而且亲自参与其中,手的使用延伸了大脑的功能。以前,儿童只能在成人的带领下接触周围环境。现在,他们能够介入这些事物,并对它们进行鉴别。所以,这个年龄的儿童总是非常忙碌,他们不停地忙碌着,兴奋不已。此时,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走出发生阶段,迈上了形成阶段。由于儿童对世界的强烈要求,这一阶段还将出现进一步的心理发展。人们称它为“幸福愉快的游戏时期”——人们对此已有所了解,但只是最近才开始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欧洲和美洲,文明生活的飞速发展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人们就给儿童堆积如山的玩具,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与此完全不同的刺激物。在此期间,儿童应该触摸和把玩各种事物,然而人们几乎没有给他们任何真实的物品由他们支配,而且他们能见到的物品,大多数又禁止他们触摸。唯有一种物质是可以允许现代儿童自由触摸的,那就是沙粒。但是,我们发现,在那些玩具制造业不甚发达的国家里,儿童们的情趣大不相同。他们更镇静、更明智、更快乐。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参加周围正在进行的活动。他们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使用和操纵的东西与成人的并无二致。母亲洗涤衣服,或制作面包和蛋糕的时候,儿童也参加。虽然他的行为是一种模仿性行为,但这是一种有选择的理智的模仿行为,儿童就是通过此种行为为在世界中发挥作用做准备的。无疑,儿童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其内部的,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的服务的。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给儿童提供所需的一切事物,以便让他能够模仿他在家中或居住国所看到的一切行为。另外,我们还有一些专为儿童制造的器具,其大小刚好与儿童的身材和体力相称。有一间专供他用的房间,他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说话及从事一些智力性的和形成性的工作。

在现在的西方人看来,上面这些观点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我开始提倡这些观点时,人们却奇怪地打量着我。我和助手特意为3~6岁的儿童准备了一个游艺室,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周围的人竟然感到不可思议。游艺室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碟子、小碗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制作的,这样,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做这些事情,摆放桌椅、洗刷碗碟、打扫卫生,并且给自己穿衣服。这在当时引起过争议,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过于新奇的教育改革。

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的儿童会显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倾向和爱好。儿童们更喜欢与同伴在一起,而不太喜欢与玩具娃娃在一起;他们更喜欢“真实”的小器具,而不太喜欢玩具。著名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教授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他想,在纽约这个美国生活的伟大中心,他一定能买到一些专供儿童使用的特制小器具。因而,他曾只身一人到纽约的各家店铺里寻找小扫帚、小凳子、小碟子,等等。但是,那里根本没有他要找的器具,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制造它们。有的只是不可胜数的形形色色的玩具。于是他惊奇地喊道:“儿童们已经被遗忘了?”

人们不只是在这方面把儿童忘记了,他们甚至忘记了儿童的权利。在儿童眼里,这个世界空荡荡的,他们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只能打碎自己的玩具,搞一些恶作剧。在我所参加的学校,不存在这种界限。我向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快乐,结果得到了出乎预料的收获,儿童的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仿佛在说:“不用你的帮助,我自己能做这件事情。”

弹指之间,孩子们已经逐步走向了独立。他们变得自力更生,并且瞧不起那些帮助他们的人。是谁让他们做出如此巨大改变的呢?又有谁曾料到成人将不得不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呢?儿童一旦被安置在这个世界里,他就会立即占领它。社会生活和性格形成就会随即自动产生。

所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儿童收获快乐是不错的。然而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让孩子们变得快乐,还要他们具有独立的能力和性格,必须能够胜任工作,必须能够驾驭依赖他的一切,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发展障碍对语言的影响

我们认为,儿童的心理敏感性与大脑有着很大关系。为了更好地认知儿童潜在能力,我在下图中使用了一些表示儿童语言发展的符号,这有助于澄清我们的观念。

语法符号

黑三角形代表名词(事物的名称),红圈代表动词,其他词类如图所示。如果我们知道儿童在某一特定年龄能够运用大约两三百个词汇,那么,通过我提供的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用图片把它表示出来,因而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语言是怎样发展的。因为,不论儿童的语言是英语、泰米尔语、意大利语,还是西班牙语,在图中,相同的词类总是用同样的符号表示。

图标的最左边有些模糊的东西,它表示婴儿最近所做的努力,包括呼叫、叹词等;接下来是两个声音组成一个音节的阶段;后面是三个声音组成一个句子的阶段;表的右端显示了各种词汇的组合,包括儿童常用的一些名词;其后是由两个单词组成的短语,这种短语包含各种意思,可以做不同的解释;其后的一个时期词汇量激增,这是一个词汇爆发阶段,儿童吸收了大量新词汇。在表中,我列出了不同时期词汇的大概数量。在此之前,表中有一组单词,这些单词大都由名词组合而成,名词旁无序排列着其他词类。儿童2岁后不久,开始了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词汇组合呈现有序的排列,这一阶段儿童使用句子大幅度增加,可以说这是一个语句爆发期。第一阶段是词汇的爆发,第二阶段是思想的爆发。

但是,在爆发出现以前,一定有某种准备过程。这种准备可能秘而不宣,但它的存在并非纯粹的猜想或假设。因为我们从儿童的行动中能够看到他为表达思想作出的努力。由于成年人并不总是能够理解小孩在竭力说些什么,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会一阵阵地发脾气和抱怨。这在前面已稍稍提及了。在这个年龄,烦恼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他就会生气。聋子和哑巴特别好争吵,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其思想的缘故。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急需表达出来。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这一发展阶段也是儿童的困难时期,因为他必须克服许多障碍,也就是来自环境和自身的限制。这是人对环境的适应中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时期,第一个困难时期是刚出生的时候,此时婴儿脱离了母体,必须自己启动身体的运行机制。我们前面已经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儿童极为重要,如果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就会形成心理创伤,导致成长衰退现象的出现。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如果遇到障碍,也可能衰退。

读者还应该记住儿童在这一创造性阶段中的另一个特征,即儿童心理接受的印象和印象激起的情绪都会长期存在。这对学习口语和语法是有用的。但是,正如儿童在这个时期保留了他所学习的、对以后的生活有用的东西一样,他也保留了其心理障碍的消极影响。富于创造性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这一双重性质。奋争、恐惧、退化,能够造成严重后果。因为这些障碍的消极影响跟进步的积极影响一样根深蒂固。摄影时因为漏光在底片上形成的污点,在以后的每一张照片上都会出现。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性格可能会正常发展,同时其个性也会出现畸形和偏差。这种畸形和偏差在儿童以后的发展中变得更为严重。

正是在这一时期,儿童形成了行走和说话的能力,这个发展过程持续到2岁半,其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能力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障碍。这种情况与心理分析学说的发现一致,这个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成人的心理障碍来自幼年时期。”

同正常发展密切联系的困难属于“压抑”的总体范围。“压抑”是普通心理学上使用的术语,但同心理分析有着特殊的联系。我们现在所说的“压抑”来源于婴儿期。它广泛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仅仅是语言就能提供不胜枚举的例子。

儿童对语言的吸收发展到“爆发”期,就必须开始使用语言,因为随后他要用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今天,西方的教育开始重视自由表述,这将促使儿童的语言机制尽快投入使用,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也有帮助。有些孩子到了相应年龄,却没有出现语言爆发期。例如,有些3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器官发育正常,却只能说低龄儿童所用的词汇,人们称之为“心理失语症”,因为这种症状是一种心理病态,完全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心理分析研究的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也始于这个时期。“心理失语症”也许突然奇迹般消失,儿童出乎人们意料地口若悬河,镇静自如地开始谈话,同时还特别注意语法规则。不言而喻,一切都已在儿童的内心深处准备妥当,只是由于某些障碍而没有显露出来。

还有一些3~4岁的儿童从来没有说过话,就连2岁儿童那种“咿咿呀呀”式的话也没说过。可是经过专家的启发和激励,他们会突然说起话来。这是什么原因?这些儿童的心理曾经受到过挫伤,形成了阻碍,致使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许多成人感觉说话很困难,为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成人的语言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

1.没有勇气说话;

2.难以安排好句子;

3.感到使用句子很困难;

4.说话慢,不连贯。

这些都是心理自卑现象,目前仍旧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影响语言表述的心理障碍还有一些,如口吃、发音不准等。这种障碍不是出于心理原因,而是语言机制形成时出现的偏差。可见,在语言学习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形态的衰退现象。

第一阶段:词语形成机制的获得。相应的退化:发音不良、口吃。

第二阶段:句子形成机制的获得(表达思想)。相应的退化:造句时犹豫不决。

这些退化形式与儿童的敏感性有关。正如为了创造和增强他的能力而进行的活动,他特别容易接受一样,他还相当具有反抗性。结果,受到阻挠的创造性成为以后永生的缺陷。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儿童的敏感性是我们的想象所不能及的。

不幸的是,经常妨碍儿童的恰恰是成人。对待儿童必须动作轻柔,可是我们的动作常常很粗鲁,而且自己意识不到。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出于这个理由,我认为,对教师进行培训远比理论研究更重要,而且这种培训要注重教师个性的培训。

儿童有多种敏感性。但是他们对创伤的敏感都是相同的。伤害儿童是多么容易啊!儿童对成年人的冷淡和无情的沉默特别敏感,“亲爱的,记住妈妈的话。”那些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保姆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保姆说话时经常表现出的这种冷酷的权力主义的态度。一些上层人物,他们尽管信心十足,但说起话来也会战战兢兢,疑惑不定或者结结巴巴,原因就在于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