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 卡尔·威特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 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卡尔·威特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二章教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应该是有分寸的,不要过分地呵护,并要培养他在各方面都具有独立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锻炼孩子的意志

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有理由相信,挫折和困难正是上帝给予我们的试金石,它淘汰懦弱和无能者,坚强者更懂得人生,懂得如何去完善自己,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的确,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首先应有恒心,也就是说在认准一个目标后保持在该目标上的持久注意力。

父母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具体行为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恒心。

在儿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和他的母亲就决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尽管当时还无从谈起应努力让他在哪个领域里成功,但我们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就是要想取得成功,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所以,在卡尔还只能趴在床上蠕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儿子作持久力的训练。在这一方面,卡尔的母亲做得非常好,只要儿子遇到困难,她就会用各种方法去鼓励他: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直到他取得胜利。

在卡尔很小的时候,为了训练他的持久力,他母亲先从他的注意力的持久性开始训练,因为注意力持久是行为持久的前提。为了培养儿子注意力的持久性,他母亲用了一个能够引起儿子注意和兴趣的玩具,一只用布做的黄色的小猫。卡尔的母亲先把那只小猫放在儿子前后左右吸引他的注意力,等到他发生兴趣之后就把小猫放在他伸出手差一点就能够得着的地方,吸引他去抓。当儿子老是抓不着准备放弃的时候,母亲便用手推着他的脚鼓励他:使劲儿!使劲儿……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往往会用力蹬几下腿,尽力地将小猫抓住。在小猫被儿子抓到手后,他母亲就用欢呼和亲吻来庆祝儿子的胜利,让他体验奋斗、成功的喜悦。在卡尔能够爬行的时候,母亲便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在他马上就要够着目标的时候,把吸引他的玩具挪到更远的地方,然后鼓励他继续爬着去拿。卡尔的母亲告诉我,这样做既培养了毅力,又练了爬行,实在是一举两得。

拥有坚忍不拔毅力的关键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里,困难和挫折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冬季一样,无法拒绝,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度过它。

在儿子稍大一些以后,我就开始告诫儿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我告诉卡尔,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恰恰就在挫折中找到了成功的途径。我教育他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我教他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

我告诉儿子,为了避免失败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顽固不化的东西。那些坏孩子就是这样,他们通过拒绝参加学习来逃避考试,越是这样,自卑感就越来越膨胀。那些坏孩子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他们往往会自我美言,贬低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虚伪”、“愚蠢无知”等。他们会自我安慰,“失败”标志着独树一帜,标志着个性强等,借此给自己创造一份虚假的自豪感。

我尽力教育卡尔懂得一个道理:犯错误,甚至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关键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锻炼孩子勇气方面,英国人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说过这样的事:英国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进行探险活动的机会,以训练他们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在这里,孩子们每天一早就来到河边,由专门的人负责教他们游泳和划船。训练是艰苦而紧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伤。在激流中拼搏,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仅学习了划船等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懂得了互敬互爱和团结合作。

在英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我认为,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有时候,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己的勇气是一个考验。如果父母自身就对困难或对带有一些危险的活动感到害怕,那么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有勇敢的精神。有些父母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而牺牲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我认为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因为这些父母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到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所带来的伤害。

在卡尔4岁的时候,我带着他去游玩,在爬一个小山坡时,卡尔显得胆子很小,他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我,很想让我把他抱上去。我想有意地锻炼他一下,装作没有看见他的暗示,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我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卡尔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他胆量和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爬到半坡时,我看出了小卡尔有些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

这时,我回过头对他说:“卡尔,不要怕,你看爸爸不是已经爬得这么高了吗?没关系的,不会有任何危险,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卡尔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战胜了恐惧,最后还是凭自己的努力爬了上去。

后来,同行的人责怪我,说我不该让卡尔置于危险之中。我对他说:“如果卡尔没有爬上去的能力,我是不会让他这样做的。而且,我的目的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儿子虽然小,但他也可以胜任很多事。如果大人总是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担心的样子,那么他本来具有的能力也会被恐惧所吞没,本来有的勇气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发现,卡尔有时很反感别人总是像放风筝似的用绳子牵扯他,他也期望我们不要总是过于细腻地表现出来那种关心,因为这样他会觉得在别的小朋友面前很没面子。看到别的孩子放心大胆地玩耍而自己的父母总是陪着会觉得很厌烦,认为父母多事,对他不公平。我们对他越不放心,他就越气恼,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为求保险而对孩子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我认为父母应该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应该大胆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人。

让儿子摆脱对我们的依赖感

我反复地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我对儿子的教育一直是按照这个准则去做的。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就等于在对他们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危机、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要处理的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不自信,哪来安全感呢?

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加倍疼爱他。当孩子4岁时,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让他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学会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位好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害的。实际上她对儿子的爱是对儿子的可怜。她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是在告诉儿子:你是无能为力的,没用的,不行的。这种超常或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应是很多的。孩子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他可以什么都不干,不想学习做什么事情,只顾自己玩耍。而有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便会有失落感。

卡尔的母亲在培养儿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时表现得很好。

当卡尔应该学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她就开始让他自己尝试,而并不是替他穿好了。她一边指导示范,一边看着他自己穿好。她不催促他快点儿,而是慢慢地说:“你可以自己穿上,慢慢来,不行妈妈再帮你。你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如果卡尔还坚持他不能自己穿,她也并不理会这些,继续鼓励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这时卡尔可能继续下去,也可能开始哭起来,不再做任何努力。母亲这时就不再理他,当卡尔发现他的哭闹并不能引起母亲的同情时,他便继续尝试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事实证明,卡尔很快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

我和卡尔的母亲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的。

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勇气,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没有力量。

我在对儿子的关心上是非常有分寸的,从不过分地呵护他,而是培养他在各方面都具有独立的能力。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有些时候应该不逃避各种危险,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我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碰伤的膝盖是容易治愈的,而受了伤的自信心和没被开发出来的勇气是终身难以实现其真正作用的。

父母不必事事包办,许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这一点非常重要。放心地让孩子做自己的事,让孩子认识到“我能行”,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卡尔从小就明白勇气的价值。

有一次,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疼痛异常,实在令他难以忍受。但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最后,他强忍住快要流出的眼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同伴们继续玩耍。

后来,卡尔告诉我,他不能让同伴看到他的软弱,一旦眼泪掉下来,同伴会瞧不起他,也许从此不再和他一起玩了。

我一直注意对儿子勇气的培养,也非常欣赏那些力求让孩子变得勇敢的父母。英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小学生有所谓的童子军,经常组织小学生探险,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探索新鲜事物的热情,以及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本领。

某些成年人看来是危险的事情,认为不适合孩子们做的,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爱心或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熟悉新环境,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我一直认为,受到过多呵护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具有缺乏勇气的弱点,对他的人生会有不良的影响。

一个人是否具有勇气和自信心,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时常对卡尔说:“你能行!”这就是要鼓励他充满自信,让他有勇气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无微不至的关怀往往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时也不为孩子全部接受。进入少年的孩子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有许多情况是对父母关怀他们的一种反抗。他们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是个无能无用的人。他们需要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办自然造成他们的反抗。

在德国古代的时候,儿童就被当作独立的成人来对待。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堡的其他贵族那里进行学习怎样作真正的骑士。他们认为就是在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备一个骑士所应有的素质和知识。可见,对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视,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这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何等重要。

其实,注意考虑到了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能力范围和性格特点,但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去挑战困难,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这种传统意识至今并未遭到摒弃,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甚至认为这是比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职责。这种做法应该得到极力推崇。我也是这样教育卡尔的。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无能为力的时候,会习惯本能式地到父母那里寻求慰藉,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会给自己以温暖与支持。因此为了确保可以一直获得这种舒适的感觉,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点靠在父母身上。而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领地的独立权的同时,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情绪支配。

一些在此方面有心理障碍的人,情绪上通常高度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感,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为了支持自我以及在思想、价值和行为上,他们都依靠别人。他们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样式思考和行动。他们的自我感实际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于他们精神世界的寄生性,所以当他们依赖的权威体系一旦坍塌,他们通常会陷入一种绝望而危险的境地。

我认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们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伟大的人们立定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